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教育背景下老年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初探

2023-11-26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老龄老年人学科

王 亮

(长治开放大学,山西 长治 046011)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征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20年,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了18.7%,达到了2.64亿人。到2036年,老年人口数量将上升到4.23亿,占比29.1%[1]。根据国际具体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0%及7%以上,就是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一、新时代老年教育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现象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如何通过特定教育培训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适度完成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课题。新时代老年教育具有的重大意义并不止于教育这一范畴,在社会学领域,老年教育还被赋予缓解老龄化问题,推动老年群体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任。在经济和社会角度,老年教育除了满足老年群体的社会需求外,还可以开发部分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缓解国家在医疗、养老领域的资源挤兑和短缺等现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卫生组织曾于2002年提出了“积极老龄化战略”,其核心要义包括了“尽力提升健康水平,参与和保障公民在社会活动机会的过程,并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我国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事实上,在后来的实践中,教育部实施的“银龄讲学计划”、企事业单位实行的返聘举措等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已经说明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老年人力资源的巨大意义。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已经从“填补老年人口空白”的低水平发展阶段,逐渐过渡到提高老年人素质、开发潜在价值的高层次发展阶段。传统老年教育在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观念影响下,容易忽视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社会参与和机会保障”,甚至连老年人个体自身也经常发出“老了,不中用了”的感慨,藉以回归家庭,逃避社会参与。

从社会实践层次来看,各地在开展老年教育实践中,面临着供给不足,供给侧结构性短缺,质量良莠不齐,师资和机构难以保证,缺乏品牌效应,更难以保证质量的困难。从微观上来看,学科建设的教育内容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全面也使新时代老年教育具有一定的“先天不足”。因此,从基础上来说,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老年教育的本质,据此提出从政策支持,内容建设和主体、渠道保障等一系列的新观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老年教育从一种过去产的“奢侈品”走向普罗大众的稀松平常。过去上老年大学需要社会特定条件,诸如身体健康、经济宽裕,有闲暇时间。当下这一类条件越来越普及,“有钱有闲”群体不断扩大。这就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加强研判、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出现新的“结构性供给侧失衡”。例如:加快推进老年教育的立法进程,凸显老年群体作为受教育者的权利,在内容设计上进一步围绕教育对人产生生命价值的角度对老年教育的课程及教学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处理好施教与被教、知识与经验、统一教学活动与老年人个性自由的问题。上述事宜也同步催生了一种迫切需求,就是在新理念下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制度建构,更多关注老年作为生命历程的一个必经阶段,其群体与社区、学校和社会天然存在的密切关系,重塑老年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从老年教育的中观、微观层次来看,“互联网+”的时代,区块链、元宇宙等新的技术和思潮不仅对普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程度对社区教育中的老年教育产生了诸多影响。技术的变革往往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技术进步也并非一蹴而就的。新时代的老年教育在面临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广大社会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发力,寻找新的技术浪潮下可能潜藏的新机遇和新理念。例如像短视频、微课这样蓬勃发展的教育形式,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老年群体中个别“信商”低下的人(特指对于网络信息、智能设备运用有障碍)如何能够通过引领走出信息茧房?当前碎片化的媒体时代对于中老年群体的有意识学习利弊如何?总而言之,从投入保障到师资队伍,从教学组织、内容与资源建设再到技术运用,以及以共同爱好为目标导向的职业老年班,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养老教育,以开拓视野为导向的老年游学等一系列新的模式,都是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新路径,同时也启发广大老年教育同仁和研究者深入探究和思考。

老年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是挑战更是机遇。2019年我国有老年大学7.6万所,在校学员近2000万人,但却只能满足当前3.5%的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就读需要[3]。根据中国老龄高校联合会的数据,华东地区老龄高校及老龄中小学的数目,大约占全国老龄高校总数的六成以上。我国老年教育发展不仅面临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存在东西失衡、城乡上的极度不平衡,导致老年教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能提供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从人群结构上看,我国早期开展的老年大学主要服务于离退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知识分子等特殊群体,当前我国的老年教育仍未脱离“精英化”“围墙化”等问题。

二、老年教育的学科建设背景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2021年12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国家开放大学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上线了全国首批老年教育通识课的新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参加各类定期教育活动的老人要占全国人口的20%以上,这一目标的实现,为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以往由于场地、政策及经费投入、线下资源不足的限制,老年教育长期面临供给不足的困境。不仅城市中如此,事实上在很多乡村也有巨大且旺盛的老年教育需求难以满足。然而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结构性的资源短缺的现象。例如:部分机构和地区的老年大学还停留在琴棋书画舞等“老八样”中,未能及时跟进和对接老年人对信息时代数字化生活的需求,很多地区的老年大学为了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努力在编写地方教材的基础上开设了老年智能手机应用课程,部分缓解了数字化时代与老年人信息茧房的这一巨大矛盾,但从师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等具体情况来看,老年教育仍未摆脱“散乱杂”“随意化”的不严谨印象。从学科层面对老年教育进行讨论,这不仅是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矛盾体现,也在客观上针对老年教育的内在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从教育学学科体系上来看,也是完善该学科体系的进一步要求。

三、老年教育学科建设的迫切性

长久以来,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倡导和激励下,国家在政策上提出了“推进社区教育现代化、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但实际上我们国家对老年教育进行规模化投入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在对老年教育的服务意识、管理体系等方面,实践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上都与西方有不小的差距,且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结构性供给不足和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重新审视老年教育的迫切需求成为可能。传统的老年教育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不是把老年人视为可资利用、发挥余热的“巡回讲师团”或企事业返聘人员,就是视他们为与社会脱节的“无用之人”,所谓的老年教育内容仅仅是“琴棋书画”班或老年旅游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城市和农村的中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大教育观为引领,尊重老年人文化康养的现实需求,积极地思考人性和生命完善的篇章,淡化传统教育模式中对老年这一群体的负面定义,强化老年群体区别于成年人的超然性及服务全社会所有人的终身性特征[4]。

尊重老年群体身心发展特征的需求。从老年人群体特征来看,成年人进入老年阶段后,其生理、心理发展必然有其特性,老年人的感知觉、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逐步减弱,心理上的依赖性增强,对于特殊的教育教学方式产生特定需求[5]。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老年教育学科,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切实提升老年教育的适切性和服务水平,解决资源、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较为专业的老年教育问题。

四、 老年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目前,学术界普遍将老年教育作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并将其与传统教育进行了融合和交叉。其目的是在积极适应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对老年教育进行研究,并对其规律进行探讨,推动其科学化、规范化。按照目前学术界共识,应当由老年教育学科导论、老年教育对象论、老年教育原理论、老年教育实践论及老年教育管理理论等构成[6]。自2010年起,国内老年教育界开始关注该学科的发展,在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学科体系构建,并于2014年正式出版了由叶忠海教授编著的《老年教育学》《老年教育学通论》《老年教育心理学》等专著。此外,还建立了中国老龄学院联盟老龄教育学术委员会、华东师大老龄教育理论研究中心、上海老龄教育研究院等老龄教育研究机构。浙江省还有以孙立新教授为主,宁波老年大学老年教育研究团队,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老年教育专门著作,一批相关刊物如《老年教育研究》《山东老年教育研究》等相继涌现。叶忠海教授编著的《老年教育研究与探索》记载了20多年来老年教育的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发展探索、国际比较及相关研究,系统论述了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内涵及特征,社会属性,目的与功能,体系与对象,教学与课程建设、评价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除了著作以外,近年来一大批省部级以上的老年教育相关课题纷纷得到立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我国包容性老年教育推进路径与策略研究》《新时期城市老年人的学习》等。

五、老年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在老年教育学科建设上,笔者综合了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意见和见解,提出以下加强老年教育学科建设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老年教育的研究。要加快建设《学科分类与代码》“三大体系”的步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发展哲学与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我们应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推进我国老年教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其中,重点关注的是包含老年教育学在内的学术体系、知识、理论、研究方法等,使之符合《学科分类与代码》的要求,并以此作为下位学科,建立一个以老年教育为下位学科的学科群。与此同时,要抓住机会,在有条件的大学中,特别是师范院校中,设立老年教育学专业,并对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培养,以增强老年教育人才队伍。

其次在老年教育理念研究和积极运用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以老年学员的需求为导向,加大诸如资源运营、投入模式等中观层次问题的研究力度,以此作为联结宏观教育理念与微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现机制等,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更多更好的依据,同时根据各地已经部分开展的需求调查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实验,有选择地整合政府老年大学部门和老年开放大学等老年教育供给者,有针对性地研究老年移动学习和多媒体学习等教学模式,让老年教育能够更科学有据地走向良性发展。

再次是多元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从当前老年教育学科的学术出版和言论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老年教育的学术成果多为权威专家如叶忠海团队等的审思,而由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老年教育的学术训练仍缺乏多元主体之间的联动效应。从人才挖掘和培养上,我们应该一手从现有两亿多老年人口中发掘热爱老年教育事业的,具备教育学、心理学、老年学或哲学、社会学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他们是老年教育领域的一支潜力股,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将其吸纳进老年教育领域;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老年教育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挖掘新的青年力量,构建新的学术梯队,积极关注和努力吸引年轻学者、相关领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通过指派和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参与项目研究,加入学科联盟等形式,参与到老年教育学的学术活动中来,从而为老年教育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是新时期老年教育学科应在内涵建设、学科定位、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学科研究类型和方法等层面上,形成一套相对统一的学术语言,并积极拓展研究视角,做好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做好学科建设的实时总结、评价和反馈。避免学科建设萌芽阶段的“各说各话”,方可避免在已有基础上缺乏进阶成果,尤其是缺乏实践指导价值的消极现象。

猜你喜欢

老龄老年人学科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认识老年人跌倒
【学科新书导览】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超学科”来啦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