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泥片成型雕塑中的绘画性语言探究
2023-11-26鲍俊丽
鲍俊丽
摘 要:通过当代泥片成型雕塑的艺术表现与绘画艺术形式的比较,寻找二者在技法、艺术审美、人文追求等层面的共通,寻求更顺应时代需求的造型语言和创造性的转换,探索不同艺术形式融合的可能性。对当代泥片成型雕塑中的绘画性进行横向研究,着重分析当代泥片成型雕塑中的“随性偶然”、“拙”、线造型的应用、“留白”的意蕴及美学特征。此外,泥片雕塑的造型语言也在中国写意画中的“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重神似而轻形似”等审美观念的熏陶下自成一体,展现出独有的光芒,这种造型语言创作的丰富性,也将考验艺术家们的艺术品格与文化审美态度。
关键词:泥片成型雕塑;绘画语言;造型
泥片成型雕塑是雕塑家和陶艺家常用的制作方式之一,将陶泥拍打成所需厚度,通过切割、压平、卷曲、添加、拉伸等操作方法,将泥片塑造成所需要的形态,这种灵活的表现技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和想象空间,为其创意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在泥片成型雕塑的制作过程中,在泥片上推顶、划刻等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繁简和虚实的对比,增加了雕塑的平面化构成元素,在平面上构筑立体,突出倾向于绘画的造型语言。
一、绘画性语言对当代泥片成型雕塑的影响
中国古代绘画的地位要远远高于雕塑,中国古代雕塑的空间意识较弱,也是受到了传统绘画的影响,通过轮廓勾勒来强化影像效果。绘画在实践发展中完成了自身的变革,对起步较晚的雕塑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代艺术独特的发展面貌,艺术家们把在绘画上的实验艺术形式运用到雕塑中,大大丰富了当代艺术创作的语言形式,也体现了最根本的当代艺术的精神要求。当代泥片雕塑的多元开放性,使雕塑既可以融合传统绘画元素,又可以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当代艺术精神和理念。如果没有绘画,没有一批现代主义艺术家将绘画性运用到雕塑创作上,也许当代雕塑的成就和面貌就不会如此多元,至少现代主义雕塑的发展将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二、当代泥片成型雕塑中绘画语言的体现
(一)泥片成型雕塑的“随性偶然”与绘画的“写意”的共通
泥片成型雕塑的“随性偶然”和绘画的“写意”的共通,不是刻意为之,是艺术家的主观能动和客观现实的变化结合,是写意绘画中纵笔挥洒的意趣。泥片在塑形卷折中会出现自然皲裂,优秀的艺术家对于泥巴的材料特性非常熟悉,在雕塑创作期间能够利用泥片的偶然性,巧妙地化解创作中出现的各种不可控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这种偶然出现的不确定的艺术效果正是泥片艺术的魅力。这里的“随性偶然”和写意水墨画里急促笔触形成的“枯笔”效果相得益彰。
泥片成型雕塑和绘画一样也尊重这种随性与偶然性,同时也考验艺术家的审美修养和主观处理虚实、保留舍弃的能力,这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和谐统一。此外,这种“偶然性”的艺术价值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一件作品的魅力,或许不能被人们完全解读,在似与非似间,不同经历的人的解读会使作品独趣味倍增。中国画艺术更多地强调精神的传达,“似是而非,亦是亦非”,这种“神似”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其不太注重形象的准确性和复杂性,“似与不似”让人愈品愈觉意味深长,意犹未尽。泥片的浑然天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正因这“似与不似”,使它有了更多的可能,给观者更多遐想空间,同时这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如姚永康的作品《世纪娃》,写意手法的泥片塑造,饱含了强烈的东方意蕴。当艺术家进行泥片塑造时,其虽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预设所要达到的某种形体呈现效果,但是泥片会因其材料性格而出现形体或肌理的变化,有的泥片突然断裂,有的膨胀充盈,有的坚硬死板,也有的直接导致作品坍塌毁坏,千变万化往往取决于塑造的一念之差。或许某个瞬间正好吻合了创作者所要传达的观念、情绪,这种看似偶然、难以预测的效果,正是泥片塑造的魅力之一。 这和中国传统写意画的表现是相通的。
(二)泥片成型雕塑和绘画作品中的“拙”
古代很多艺术家都追求自由安宁的生活,远离纷争,再加上古人崇尚自然无为、效法自然,不刻意追求艺术的精美,淡去目的意图,强调超越法度和秩序,由此便形成了艺术作品中的“拙”。在中国式哲学审美语境下,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拙”的内涵和泥片雕塑中遵循泥性的“拙”之间具有关联,都通过“拙”来体悟认识作品中的生命意蕴。“拙”有着自然浑成的生命率真之美、超越本体的生命智慧之美,以及崇高的生命自由之美。泥片成型雕塑中的“拙”同绘画艺术一样,注重妙悟,注重灵感,注重天然,由生到熟,熟能生巧后又回归到“生”,不落入俗套,保持新鲜感,思维逐渐放开进而生成“拙”。这是中国文化审美的共通性,显示了中国式美学的思想内核,与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相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我国早期绘画中就鲜明地体现了“生”“拙”的情调,古代绘画中的“拙朴之美”,是通过擦出墨色的浓淡枯湿表现出来的,有感于仕途的无望和世道的混乱,文人们更多地选择了归隐,回归到大自然中,将精神寄托在山水丘壑之中,以绘画排遣思绪,不拘泥于古法,追求笔墨情韵,具有极强的抒情性。这源于特定社会历史时期所造就的文人阶层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梁楷在构造《泼墨仙人图》中的人物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人物刻画时的这种“拙”,恰好生动地表现了画中人物的醉态可掬、诙谐滑稽,也映射画家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为人不拘小节,豪放不羁,不随波逐流,且傲岸不羁。当代的许多泥片成型作品中也体现着这种“拙”,这是泥片成型雕塑不同于传统架上雕塑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
国内有很多热衷于表现传统题材的当代雕塑家,黄山的作品《列传》借鉴汉画像石和汉唐人物画中的造型样式,利用泥片的张力和残缺肌理,使作品富有古拙悠远的艺术气息和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罗小平创作的许多借古喻今的古代高士人物题材泥片雕塑,就是避免了雕塑造型的程式化,摒弃明清以来陶瓷雕塑的单一化,技法上更加放松随性,不拘泥于解剖结构,很好地体现了古代人物写意画的精髓,创造出新颖的符合時代潮流的艺术面貌,强化了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及风骨气节。这样的优秀作品显然是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写意绘画中的“拙”劲,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态度和理念。
(三)泥片成型雕塑中关于线造型的运用
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绘画的线造型特征与泥片成型雕塑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这种共通,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线造型特征。雕塑当中所运用的线大抵分为轮廓线、动态线和装饰线。这种形式的美,在汉唐两代尤其是陵墓雕塑中有所呈现。线造型在当代泥片成型雕塑作品中也被广泛地运用,雕塑家不同的背景、学识和修养也为线条在雕塑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转变,艺术家逐渐将线条融入雕塑创作。雕塑并不是一个沉重、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通透、灵动、开放的结构形式。线造型能够在雕塑中被广泛运用和发展,表现形式也不是单一僵硬的,线造型的合理运用能够使雕塑更加柔美、灵动。此外,也可以把线造型和圆雕、浮雕等相结合,增强雕塑的表现力。泥片成型雕塑中的线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关系,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在雕塑创作中融入线条的元素,能够使雕塑有更多的可能性,让更多的艺术家通过线条的运用产生更多灵感,创作出更多新颖的作品。线的使用使泥片成型雕塑在艺术表现力上有别于传统架上雕塑,更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四)泥片成型雕塑中的虚实处理与绘画“留白”的比较
泥片成型雕塑中的“留白”可以理解为两种:一种是作品在艺术家的主观处理或意外偶得后的残缺与裂痕,形成泥本身材质上的“显露”;另一种是构图上的“虚空”,即为了和细节刻画形成对比而留出的空白,也就是艺术处理上的刻意留白。泥土本身颜色的“显露”,尤其是在当代泥片成型雕塑中极为常见。为了使作品有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并更好地表现创作意图,艺术家往往会在陶塑上施釉料或化妆土,使其有丰富的色彩变化,但有时为了表现随意性,艺术家会特意将泥片衔接处划刻出线的凹槽并不施加色彩,使有色彩的泥片和原始的泥片形成對比。泥片成型雕塑对材质本身的“留白”“显露”让作品更加有层次,也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素养和对作品艺术效果的把控,这和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层意义上的“留白”是泥片成型雕塑在构图上为了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将主要部分精细刻画,其余部分寥寥带过。“留白”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无画之处”成为绝妙景色,面面俱到反而落入俗套。可见中国古人在“黑与白”“实与虚”中透露出美的哲学。
中国画的“留白”是一种“虚”,也可以理解为画面中无图像,是中国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形式之一,也就是画面不需要任何渲染,也不需要考虑笔墨,只留下宣纸的固有底色。“留白”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也是常用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和意境,泥片成型雕塑在虚实处理上可以借鉴中国画的“留白”,详尽刻画的“实”可以理解成画面中的“黑”,大块面的“虚”可以理解为画面中的“白”,如此“虚实相生”正如国画的“留白”布局,“留白”布局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绘画技巧,而它实际上体现了作者胸中广阔的天地,给予观众广阔的思索空间。虚实之间彼此对立又彼此交融,熠熠生辉,雕塑的虚实和绘画的“留白”在艺术表现上是相通的,是艺术处理上的大智慧。
三、泥片成型雕塑绘画语言研究的现实意义
泥片成型雕塑和绘画是造型艺术中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二者看似毫无关系,但其中的艺术理念和审美修养都是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的,或者说在绘画中展现的审美意趣对当代泥片成型雕塑影响深远。因此,发掘不同门类间的关联性,使其相互交融渗透并合理延伸创新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一)传承性
传承发扬历代艺术形式中博大的内涵,是丰富文化语汇、实现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绘画具有丰富的视觉造型与深刻的内在含义,是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变化发展的,是视觉文化特征的生命之根,其精神面貌和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绘画的各种艺术表现方式在现代雕塑中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雕塑家运用的方式各异。在一些当代泥片成型雕塑中,艺术家们综合运用了诸多绘画的艺术手法,这不难看出当代雕塑家对绘画元素应用的重视。在现有的艺术形态下,传承民族特色的审美价值并应用创新,为寻找中华文化的原创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民族性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人们的审美追求不同,因此各民族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它们又融于时代,形成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因此,将艺术的民族性融入时代性,从艺术的民族性中挖掘符合时代的创作元素,是衡量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是一种文化思维方式。由此可见,不同的艺术门类是一个复合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涉及人的思想和审美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中国的雕塑艺术只有根植于时代变化和本民族文化才能有发展的可能。
四、结语
通过对当代泥片成型雕塑中绘画性语言的探索,对表现技法及造型样式上的“随性偶然”、“拙”、线造型及虚实处理进行分析,发现当代泥片成型雕塑与绘画作品在审美方面存在密切关系,彼此间的审美互通值得深思并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塔克.雕塑的语言[M].徐升,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2]罗小平,汪阳坤,周子正.无形之形:雕塑·泥片塑造艺术[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22.
[3]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巫鸿.黄泉下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作者单位:
宿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