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创作中关于再现自然的形式表达

2023-11-26冯晨冉

大观 2023年9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艺术创作

冯晨冉

摘 要:自然这一主题一直伴随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在公共艺术发展更加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家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他们通过媒介材料对自然进行个性化再现与表达,可极大地提升观者的视觉体验。因此,基于国外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对公共艺术创作中再现自然这一表达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更好地提升公共艺术创作效果。

关键词:公共艺术;再现自然;艺术创作

在艺术起源的基本学说中,“模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大自然的美瑰丽多彩,但若缺乏艺术家的发现与创作,这些美可能转瞬即逝,不为人知。古往今来,对美比较敏感的艺术家们通过不同形式去捕捉自然之美,以自然为灵感来源。同时,自然不仅仅是指大自然,更是一种除主观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曾说:“艺术是一种和自然平行的和谐体。”也就是说,艺术家既观察提炼自然本质,又组织构建艺术形式。在保罗·塞尚看来,艺术是拥有独立审美特质的自我完满的存在实体,其与自然并列地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即“艺术家以自然为基点,通过感觉、知觉与情感的综合把握自然的本质,并进而借助理性形成一种有独立绘画性真实的第二自然,它与客观自然互为等价物。因而,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艺术平行于自然”。事实上,优秀的艺术家通常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尊重与敬畏。公共艺术作为后兴起的藝术浪潮延续至今,借助媒介材料进行艺术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材料的多元化使艺术家的艺术构思与观念表达有了更多可能性。那么,艺术家在媒介材料介入下进行的艺术表现中,对于自然的表达是值得观者去仔细品味的。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即“Public Art”。在它的英文释义中,“Public”被解释为“公众的、公开的”,所以可以说公共艺术是艺术被“公共”的过程。所谓“被公共的艺术”是艺术家将艺术与公共空间相融合,让人与人之间、人与艺术品之间在某个环境下产生互动,使公众主动融入艺术,从而拉近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其中涉及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经济等很多方面,艺术家对物质材料语言形式进行创新性表达,可向公众输出其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考。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很好地诠释了艺术的魅力。

二、公共艺术创作中再现自然的作用

人类长久以来生活在自然之中,同时也与自然共生。从远古时代的洞窟壁画记载开始,到后期人类对“艺术”的真正定义,自然这一主题元素始终存在且伴随着艺术的发展。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中蕴含着创作者浓厚的个人情感,而西方国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宗教绘画发展直至印象派画家们的变革,自然风光才逐渐被着重刻画,在这之后的西方各画派在对自然景色进行表现时,侧重的是凸显画派、画家笔法、色彩的不同。对于这些二维的平面绘画作品,观者的体验多停留在视觉层面,并且客观来讲,这种感受的停留时间比较短暂,尤其有些二维平面画作中的自然景观很难引起观者内心深处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公共艺术也与时俱进,新媒体技术、数字交互技术等的介入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使艺术家有更广袤的空间开展公共艺术创作。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通过多样化的媒介语言及对不同材料的思考与运用,展现了各自视角下的自然形态,同时传达出了他们对于人、自然、空间的思考。同时,公共艺术表达形式逐渐趋于多元化,有利于艺术家将自然中的元素从二维转为三维,甚至四维,不仅能给观者带来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感受,还能使观者对自然产生新的认识。

三、基于媒介材料再现自然

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常会运用多种媒介材料来表达主题,或者将某种材料的特殊属性发挥到极致,以更加生动地向观者传达自身情感和作品内涵。笔者以三位艺术家通过不同媒介材料为人们打造出的超现实意境的自然景观为例,从全新的视角带领观者感受身边公共艺术中蕴含的自然景象,以引发人们新的思考。

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被称为最具全球视野、与环境互动的艺术家。他是烟雾和镜子艺术的专家,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是十分常见的元素,对于他来说改变世界意味着改变人们体验世界的方式。2003年,The weather project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这是一个在雾气缭绕下发光的“太阳装置”:“太阳”实际上是由发光的半圆盘经镜面反射而成的;雾气则是通过加湿器产生的。他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模型,半圆形的灯光装置处在巨大的空间模型中,镜子反射出另一半,二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空气中的人造薄雾和单色黄光给人一种置身梦境的错觉。这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使用光影打造的经典作品,他把“太阳”搬进涡轮大厅,用光影的折射打造出巨型日落的震撼景象。人们躺在地上时,可在天花板上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像,进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真的是我吗?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通过灯光、镜子、人造雾气在室内打造出的超现实日落景象,使观者在视觉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时,该作品拉近了人与太阳、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将人们的认知形象化,令人感受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这也正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所希望传达的“如何界定空间与自身的关系,自身是否可以对空间进行影响”。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公共艺术大多出现在公园、广场等大型室外场地,是一种城市地标的存在。而大地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公共艺术的刻板印象。但与室外公共艺术相比,室内公共艺术形式通常难以与人们的心理产生深刻的连接,而且无法很好地提升人们的情感体验。因此,室内公共艺术形式表现更需要艺术家将主题思想与当下人们的视觉、思维相结合。结合当地自然风貌及人文特色,基于对当地代表性动物生活的观察,艺术家马修·马佐塔为美国坦帕国际机场主航站楼打造了新的公共装置艺术——巨大火烈鸟玻璃钢雕塑,引得来往的旅客纷纷停下脚步,都想和这只超大火烈鸟拍照留念。马修·马佐塔设计的这个火烈鸟雕塑非常逼真,按比例手工雕刻每个部分,然后将树脂浇铸在玻璃纤维组件中。这些元素被绘制好后,在视觉上看起来非常生动。生动的火烈鸟雕塑配有模仿水波纹的天花板,灯光随着室外日光的变化而变化,在地板上投射出波光粼粼的光影,会给人一种火烈鸟把头浸入水中的错觉。马修·马佐塔成功地转换了旅客的角色,让每一个进入空间的人都能感受到火烈鸟在水中觅食的场景。同时,该作品选取独特的观察视角对自然中的动物进行表现,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特色,而且以现代较为常见的树脂、玻璃钢材质雕塑进行呈现,十分贴合人们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旅行体验。

而在法国艺术家尼古拉斯·图尔特的装置作品Lupanar中,水在艺术画廊的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上永无止境地以固定路径流动。该作品既空想又简单,富有诗意,令人深思。在密闭空间里,被压缩和松散的图像倾斜,平衡颠倒,其中还包括白色海浪在房间内涌动时的奔腾声。该作品旨在探寻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艺术家对于循环、重复和虚拟的思考。其实,LED灯在当今已经比较常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墙体外观、地下通道、地铁站的电子广告屏、画廊的形象展示等,而尼古拉斯·图尔特通过应用现代LED灯和音像技术,使观者能够在静谧的空间中产生听觉与视觉方面的双重梦幻体验,仿佛进入了一个心境空间,那里只有自然的声音、图像与脱离嘈杂外界的自己,进而引发观者思绪的翻涌。

四、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展现自然中蕴含的哲思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往往会用简洁纯粹的语言展现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抽象绘画中,画家会通过颜料、笔触,甚至结合综合材料进行表现;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会通过抽象的文字、图形来进行创作,而有些作品并无法让观者很好地理解设计师所要传达的情感。因此,平面化的展现形式对于许多观者来说是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而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应用媒介材料、发挥公共艺术的公众性特点,让观者切实地感受作品的表现及其中的材料运用,能够给其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接下来,对两位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探讨,以更好地展现公共艺术中创作者对自然的思考。

巴塞罗那艺术家马丽欧·罗德里格斯拥有建筑与艺术的双重学习经历,以装置为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创作视角非常独特,并且这种前卫的思维在其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在建筑理念的影响下,马丽欧·罗德里格斯的作品存在一种杂糅而纯粹的矛盾美。广袤的自然与理性的空间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碰撞,几何语言成为他探索事物概念与本质的工具。“裂缝”是马丽欧·罗德里格斯作品中最强有力的吸引点,这个源于自然的元素包含多重暗示和含义,不仅仅是断裂和分离的象征,还是一扇通往未知和虚空世界的“大门”。“裂缝”的存在往往预示着光的出现,正如莱昂纳德·科恩所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在色彩表达方面,马丽欧·罗德里格斯深受法国艺术家皮埃尔·苏拉热的影响。为了揭示和强调事物的本质,他在创作中通常只使用单色来进行表达,除了最基础的黑与白,也会使用金、银、铜等矿物质材料作为色彩表达的媒介,以坚实、浑厚的材料打造“裂缝”,并让观者置身这些“裂缝”中间,强烈的虚与实的对比体现了马丽欧·罗德里格斯对于现实材料的认知运用与精神世界的表达。这不仅能让观者体会到材料本身的美,还能在心理层面受到震撼。上述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点是都通过不同的媒介手法,为人们再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景观,可使人们在视觉乃至心理上产生特殊的感受。

而日本艺术家大卷伸嗣通过传统手绘形式将创作公众化,其作品Echo Infinity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现象中的哲思,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大卷伸嗣用食用红色颜料在白色地毯上描绘了无数花瓣,他日夜待在这个空间中,把天然的矿物粉撒在地毯上。当展馆的电梯门缓缓开启,呈现给观者的是一片浪漫唯美的花海。暖色的灯、白墙、白柱、柔软的白色地毯上,无数的花瓣由中央的某个原点开始,依次悄无声息地盛开。洁白的空间环境与这些线条、姿态舒展的花瓣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人们面对这满地的娇艳时,或许都不忍心去践踏这份美好。然而,大卷伸嗣却守在那里,等待人们的进入,用人们的双脚为他完成一场“毁灭与重生”。用食用颜料绘制的花瓣在人们的脚下慢慢变形、晕染、毁坏,渐渐模糊成另一种物质,这正是大卷伸嗣想要的结果。他曾说:“一些东西被毁坏的同时一些新的东西诞生了。我就是想表现这种变化,而且那象征着循环的过程和永远的生命。”该作品的表现形式非常简洁纯粹,但大卷伸嗣将颜料的属性进行了一场浪漫的展现,拉近了作品与观者的距离。同时,该作品传达出来的自然界中花开花落、顺时而生、顺其自然的生长等道理也触动着人们的内心深处。

五、结语

通过对五位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手段为人们再现自然,并将这些自然现象置入人们现实的生活空间。虽然不同的语境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矛盾冲突,但能让人们在现实空间中对艺术家所创造出的“虚拟自然”的艺术作品产生发自内心、别样的感受与思考。这些再现自然的公共艺术作品,給观者的感官层面带来的感受是二维平面作品无法达到的效果。同时,艺术家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再现自然,能够让人们放缓脚步,使其贫瘠的内心得到滋养,并且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在作品中对于自然界事物的再现,能让人们从另外的视角再次认识自然,仔细品味这其中蕴含的艺术家对自然界事物及人类自身的思考,短暂屏蔽外界的嘈杂,返璞归真,去探索、感受自然的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邹文.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3]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匡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4]孙振华.非典型公共艺术[J].美术研究,2016(2):103-106.

[5]黄凌子.构建共存互动的精神场域 以《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为例论现代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J].新美术,2013(5):74-77.

[6]黄妍.场域特性视角下的公共艺术[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2.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