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如何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3-11-26吴小焱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初中

吴小焱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时期的初中教育发展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以新课标为指导,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创新。文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内涵出发,针对新课标进行具体解读,对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希望可以帮助道德与法治教师推动课程教学的优化创新。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标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愈发凸显,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从新课标落实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一些短板,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此,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内涵,做好新课标解读,立足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状况采取措施,推动教学实践的优化创新,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概述

1.新课标概述

新课标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文件,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与现代教育事业发展要求,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正式进入新的阶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推进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主体地位,推动教学实践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强化课程教学的交互性和学生的体验感。不难发现,在新时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标极有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2.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内涵,推动新课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有序落实,本文针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相应解读,具体如下。

(1)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以往的课程标准,新课标更加强调教师要在课程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使核心素养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导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具体可分为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思维、责任意识和生命观念等不同要素,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教师更是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强调课程融合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强调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实现课程融合实施,突出课程融合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实现多课程协同育人。同时,教师应当优化“教”的方式,推动主题化教学、项目式教学、大单元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创设更为真实、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突出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活化教学并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助其做到结构化学习[1]。此外,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自身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发展,做到“做中学”“创中学”和“用中学”。

(3)强调不同学段的衔接融合。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处于割裂的状态,而且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割裂现象。与之相对的,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小、初、高之间的衔接,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要注重小初衔接,而九年级的课程教学则要实现初高衔接,根据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知识、道德品质、思维认知、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实现课程教学的系统化、一体化开展。同时,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而推动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为学生的系统化、渐进性发展做好准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分析

1.坚持成绩导向,缺乏正确的教学认知

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部分教师坚持成绩导向,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而新课标更加强调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因此,以成绩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未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认知相对偏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没有将核心素养、新课标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仅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层面的发展,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则相对不足。

2.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前文提及,新课标要求教师推动主题教学、项目式教学、大单元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的应用,而且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突出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然而,从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仍旧习惯于采取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直接讲解课本知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部分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讲授式教学则会使学生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是相对不利的。

3.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在新课标视域下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但结合当前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主要依靠课本开展教学活动,其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与现实生活、时事新闻的联系不足,导致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趣味性,而且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2]。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教师理应向学生介绍并解释不同的情感,如安全感、满足感、道德感等正面情感,也包括恐惧感、愤怒感、烦恼感等负面情感,但是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身心特点,选择的生活案例缺乏针对性,未能将这些情感与生活案例结合起来,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这些情感的含义,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障碍。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期间存在片面认知,认为一些负面、消极的生活案例、生活现象不宜引入课堂,教师在开发生活化资源时习惯于選择正面、积极的生活案例或社会新闻,未能坚持全面性原则开发教学资源。

4.课程教学实践性不足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但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而且教师普遍采取理论说教的方法,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实践案例相结合,导致理论知识的说服力、阐释力不足,致使部分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理论“假大空”,不认可理论知识[3]。同时,部分教师受到课时因素的限制,很少安排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用、检验理论知识,也没能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新课标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分析

1.创新教学观念,优化课程目标与评价

部分教师坚持成绩导向开展课程教学,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认知,能够主动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通过生活案例、生活现象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的发展,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将法治意识、理性思维、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要素融入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更为科学、更为全面的目标。

在教学目标转变的前提下,教师也应当调整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学习期间积极互动、团结协作、平等交流。教师应当借助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发展情况,如果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出现错误倾向,则要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态度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此外,教师应当在教学之余做好自我精进,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能够将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主动解读新课标,做好教研和备课工作,才能推动新课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持续落实。

2.开展情境教学,增进学生理解记忆

情境教学是初中各学科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而且新课标也指出教师应当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求创设相应情境。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发展需求创设相关情境。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内容时,本单元所涉及的法律条文相对抽象,而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发育不足,容易遇到较多障碍,对此,教师可以创设与法律相关的情境[4]。例如,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教师可以展示劳动者参与劳动、获取报酬的场景,以及相关部门对违反《劳动法》的企业进行处罚的场景,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再如,在讲解法律与道德关系时,部分学生遇到理解障碍,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常见情境解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解释“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含义,让学生意识到“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一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故而教师应当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并钻研如何将信息化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进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创新。

3.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前文提及,部分教师开发的课程教学资源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未能支撑教学的有序开展,也未能促进新课标的落实。对此,教师应当做好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能够坚持以需定教的原则搜集教学资源。例如,在“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常见的情绪和情感讲解课本知识。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伏较大,情绪变化较为明显,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不要对此惊讶,也不要担心害怕,而应当正视情绪。

教师应当坚持全面性原则搜集教学资源,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亲情之爱”这节课中,教师既可以列举家庭和睦的例子,也可以列举家庭不和谐的案例,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原因。学生发现,在和睦家庭中,亲子之间善于沟通交流,而在不和谐的家庭中,亲子之间缺乏交流,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冲突性的生活案例作为课堂导入内容,在课堂初始环节,教师针对同一主题展示两个截然相反的案例,形成矛盾冲突,更能激发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在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保持集中的注意力[5]。

在教学之余,教师应当细心观察生活,找到生活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并由此切入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而且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开展实践教学,布置实践性作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用实践活动来检验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发展,如人际沟通能力、调研能力、协作能力等。例如,2022年10月,某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小组的教师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设计“庆国庆、迎二十大、发现身边美”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实践活动,突出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契合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教学要求,而且应用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活动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除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以外,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考虑到完成实践作业的现实需求,教师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互助帮扶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实践,使其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结论

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涵,做好新课标解读并采取各种措施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创新。基于此,文章针对新课标的内涵进行了简单论述,而后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分析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为了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教师需要主动创新教学观念,推动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的优化,开展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教师需要搜集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布置实践作业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多措并举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05).

[2]王素兰.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23(03).

[3]周莉.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教学提示”纵横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2).

[4]张桂芳.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0).

[5]朱学歌.新課标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2(18).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初中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