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疫情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3-11-26任智星杨光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新冠心理健康

任智星 杨光华

(1.太原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 太原 030032)

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儿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疫情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持续20年”。他给出的一份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虽然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概率要比成人尤其老年人低很多,但是新冠疫情对于儿童心理的影响要比成人大。新冠疫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交、行为以及情感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疫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新冠疫情三年,采取了一些遏制疫情传播的措施,家庭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大部分家庭都经历了居家隔离。一方面,家长居家办公、儿童线上学习,让家长和儿童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加。和谐的家庭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顺畅的亲子沟通都会对儿童学习、情绪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疫情使得大家外出和接待访客时间变少,这就留出更多时间用于休息和家庭娱乐,这也让家庭成员有了更多机会相处,增加了家庭凝聚力。但是,另一方面,大部分家庭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持与服务,从而导致儿童对家长的需求增加,家长育儿压力相应地也增加了,如果再加上家庭经济紧张、家长情绪控制能力差,就会加重儿童的心理压力及负担[1]。意大利有学者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1143名3~18岁儿童青少年父母中,有85.7%的家长认为隔离期间儿童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发生了改变,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烦躁、易怒等症状[1,2]。

二、儿童在疫情期间产生的相关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疫情对儿童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疫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它的危害不仅包括疾病本身,更包括由之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由疫情引发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焦虑、睡眠问题、网络问题、认知发育滞后等。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

国内外研究表明,疫情导致的隔离生活可能引发儿童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新冠疫情的后遗症之一,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儿童认知和情绪产生消极变化和社交障碍,同时对生活质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一个脆弱的发育窗口期,在关键时期发生任何应激性挑战,都可能引发短期和长期认知和行为损害。并且,这个阶段持续和增强的压力事件,与成年后焦虑和抑郁呈正相关。

儿童不仅在经历了与成人相同的创伤性事件后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某些可能不会在成人中引发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威胁或经历,也会对儿童造成影响。儿童会因为不理解事件的原因或某些人行为背后的意图,并且无法控制所发生的事情,从而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儿童由于认知发育程度的因素,很多时候不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尤其对于6岁之前的儿童,他们的抽象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创伤后应激症状更多地表现在行为方面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上,比如,过去已经掌握的一些发展能力忽然退化,或者忽然失去自主控制排泄的能力,或者忽然失去部分语言能力,等等。对于6~12岁儿童,他们会在游戏中反复重演一部分创伤事件的过程,他们一旦看到类似创伤的信号,就会焦虑不安。对于12岁以上的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已经和成年人比较接近了,表现为侵入性症状,回避性症状,认知、心境方面的症状等。

(二)抑郁和焦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另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比30.28%,其中半数为在校学生。2021年发表在儿科学杂志JAMA的一篇Meta分析对80879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29个项目的研究,数据调查结果显示[3],儿童和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总患病率分别为25.2%和20.5%,是疫情之前的双倍[4,5]。疫情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行为发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被称为“次生灾害”。

(三)睡眠问题

疫情期间,不少人“阳康”后出现失眠、脑雾、嗜睡等多种睡眠障碍的表现。2022年6月6日,美国专业睡眠协会主办的睡眠会议上,克利夫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40%以上新冠后遗症患者有中度至重度睡眠障碍,约7%的患者有严重睡眠问题。

疫情期间,全国的学校实行“停课不停学”的模式,由于学校停课,户外活动减少,电子屏幕陪伴增多,再加上没有规律的睡眠节奏,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出现睡眠问题的重要因素。儿童居家后,生活作息必然会被打乱,充沛的精力无处释放,因此还会失眠或者出现主动熬夜、起床困难等现象。我国调查数据表明:疫情期间儿童的睡眠障碍患病率远高于疫情前,已经是疫情之前的双倍数据。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健康的睡眠至关重要,睡眠质量不好的儿童患慢性病的概率是普通儿童的数倍。睡眠质量不好可引发儿童心血管疾病,导致儿童免疫力下降,还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降低其反应、阅读和算术等能力。除此之外,睡眠不好的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差的情况,会显著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

(四)网络成瘾

疫情期间,儿童的网络心理问题显著增加。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儿童居家上网课,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明显增加。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们网课期间必然要使用电子设备,要用电子设备上课、打卡、交作业,很容易导致他们使用电子设备时间的不可控;另一方面,因为和同伴的真实互动减少,所以他们更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快乐。他们频繁地玩电子游戏或者使用社交软件,刷朋友圈、聊天等。但对于儿童来说,频繁使用网络,可能增加患多动症和品行障碍的风险,导致自我调节能力的下降。同时,长时间地看手机,容易保持低头和弯腰驼背的姿势,这对颈椎和脊柱会产生损害。而且,儿童长时间地观看手机屏幕,还容易罹患近视、干眼症等眼科疾病。另外,大量的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在睡觉前,会影响儿童睡眠质量。

儿童网络成瘾,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原因。首先,儿童身心尚未发育成熟,自我控制和辨别能力较差,从心理特征来说,偏爱独处、敏感、偏执、性格内向的儿童容易沉迷网络,如果本身患有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心身疾病,就更容易导致网络成瘾。其次,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的儿童更容易网络成瘾。自我调控能力就像后台自动运行的软件一样,在生活中帮助我们把控行为、思维和情绪。拥有良好自我调控能力的儿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及更少的行为问题,面对逆境也有更好的复原力。反之,自我调控能力差的儿童,一般没能力或者不主动做行为调整,也不顾及自己行为的危害,更容易沉溺在网络里无法自拔。再次,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儿童网络成瘾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冲突不断、氛围紧张,家长和儿童没有正确的沟通方式,儿童便会到网络中寻求关爱和理解。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家长过于严苛或过于溺爱,生活机械乏味,儿童没有爱好和兴趣,很容易导致儿童受到网络成瘾的侵蚀。

(五)认知发育滞后

国外调查数据表明,对于生命早期的儿童来说,新冠疫情还可能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发育。美国布朗大学研究报告指出:在新冠疫情出现前出生的3个月至3岁婴幼儿IQ是98.5~107.3,而新冠疫情期间出生的儿童IQ比之低了27~37,并伴随着语言、动作及整体认知能力的明显下降。

一项关于儿童神经发育的大型纵向研究显示,2020、2021年出生的儿童与2011~2019出生的儿童相比,其语言、运动和整体认知能力显著降低,这个与神经发育差异和母体是否感染过新冠病毒无关,可能和错失教育机会、社交活动被限制、产前检查和产后儿保检查被限制有关。2022年,Nature有论文显示,新冠一代的儿童大脑已然受到疫情的影响。疫情期间出生的儿童在早期学习测试中(包括语言、精细动作、解决问题能力、站立和行走等运动能力等)的得分偏低。这种趋势与婴儿家长是否感染新冠无关,也就意味着,新冠疫情大环境可能才是问题所在。

三、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儿童期是奠定人一生心理健康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形成,都以这个时期为基础,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经调整了疫情防控策略,但是,由疫情引发的儿童心理问题仍持续存在。尤其在疫情放开初期,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感染,短期内对儿童造成比较大的身心冲击。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多方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一)家庭支持

首先家长要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积极进行自我成长。家长是守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和习惯。家长如果在家不停地看手机,那么子女也更容易沉迷游戏和刷手机。所以,家长在家尽量少看手机,给儿童树立好的榜样。新冠疫情期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居家工作、照顾孩子、经济和精神压力,突如其来的超负荷运转可能使得家长们长期处于高压之下,但是家长不要把不良的情绪传递到儿童,如果家长经常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和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到儿童性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所以,家长遇到事情不要着急,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尝试用儿童理解的方式跟他们沟通。同时,家长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营造好的生活方式,家庭体育不仅是全民健康促进的重要基石与依托,也影响着儿童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家长应积极进行自我成长,家长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时刻地自我觉察,才能看到儿童成长背后的心理需要。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压力与孩子的成长捆绑起来,更不要把自己的存在感、安全感和价值感以及自己的快乐、幸福和成功建立在孩子身上,这对儿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通过自我成长的榜样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子女。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注儿童的健康和行为。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与学校和社会对儿童的影响相比,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教养的类型等因素,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家长作为儿童最亲密的人,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最大。家长要懂得儿童的成长规律,掌握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这样,才能正确掌握儿童的心理状况。家长还应与儿童平等对话,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耐心倾听儿童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表达,给儿童以理解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良好行为。让儿童在沟通和互动中感受到家长的尊重、欣赏和关爱。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疫情发生时和发生后,家长都应加强与儿童的陪伴和交流,避免不必要的分离,与儿童正确讲解疫情的状况,与朋友亲戚多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和加强联系。家长要尊重儿童的自我意识,科学地处理和对待。同时,家长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儿童积极参与家庭活动,这样他们才有家庭归属感。

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如果发现儿童有焦虑、抑郁、消极的倾向,或者出现其他的不良行为,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早期干预。对于沉迷网络的儿童,多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兴趣,转移他们对上网的注意力,而不是一味地限制他们上网,儿童只有在家长的陪伴下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才会不依赖网络。当然,对于网络成瘾严重的儿童,应该积极进行专业的治疗,帮助其克服成瘾行为所致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恢复其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要增强儿童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创伤后成长。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的儿童,不仅造成身体的痛苦,还会造成家庭混乱、悲伤以及儿童的恐惧,有的儿童家庭还会被污名化,这些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创伤后成长是个体同新冠疫情进行抗争后的一种积极心理变化,能够增强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在未来应对应激性事件的处理能力,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促进儿童创伤后成长。

家长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确保他们能够与值得信任的人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得以自由地与他人谈论创伤经历和相关情绪,这样,为儿童提供可以表达情绪情感的空间,从而促进创伤后成长的产生。家长可以不断努力加强与儿童间的联系,并为他们提供和其他值得信任的人建立关系的机会。不带有预先期待、假设和评价地耐心倾听他们,让儿童感觉自己被看到、被听到。家长要确保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如足够的饮食营养、充足的睡眠和及时的医疗保健。有创伤经历的儿童会在遇到某一种情形时触发创伤记忆,同时伴有强烈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有的是某类画面,或是某些言语。家长需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创伤触发机制是什么,被触发后的迹象是怎样的,识别出可能的刺激来源,同时尝试着减少或清除这一触发器。一个安全的环境需要在常规安排、内部结构、奖惩制度和责任承担上有一致性和稳定性,这为合理的产生期待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情绪安全对儿童的创伤处理也很重要,帮助儿童在没有期待和判断的前提下,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走向健康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起点。树立一个情绪表达的健康方式典范,有意的引导儿童使用这一策略表达情绪,必要时候家长可以引用自身的经验鼓励儿童,增强儿童的自信和控制感。创伤可能对儿童的身体机能、社会关系和情绪健康有害,然而,有了适当的环境、充分的支持和技能的发展,他们就有了成长和治愈的可能性。

(二)学校支持

儿童的发育和成长的绝大部分的支持来自家庭和学校。因此,家庭和学校两个系统的合作、联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有着重大意义。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要开发更多家校活动渠道,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充分了解儿童心理状况和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对儿童的评价不应只根据学习情况、考试成绩来判断,考试成绩不好的儿童,也可能在别的方面有突出才能,即使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儿童,他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

教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者。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成长保持开放态度,发现学生创伤后成长的迹象,予以学生充分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真正地获得成长。尤其在应激事件的发生时及发生后,教师的陪伴、倾听、积极应对等,对儿童的创伤后成长非常重要。教师真诚地接纳学生的情感,陪伴学生在创伤后所走的历程,为学生提供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并通过榜样示范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支持感,促进学生的主动反刍,帮助学生构建多层次、多来源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对促进儿童创伤后成长、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儿童的成长,需要和朋友、同伴互动,对于患有抑郁或焦虑的儿童,学校的管理者、老师,要给他们一个包容的环境,帮助、鼓励和接纳每一个儿童,而不是拒绝一些特殊儿童入学。对于特殊儿童,只要他们能上学、能坚持,并且没有明显影响别人,学校都应该无条件的接收。如果特殊儿童得不到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长期居家治疗的结果可能更加不理想。特殊儿童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拒绝特殊儿童进入学校,最后受害的不仅是家庭,更是社会和国家。学校应该接纳所有能够接纳的儿童,给予他们陪伴、安慰、专业的教育以及心理上的干预。

(三)国家和社会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实施,足见国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预防儿童青少年网络沉迷和游戏障碍,建立完善教师或家长暴力行为、学生欺凌行为等问题的举报渠道,并要求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心理服务平台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建立流畅的学校、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向医疗卫生机构的转介通道。

四、结语

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并非新冠疫情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而是在新冠疫情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平时隐藏的问题得到激化。因此,及早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避免负性健康事件的发生。家长和老师帮助儿童获取有效的心理调适技能,陪伴儿童适应突发应激事件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改变。另外,这次疫情也对我国的精神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健全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应急和干预体系迫在眉睫[6]。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新冠心理健康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