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振兴背景下教师发展机构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11-26杨烁武璟璐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发展资源整合

杨烁 武璟璐

摘要:教师发展机构的区域协同可以更加充分地开发利用区域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内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我国教师发展机构实施区域协同联动面临政策不完善、财政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协同管理主体、协同联动机制缺失;教师发展机构不完备、教师发展机构间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和障碍。对此,应注重教师发展机构联动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筹建协调联动组织,搭建项目联动平台,并以此破解区域联动中存在的难题,从而更高效地推进教师发展机构的区域协同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7-0021-07

一、问题提出

教师职后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成果显著,基本实现了从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含中职)全学段覆盖的全员培训。但由于庞大的教师群体有着多样化培训需求、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各地的教师发展机构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分层分类精准培训不到位、培训资源参差不齐,以及培训项目繁杂重叠等问题,造成众多教育资源浪费,培训效果大打折扣。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以优质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从更宏观的角度提出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其中教师发展机构是重要的枢纽之一。因此,加强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促进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以提升培训质量成为未来教师教育振兴的重要方向。

目前已有研究侧重于探讨不同形式的教师教育协同体系的模型构建,例如:有研究者致力于构建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1],有部分研究探索了教育行政部门、大学、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校等主体之间协同支持体系 [2][3],还有研究探讨了区域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变革[4],但现有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对区域内不同层级和类型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关切不足。本文结合协同治理的理念,采用个案研究法,在对G市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区、校三级教师发展机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期为教师发展机构的建设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提供有益启示。

二、理论框架

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发展是追求区域内多元主体实现差异互补和协同合作的过程,这与协同治理理论高度契合。1971年,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的概念,它是探索系统是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解释不同子系统在相互协作下进行自组织和形成新秩序的规律。协同治理理论源于协同学,其倡导多元治理主体在资源与利益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决策制定,并协同解决公共问题。[5]在特定情境下,治理的各要素一方面通过自身运作逻辑回应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还通过彼此之间协同合作,在不断调适各自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结构稳定、运行有序的整体,从而提升治理效率。[6]尽管学界关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框架尚未形成共识,但从其特征看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目标一致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责任共担和深度交互。[6]

协同治理理论适用于解释和分析存在多元利益主体且行为逻辑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和实践性的治理场域。推动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发展实际上也是对区域教师发展机构的治理问题,围绕着教师培训活动,不同的教师发展机构基于各自的利益诉求呈现出或对抗或合作等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行动逻辑。通过推动不同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发展,从而使其在联动与协作中完成对培训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新秩序。笔者基于调研资料,借助协同治理的理念,从协同政策保障、协同运行机制和协同组织体系方面对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秉承教育研究的循证取向,注重为教育实践改善提供证据支撑,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观察和实物搜集等方法收集详细的原始资料,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从协同政策保障、协同运行机制和协同组织体系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对研究问题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意义建构。[7]

在个案选择上,本研究兼顾了典型性和方便性。作为调研地的G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和创新发展,2019年G市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市区两级教师发展机构,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为了落实政策要求,G市对应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教育、教师远程教育和发展研究先后成立了六大市级教师发展机构。针对市区两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未有效整合教师的培训、教科研和电教的资源,分层分类精准培训仍不够到位、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支持平台的问题,市教育局牵头联合市委编办、市人社局等部门致力于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G市在教师发展机构协同联动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为本研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为适当的案例。

本研究以深度访谈和集体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对G市教育局主管领导、六大市级教师发展机构负责人和部分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本研究访谈对象的编码方式为“GI/DI-J/S/Q-受访者代码-编号”,GI代表集体访谈,DI代表深度访谈,J代表市教育局人员,S代表市级教育发展中心,Q代表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主要受访人员如下表所示。同时,对各级教師发展机构年度总结等资料进行了收集,并进行了实地观察。

四、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推出多项政策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机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专门致力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系统部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任务。随后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中再次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专门部署,这标志着我国教师发展进入全面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8]事实上,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针对多样化培训需求、资源分布不均以及教师培训体系松散等问题进行创新改革,力图通过资源互助、优势互补、功能整合的方式来实现区域内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发展,提升教师培训的整体质量。但从实践来看,在协同政策保障、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层面仍面临重重困难和障碍

(一)协同政策保障层面

1.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政策不完善

根据对改革开放40年来颁布的351项教师政策的统计,我国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主要关注到教师权利、职前培养、任职资格、聘任制度、退休制度以及专业发展等内容。[9]而经过笔者以“教师”“教师发展”“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机构”以及“教师发展机构”为关键词对中央颁布的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进行检索,发现其中几乎没有针对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及其协同发展方面的专门政策,可见目前我国对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在政策层面有所体现。

一方面,针对教师发展机构及其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多被涵盖在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文件中,大部分是倡导性和整体性的规划,对于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实施协同发展而言,又缺乏对国家政策的地方性解读与符合区域特点的基本政策,调研对象提到“目前我们可能还缺乏一个政策的激励机制。很多政策虽然出台了,但是我们是市属的学校,这些政策要落地的话、我们能享受到的话,必须市里要有相应的政策指导。”(GI/DI-S-W-5);另一方面,现有的政策体系中存在部分不合理的政策约束,例如:教师发展机构的多重管理现象、不合理的学时结转与认证制度等,不仅给参与培训的校长与教师带来不必要的壓力,也降低教师发展机构的工作效率,制约各级中心的持续发展与联动发展。

2.财政保障制度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财政有缺口和经费使用不灵活两个方面。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开展培训所用经费构成主要是中央支持以及地方划拨,虽然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但中央财政投入并不足以弥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差异所造成的地方教师培训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例如:我国海南省内有近四分之一的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经费低于100万,而也有近四分之一的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经费超过500万。[10]

此外,中央政府对各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财政投入本着专款专用的原则,多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投入,在笔者访谈中,受访者表示:“在经费使用上,财政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我们现在下达的经费不能用于购置类,不能用于临聘人员……只能用于课程的合作共建和平台的开发建设,但是在硬件建设上和临聘人员劳务上,现在这些支出都是占用学校办公经费。”(DI-S-L-10)显然,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在经费使用上受到严格规定的制约,且没有权威性组织或责任主体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协调,致使其陷入到财政政策执行的统一性和实践要求的灵活性矛盾之中。因此,在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中,经费来源单一与使用灵活性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协同运行机制层面

1.缺乏协同管理主体

区域内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从属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实现区域内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联动,满足各方合理诉求,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区域整体利益,或者对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进行有效协调的主体。但事实上这样一个兼具合法性、合理性以及高效率的协调主体在区域联动中暂时缺位,导致难以对区域内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形成区域教师教育的整体优势。

究其原因,一方面参与教师发展机构管理的涉及教育、人社和编办等多个部门,由于各行政部门之间的职权交叉和管理职责不清,很难明确教师发展机构区域协同发展中的责任主体和权责关系。同时,政府部门对于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管理主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未明确提出设立管理主体的要求。正如调研对象所说“我们想联动机制还是要从教育局层面来抓。因为我们几个中心协同合作……比方我们关系好,可能我们就自动协同了,这是依靠私人关系。但如果教育局有一个正式规定,这种协同就变成一种义务、一项工作内容,这样就可能好一点。”(GI/DI-S-W-5)因此,在缺失具有权威性的管理主体情况下,集体行动很难达成一致,使目前各教师发展机构之间的协同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与随意性。

2.协同联动机制缺失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教师发展机构的区域协同方向上展开尝试,但内部的协同机制并不健全,由于缺乏权威规范的制度基础,各教师发展机构之间虽然在数据信息共享、课程资源共建等方面有各种形式的合作,却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可以说协同联动制度机制的乏力将会直接导致区域内各中心的协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成为制约教师发展机构区域协同的关键瓶颈。

联动机制缺失具体表现在:第一,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目前各教师发展机构之间的协同多以项目为纽带,一旦完成项目工作,各中心之间的联动关系也就宣告结束,后续的监控、反馈与评价等步骤往往被忽略,整个联动过程松散随意,具有相当的脆弱性。“……联动的话就要联系,(但)现在就没有联系。没有这样的联系机制,我都不知道上面该对接谁,可能有的发展中心就认为多挂一块牌子而已,然后继续做自己原来的工作……我们其实都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协同机制,因为我们私下发现其实很多东西可以合作一起做,但是缺乏一个共同的互动机制,所以协调起来比较困难。”(GI/DI-S-N-4)第二,欠缺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面对大规模的教师队伍开展各项培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包括场地、设备、技术以及课程制作等方面,单个中心承担所有的培训成本既造成资金与资源的极大浪费,又给中心带来”提高短板“的额外负担。第三,缺少协同发展平台。目前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中只能利用自身平台系统,在各自负责的范畴开展培训、推广成果,导致优质课程资源扩散与培训成果推广的范围狭窄、影响力小。

(三)协同组织体系层面

1.教师专业发展机构体系不完备

近些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重要文件中均指出要建设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完善省市县(区)三级教师发展机构的体系构建已成呼之欲出的政策追求。但在政策持续推进过程中,部分地区并没有完成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向县级教师发展机构的升级转型任务,甚至有些区县尚存在教师发展机构缺位的现象,这一点也在访谈过程中得到了印证。作为协同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内已形成完备的教师发展机构的组织体系,而目前教师发展机构区域协同联动的基础性条件尚不完善,各教师发展机构于上于下找不到对接的部门机构,对于自身在联动发展中所处位置还不清晰,使得教师发展机构的区域协同难以推进。

2.教师发展机构间分工不明确

随着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使教师队伍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教育部门需要借助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对教师队伍开展各类培训项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发展机构形成区域协同体、构建相对稳定的双向合作关系已成必然趋势,而在协同联动体系的构建中,如何把握“分区”与“合作”的边界至关重要。随着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在与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中心的互动中不断拓展延伸各自的服务范围,主动性不断增强,于服务边界上显现出相互交叉的特点,部分教师发展机构存在服务界限不明晰,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提供的培训课程内容相似,服务的教师群体重叠。G市广播电视大学项目负责人提到:“在我们不知道彼此情况的前提下,我们的课程设计很有可能会相似。所以,希望各级各类中心都有个清晰的方向和定位,我们希望自己的定位是远程培训为主,而且这一块已经跟其他中心有所冲突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缺乏对于各级各类中心职责定位的具体政策文件,而这种服务边界不清分工不明确的状态也直接导致了跨部门合作行为与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难产。

四、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引导

第一,完善协同发展体系。为使教师发展机构的区域协同更具效率,避免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县级教师发展机构作为协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质性的整合。首先,通过出台政策引导各类教师培训机构理论各自在体系中的层级关系,改善由于对县级教师发展机构的改革所带来的培训主体无序的混乱局面。[11]其次,省市层面应积极落实《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大对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的财政投入,对照教师培训机构国家标准,推进薄弱教师发展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具备开展与本区域需求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同时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培训从业者的素养,增加优质培训者资源供给。

第二,补充教师发展机构协同联动政策。当前教师发展机构区域协同的尝试,多是基于具体项目的非正式合作,有赖于中心之间的私下沟通。为提高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发展成效,需要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及上级教师发展机构对下级教师发展机构在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上的指导,定期开展教研、培训等工作的调研工作,并及时进行反馈。同时,教育部门应联合其他部门探索并制定针对教师发展机构协同联动发展的基本政策,明确协同的主体、流程、方式和原则等内容,为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联动提供政策依据,降低沟通成本,推动中心之间协同发展走向正式化、正规化。[12]

第三,重视政策引导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尽管中央颁布了各项政策文件以支持区域教师教育的综合改革,但区域内资源整合和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发展程度实际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尺度。为实现区域内教师发展机构的有效协同,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目标,充分了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机构改革背景、领悟中央政策精神和要点。同时还要提高政策创新能力,在了解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对国家政策进行有针对性地细化和再创造,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地方性解读,更有效地整合政府各部门的目標与资源,达成政府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合作,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度,为教师发展机构的区域协同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13]

(二)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第一,加强统筹管理。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统筹管理,对常态化或以项目为基础的协同联动所涉及的各教师发展机构要兼顾考虑,在充分与相关部门如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财政部门以及人社部门协商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发展机构的区域协同发展制定综合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协调指导作用,引导各级各类中心明确各自在协同联动中的组织归属和性质定位。其次在规划落实阶段,根据具体情况,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由各项目合作小组分项目、分专题制定专项规划。[14]最后在规划实施阶段,要强化实施保障机制,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培训项目小组所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组织实施,并分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进评估、调整完善,确保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联动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建立协商沟通制度。根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可见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要由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来承担和推动,因此,教师发展机构的建设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及涉及协同发展的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机构应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由牵头部门或机构召开协调联动工作会议,通过定期会议和专项小组会议等方式,协商跟进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常态化联动与项目制联动的进展情况,并从业务上建立沟通机制,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及时分析、解决和归纳突出问题,积累、交流经验,以便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协调联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不断积累地方性经验,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知识池”(Knowledge Pool)。

第三,规范项目招标投标机制。“国培”“省培”以及地方性教师培训项目作为推动教师队伍发展,提高地方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由谁来开展、如何开展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目前部分地区的教师发展机构存在着对教育部门所界定的项目外包与招标的范围界定认识不清晰,对招标之后项目如何开展以及开展形式是否符合教育部门要求存疑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规范项目招标投标程序,按照规定流程,采取公开招标、邀标方式,择优遴选符合培训资质与条件的教师发展机构,并鼓励各中心之间进行合作与联动,共同有序开拓培训市场。

(三)筹建协同联动组织,搭建项目联动平台

第一,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协同联动组织。要促成各级教师发展机构有效协同、共同发展,不仅要设计高效合理的协同机制,还需要在区域内设立协调联动组织或机构以便对相关活动进行协调管理。首先,强化对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协同联动的统筹领导,由教育部门牵头成立“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其次,组建负责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的对接部门,并进一步完善部门组织结构的建设,以便对各级教师发展机构的协同机制和业务开展进行指导,使各级各类中心或机构明晰自身定位和性质,完善中心的组织架构,具体承担为各级教师发展机构提供联动基础、发起各种协同项目、对相关事宜进行协调、推动协同组织进程以及对协同效果进行监控评估等任务。[15]

第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联动平台。推进教师发展机构的区域协同发展意味着各个独立运作的机构发生着更多的交集,而形成联动平台有利于降低协同成本,吸引更多的培训主体参与到协同发展中来,形成良性循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首先,定制开发区域智能研修集成平台,打通各级各类中心之间的壁垒,实现譬如PC端、手机、平板等多类终端共同学习,参训教师在各级别类型教师发展机构进行培训获得学时的认证与结转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功能,以广州市正在打造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基本支撑平台为例,该研修平台目标在于支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培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交流。其次,各级各类中心要加深彼此之间的联动程度,共同开发和组织课程资源,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减少课程重叠、丰富和细化各阶段网络课程资源的目的。再次,建立省、市、区(县)、校多级培训成果推广展示平台,为各级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搭建平台,进行成果提炼和展示。

参考文献:[1]茶世俊,梁娜等.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协同机制的理论构建——以协同学为理论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1(05):42-50.

[2]陈上仁.对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协同机制的思考——基于大学、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校有效合作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5(10):108-111.

[3]孙惠利.“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探究[J].教育评论,2017(05):118-120+165.

[4]周波.区域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2):77-84.

[5]張贤明,田玉麒.论协同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6,No.349(01):30-37.

[6]黄巨臣.农村教育“技术治理”精细化:表现、局限及其应对——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04):93-99.

[7]余凯,杨烁.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问题与方法变革:一个技术倡议[J].教育学报,2020,16(05):36-42+70.

[8]朱旭东,赵英.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第一资源”[N].中国教育报,2019-11-21(06).

[9]李廷洲,吴晶,王秋华.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师政策的变迁历程、主要特征与发展前瞻——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的文本计量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01):103-110.

[10]杨虹.海南省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2):32-35.

[11]陈向明,王志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调查:现状、问题与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11-19.

[12]胡健,沈伟,汪文华.基于学分制的县域教师培训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8):67-69.

[13]杨宏山.创制性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基于政策学习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03):100-107.

[14]刘伟菁.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培训专业化及其路径探寻[J].教师教育论坛,2022,35(06):83-86.

[15]唐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联动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4):40-42.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vit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Yang Shuo,Wu Jing-lu

(1.Depart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2. Zhuhai Campus Management Committee Offi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can more fully develop and utilize region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the region integrally. At present,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in China is faced with the obstacles such as the imperfect linkage policy and financial guarantee system, lack of the subject responsible for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and also the effective linkage mechanism, incomplete organization system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nd unclear division of labor in center. To this end,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coordination, strengthen the policy support; perfect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mprove the system guarantee, set up the linkage organization, and build the project linkage platform,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regional linkage, as well as promote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more efficiently.

Keyword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义务教育均衡發展若干政策问题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2WZD01).

作者简介:1.杨烁,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河北师大初等教育系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学校管理;

2.武璟璐,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办公室,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发展资源整合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