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师德修养与教育情怀塑造

2023-11-26刘凤彪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先生师德建设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教师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认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学会学习、坚持学习,强化自觉自律,涵养教育情怀,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关键词:教育属性;师德建设;教育情怀;大先生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7-0004-06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老师自嘲,称自己为“教书匠”或“孩子王”。还有些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只要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其它的都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师对自己职业如何解读,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育境界和教育情怀。历史早已证明,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授课,还肩负着为时代为社会育人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1]所以,任何一堂课都因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授课效果。同时,除教学内容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好恶取舍等行为表现隐含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点上看,教师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事实上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可以用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阶级属性进行塑造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具体要求,明确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广大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是对全国教育战线的鼓舞和鞭策。

一、教育的阶级属性是教师育人使命的哲学基础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人类社会相伴而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未来。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发展进步息息相关。作为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的重要论断,指出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

(一)教育的阶级性

教育的属性是对教育的元认知,是理解教育原理的最基本的哲学概念。它说明了教育是什么、有哪些本质特性。教育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体现的是人的主观意志。但教育目的不能超越社会、超越历史,客观上必须以现实存在和未来发展为依据,这就要求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单一个体方面来讲,教育目的反映着人们的教育期望,既包括对教育者的期望,也包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从群体组织方面来讲,教育目的反映着国家对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则,也就是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借助对资产阶级教育的剖析,认为“阶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4]教育反映阶级意志的這一特征使教育拥有了鲜明的阶级属性。正是教育的阶级属性,使得教育的永恒性、社会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独立性、民族性等诸多属性的内涵更加丰满、充实,也使得教育成为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教书,政治与我无关,我没有这个责任。对这种低级的、幼稚的错误认识,早在1950年,时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先生就进行了深入批判。钱俊瑞先生详细论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特别分析了“我不为谁服务,我不参加政治,我为教育而教育”这种自欺欺人观点的错误性,明确指出了在阶级社会,一个人“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韩愈《原道》),一些看似清高的观点,背地里会有敌对势力为你叫好。[5]

历史发展到今天,事实也确实证明了阶级存在的正确性与现实性。比如世纪之交,像《文明的冲突》《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等宣扬西方普世价值、造势西方文明秩序的观点为什么大行其道?因为西方国家的所有舆论和说教,都没有脱离它的阶级属性和政治立场,它们在为资本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大唱赞歌。

(二)教师育人使命的政治意蕴

教师职业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属性。教书的基本属性意在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事;育人的政治属性意在传递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做人。做事是技术层面的生存能力,是单线条的,主要依靠的是通用的知识、技能、技艺。做人是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是多维度的,常常和思想感情、是非判断、道德观念纠缠在一起,有时难以量化、难以界定。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把做事和做人完全割裂开来。因为不仅做事、做人之间有着交叉、融合,即便是分别构成做事、做人本领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之间,也有着交叉、融合。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支撑一个人的各种素质能力,最终成为这个人为谁服务的本领。对教师而言,育人使命就是最大的德。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能、娴熟的技艺,还要有不忘初心、志向高远、勇于担责、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而后者,是确保不偏离育人使命方向的基本保障,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深刻回答。

我们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没有超越群体利益的绝对自由之人。在阶级社会,政治认同、政治立场更是不可能避而不谈的,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6]

二、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价值的终身追求

师德师风是一个非常严肃、非常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底蕴深厚的经典话题。高尚的师德是广大教师的荣光和骄傲,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是永无止境的职业追求,因此也可以说师德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师德建设永无止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7]《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提出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8]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共识,主要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既有上升到规章制度层面的明文约束,更有群体精神一致条件下形成的约定俗成。简单说,道德就是一把衡量好坏优劣、评判善恶高下的尺子,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是没有终极,这体现在道德的高尚性上;二是重在自觉,这体现在人的品质品性上。

职业道德是某一个行业职业活动应该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我们通常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对师德的践行,形成了教师从业过程中的风度气质,形成了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师风。师德体现的是教师的道德情操,师风体现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二者之间并无概念上的严格区分,所以师德师风经常并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表现出更高的自觉。

(二)师德失范事件敲响了师德建设的警钟

近些年来,師德失范事件屡有发生。从教育部和各地曝光的相关案例来看,有的违背核心价值观、言论偏离教师身份,有的学术不端、治学不严,有的违规收受学生家长礼品礼金、有偿补课,有的体罚甚至虐待学生、猥亵骚扰女生等等。这些当事人的错误言行背离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他们身上难以看到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和先进思想。这些典型案例中的当事人严重违反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他们的业务水平或许不低,有的甚至可能还高于同行,但他们明显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道德情操低下、理想信念缺失、心理灰暗扭曲,没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支撑,已经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

案例是警示,是镜鉴。深入剖析案例,从中汲取教训,对加强师德建设有着很好的启示借鉴意义。以教育部曝光的天津市咸水沽二中教师肖莫某在课堂上歧视、侮辱学生问题为例,表面看这位教师好像是重视学生的学习,似乎不是“你说你的话、我讲我的课”那样不负责任,但其只关心成绩、忽视品格品行塑造的错误言行,特别是以学生家庭收入、家长身份作为一个人素质评价标准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也向社会和学生传递了错误的道德观念。

作为教师,必须要切实把握好育人的政治性、思想性、道德性。即便是教育训诫,也应该态度和蔼、言之谆谆,特别是要能够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9]

三、深厚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教育能力的精神支撑

人文素养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学龄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人文素养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待。从学校到用人单位,从家长到学生本人,从学生阶段到走向社会乃至组建家庭,进而再将自己的下一代送入学校接受人文素养教育,大家对人文素养也都有着不同的解读。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论你的单位位处现代教育体系的哪一个环节、哪一段链条,无论你的岗位是教学、科研、管理或服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中都包含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然而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必然也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要求。

(一)人文素养是自律的动力源泉

人是道德的统一体。在国家法律规章以及社会公序良俗构成的他律约束之下,高尚的师德养成离不了教师自律的支撑。自律是隐性的、抽象的,具有主动性、自愿性等特点,依靠的是自觉自愿。只有自律和他律达到和谐统一,道德修养才上升一个层次;也只有拥有了自觉自愿的自律,他律才会有意义。

自觉自愿的自律是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责任担当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色,影响着其内心自主驱动力的培养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思想深刻、哲理深邃。正是有了厚重文化底色打下的坚实道德基础,持久滋养着自觉、自愿、自律,才奠定了一个人的文化厚重感和人性温暖度。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机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梯度推进,人类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精神贫瘠、意志消沉、心灵麻木和审美情趣低下的困惑。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文化历来非常关注个人品行、人格魅力,把道德养成、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等涵养修为看作是为人的先行条件,给予了充分重视。自古至今,中国文化都把人的德行看作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文化底色与教师全面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质、价值理念的营养源泉和文化基础。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董仲舒《春秋繁露· 玉杯第二》),“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吐辞为经、举足为法”(韩愈《进学解》)等师德建设思想和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传统教育理念,至今闪烁着治学、育人的智慧光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和人们的现实思想状况以及当代语境,赋予其全新的积极意义和时代要求,使之与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相结合,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由人文素养滋养的学习力是教师实现“自明”的基本保证

文化是精神力量的重要基础。“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0]教师从事的是“使人明”的职业,必须拥有教育能力。“欲明人者先自明”。教师作为“文化的人”首先要“人化”、要“自明”,从而成就教育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的那样:“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11]

“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12]学习是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行为能力的过程,是进行文化传承的社会活动。未来社会,学习是能力,也是本领,学习力成为一个人的标配,成为一个人的走向成功的阶梯。学习力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能力,它由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构成。而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衡量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最基本的发展方向、奠定最基础的能力水平之时,首先要审视自身的个性发展层次和全面发展水平。这就说明了学习力是教育力的集中体现。好老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丰富人文素养,才能从本领恐慌走向本领自觉与本领自信。

四、超凡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情怀的风范展示

老师走在校园、站在讲台,好比是在聚光灯下、舞台中央。老师做到“身正”,学生必然“不令而行”。老师前导畅游,学生尾随从游,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外在的风度仪表,是对教师教育情怀的完美诠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文质兼备、内外兼修,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精神充盈、风采不凡的气质形象。某种意义上,教师的人格魅力、风采神韵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超过书本讲授知识的影响。因此,单纯挖掘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知识点,只是微观层面的课程思政,还停留在课程思政、学科德育的1.0版本;基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修养实现大中小幼师德文化贯通,则属于宏观层面的课程思政,可称之为活动思政、师德思政。显然,宏观层面的课程思政体现了课程思政的师德本义,并将教育力拓展到课堂之外,实现了课程思政、学科德育向2.0或更高版本的迭代升级。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对三全育人的生动阐释。

(一)要加强内在的知识体系构建

“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11]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包括所任学科的专业理论,还包括学生心理、班级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等内容。诸如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不同的学生适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的特点和创新有哪些?德育活动如何开展?校园欺凌事件如何防控和处置?什么是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如何把握劳动教育、教学实习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知识,都是一个好老师、大先生应该具备的。教师培育自己的知识树时,要聚焦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围绕教育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性、發展性等原则问题,不断提高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为学、为事、为人的统一。

(二)要注意外在的形象气质修炼

内在美的自然流露,外在美的气质不凡,散发的是清新的时代气息。教育就是模仿、就是跟随学习,教师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境界情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扬雄《法言·学行》)教师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人格养成有着极大的言传身教影响。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形象气质,要找到自己的特长、优点、潜力,使自己焕发光彩,形成气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11]教师要通过优雅的举止、优美的谈吐、得体的服饰、翩翩的风度,提高亲和力、塑造感染力。要通过举手投足、仪表体态展示自己的精神状态、品德情趣和文化素养,给学生以示范,给社会以影响。

(三)要坚持现实中的教育能力磨练

修炼教育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也是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践行职责使命、涵养人格魅力、做学生人生成长示范的过程。但教师的人格魅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追求磨练而成的。《裴子言医》云:“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和医生一样,教师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医生面对的人的自然生命、肉体生命,教师面对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灵魂生命,都当殚精竭虑、全力以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跳出安于现状的舒适圈,勇于消除职业倦怠,努力做好自我管理,跨越枯燥的门槛,成为学校愿景设计的推动者、践行者,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磨炼,帮助教师由课堂授课的严谨技术型转向全方位传授知识和做人的多元智能型,贴近生活,造就明师、真师,享受人生价值、享受职业快乐。

(四)要切实涵育深厚的教育情怀

教育是健全人格、唤醒灵魂。教师是温暖世界的一团火,是照亮学生人生之路的一束光。教育、教师离不开情怀。情怀就是怀情,怀情就是热爱。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崇高和伟大;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担当和奉献;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成长和发展。教育情怀的涵育、人格魅力的养成,要求教师胸怀国之大者,敬畏职责、甘于清贫、耐得寂寞,有“课比天大”的自觉自律,有视生如子的人间大爱,有为国育才的坚定执着。“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从责任动力学角度来说,涵育教育情怀就是全面、深刻履行教师这一职业的角色责任,通过提升人文素养培育学习力、教育力,从而在严格自律和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推动能力责任、义务责任的有效落实,最终在实现原因责任的过程中选择大我、走向大我。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说周而复始地把巨石推向山顶的西西弗思是希腊神话中的悲情英雄,那么年复一年送走毕业生、迎来新学生的老师就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那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原本一批批学生和老师并不相识、更无关系,但因为教育,师生们走在了一起、心连在了一起。如同王阳明先生说的花树原本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一般,因为情怀、因为关注,花的颜色明艳起来,花也从此住在我的心间。“天下无心外之物”。[13]

加强师德修养、涵育教育情怀,目的就是实现师德自觉与师德自律,播种优秀、传播优秀、收获优秀,推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推动教育能力和教师境界的全面提升。一言以蔽之,师德建设应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教师应当自觉关注自身成长,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光明日报,2018-05-03(2).

[2]新时代学习工作室.要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EB/OL].(2018-09-06)[2022-05-20].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0906/c421030-30276689.html.

[3]新华社.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13-04-22(1).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6.

[5]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J].人民教育,1950(1):10-16.

[6]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47.

[7]新华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09-11(1).

[8]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9]新华社.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光明日报,2022-04-26(1).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1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N].光明日报,2014-09-10(2).

[12]习近平.序言[N].光明日报,2019-03-01(1).

[13]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一)[M].北京:线装书局,2014:126.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eachers' Virtue and Educational Feelings

Liu Feng-bi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Hebei Province, Education Cadre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51)

Abstract:On one hand, the teachers are the engineers who help shape the soul of human beings, and bear the sacred mission of preaching, instructing and dispelling doubts as well, so the teachers should be clearly aware of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hat they should observe the rule of educators' being educated first, that they should strive to become the disseminator of advanced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the guide for th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the firm supporter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learning to learn, adhering to learning, intensifying self-discipline and breeding educational feelings in the process of earnestly practic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virtue and morality, on which base they can be the qualified teachers who are always centering on what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will do, and will be, then work hard for this.

Keywords:Educational attribute; Building of teachers' virtue; Educational feelings; Great educators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协同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20604005).

作者简介:刘凤彪,男,河北石家庄人,教育学硕士,河北省教育厅教育干部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课程思政、植物文化、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大先生师德建设
做“大先生”,让人格魅力成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大先生》剧本分析
“大先生”
从师德现状看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大先生》:李静的探险
让“大先生”走进“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