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路径探析
2023-11-26温小凤左丽敏
温小凤 左丽敏
(太原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肩负着诚信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诚信文化教育的核心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和塑造人,具体表现为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1]。新时代,高校应充分发挥以文育人和以文化人的作用,加强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形成一种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信用信念、践行信用行为、崇尚传播信用的新的社会风尚。
一、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实质及特点
推进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前提是明确新时代诚信文化的内涵。新时代对诚信文化的界定,既要正确理解诚信的概念,又要准确把握诚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诚信文化指的是与社会信用体系中的硬规相对应的诚信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2]。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方面,具有传承性与现代性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诚信文化基础,中国传统的诚信文化以旧的社会体制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是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规则的重要原则。自古以来对诚信文化的研究已非常丰富,但今天传统诚信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已发生改变,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新时代的诚信文化已不单单是传统诚信文化的简单继承,其内涵与外延已远远大于传统诚信文化。因此高校诚信文化常态化教育应具有传统诚信文化的传承性的同时,又结合当下社会现实,体现一定的现代性。
(二)教育过程方面,具有日常性与合理性
日常性的重点在于“常”,即把诚信文化教育当作常规工作,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推进诚信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学习、生活等方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或者某一次的专题活动中。“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高校诚信文化教育的合理性指的是高校在诚信文化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诚信文化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式的可操作性、教育组织实施的计划性、教育环节的有序性。
(三)教育周期表现为长期性和反复性
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过程需要经历传授诚信知识、培育诚信价值观念、厚植诚信情感、树立诚信信念、践行诚信行为五个阶段。因此诚信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一个逐步渗透、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具有反复性,呈现螺旋式提高、波浪式前进的特点。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过程中要努力克服实践中出现的应急式、阶段性地完成任务式的教育思维,要把它当作一个长期的教务任务,把诚信文化浸润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二、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价值意蕴
推进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价值意蕴可以从社会信用体系良性发展角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角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角度入手,立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深入推进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
(一)诚信文化教育是促进社会信用体系良性生态循环发展的内在要求
诚信文化教育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软支撑”,释放的是“熏陶”“化人”的功能。要实现社会信用体系良性生态循环发展,就要充分发挥高校诚信文化教育的“涵养化育”作用,促进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发展,强化“软规”与“硬规”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协同作用,促进社会信用建设体系中各部分功能的平衡,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符合的诚信文化思想道德观念、自觉遵守诚信文化规范,践行诚信文化行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向内涵式、高质量、良性生态方向发展。
(二)诚信文化教育是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诚信一直作为个人层面应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习总书记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学生作为我国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之一,其素质和品质直接影响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加强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思想品质,而且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正确核心价值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诚信文化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2023年6月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每一种文化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诚信文化绵延千年,发展至今,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充分挖掘诚信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道德精神,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的诚信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新时代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诚信文化,以实现时代升华,将其转化为高校诚信文化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实现常态化教学,这一过程有效地传承、弘扬、创新、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自强。
三、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过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常态化原则相违背的问题,使得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面临挑战。
(一) 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制度缺失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当前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大思政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对于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在思政课中的定位及功能,各高校还未达成一致的认同,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制度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虽有涉及诚信文化教育,但并未出台一些明确的常态化教育制度;部分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制度流于形式,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贯彻执行;诚信文化常态化教育过程中各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二)诚信文化教育边缘化
高校作为诚信文化教育的载体,对诚信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一部分缺乏诚信的大学生进入社会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阻碍其正常就业和生活。高校诚信文化教育边缘化主要体现在诚信文化教育课程安排较少;把诚信文化教育看作是短期任务,每学期只在固定的时间组织定量的诚信文化活动,诚信文化教育浮于表面,没有触及本质;部分教师信用知识储备较少,对诚信价值观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利益面前不能坚持诚信道德;缺少专业的诚信文化教育人才。
(三)诚信文化教育内容模糊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诚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内容也应随之进行调整。但目前高校对诚信文化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对诚信文化教育的内容缺乏明确界定,现有的诚信文化教育只停留在肤浅地对传统诚信文化的理解上,诚信文化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这就使得高校的诚信文化教育缺乏针对性,诚信文化教育效果甚微。
(四)缺乏科学的诚信文化教育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重要依托,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大学对文化的选择、传播是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实现的[4]”。诚信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是保障和提高诚信文化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诚信文化教育目标的关键。新时代加强诚信文化教育要推动诚信文化进校园,就必须充分利用好课程这一关键渠道。但目前高校的诚信文化教育课程总体呈现数量少、分散、杂乱等特点,其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还未实现整体统筹与规划。
四、推进学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实践路径
推进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本质上就是要使得诚信文化教育体系化,使得诚信文化教育的具体教学活动得到有效落实,为此应不断深化诚信文化教育理论研究,深入把握高校诚信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科学、准确地把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内在张力,构建制度、理念、内容、课程四位一体的诚信文化常态化教育体系。
(一)推进常态化制度建设
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实质是将诚信文化教育制度化,在制度下落实常态化的诚信文化教育教学,注重诚信文化常态化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建立学校、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的宏观战略思维,从顶层设计方面推进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发展。从全局角度,既要把握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及重要功能,也要充分重视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中的作用,同时明确其在大学生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注重诚信文化常态化教育组织实施的计划性,明确各主体、各部门在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制定清晰的诚信文化常态化教育规章制度,把诚信文化纳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融入教师师德师风考察中,将其细化为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并体现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同时,加强诚信监管,建立健全高校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推进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的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诚信文化常态化教育。
(二)确立常态化教育理念
形成常态化的诚信文化教育理念,构建与诚信文化教育相匹配的制度规范体系是传承诚信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实现诚信文化价值认同常态化。要树立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理念,就要实现诚信文化价值认同常态化。不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教师、学生,都应充分认识到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重要意义。首先,高校领导要强化科学决策,从顶层设计层面入手规划诚信文化教育,将诚信文化教育工作视为一项常规任务,而不只是阶段性的局部工作。其次,对于全体高校教师而言,都应遵守诚信价值观念,身体力行地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坚持诚实守信,坚决杜绝学术造假等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对于从事信用知识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除对专业的信用知识有全面的掌握之外,还需强化诚信文化价值观念的教育培训;对于从事诚信文化道德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应加强对信用知识等的了解,两者应加强沟通交流,优势互补,实现信用知识普及与诚信文化价值观教育相互融通。
(三)明确常态化教育内容
推进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基础是明确诚信文化教育的内容,新时代高校诚信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传授诚信知识、培养诚信价值观、形成诚信信仰、践行诚信行为。
1.传授诚信知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下,诚信知识教育主要指信用知识教育。高校信用知识教育承担着教育学生“知”的重任,具体包括信用知识普及教育与信用知识专业教育。信用知识普及教育中的“知”,不应仅仅停留在信用基础知识、征信常识等知识知晓层面,还应包括更深层次的诚信规范教育。诚信规范是诚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知识正是诚信规范的外在体现,信用知识普及教育与诚信规范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诚信由“知”向“行”的转化。信用知识专业教育指的是一些财经类等相关院校应突出自己的办学优势,开设诚信文化教育专业,讲授信用知识及其背后深刻的价值内涵,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信用人才。
2.培养诚信价值观。高校诚信文化教育除掌握诚信知识外,更需要诚信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具有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有意识的、能动的主体,其行为受价值观念的支配,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依照自己在社会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评判社会现象,并指导自己行为的选择。因此诚信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诚信价值观教育,诚信价值观教育是诚信行为发生的前提与基础。高校诚信文化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遵循社会诚信道德规范,还要在价值层面对诚信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其遵循诚信道德、践行诚信行为的价值意义,使学生知其然,同时也知其所以然。
3.形成诚信信仰。诚信文化是一种心理现象的文化,诚信知识和诚信价值观一经人的心理作用,就会形成诚信情感和诚信信仰。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诚信心理,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诚信心理的作用下转向守信自觉。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发挥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道德情感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所构筑的道德心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人的道德行为的恒常[5]。诚信情感是学生对诚信行为的态度倾向,是连接诚信知识、诚信价值观和诚信行为的桥梁,是高校诚信文化教育的中间环节。因此高校在诚信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真实、具体的诚信事例,将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融入教学中,产生情感碰撞,引起情感共鸣。诚信信仰是在诚信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们对诚信价值原则的确信,是一种内心的诚服与自觉的服膺。高校诚信文化教育中应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信仰,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对诚信文化知识的掌握、诚信价值观的天道义理性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形成能够与虚假失信能利益相抗衡的精神力量。
4.践行诚信行为。诚信文化教育不只是诚信知识、道德、心理教育,更是外化的诚信行为能力教育。诚信行为是检验诚信文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标识,即学生是否能做到体“道”践履,是否能真正将诚信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参与诚信文化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诚信文化认知付诸实践,并内化为个人品格的过程,通过参与诚信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诚信文化知识。高校在诚信文化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诚信文化实践,一方面应积极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信用知识宣讲、诚信案例分享、诚信文化的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失信问题的行为,比如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调查,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直观了解身边的诚信现象,在反思中体悟成长。
(四)建立常态化课程体系
实现诚信文化教育常态化发展的前提是深挖诚信文化内涵与外延,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形成以大学生为中心的诚信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兴趣、专业、能力、诚信现状,为不同学科背景和现实需求的学生,开设“通识——专业——特色”进阶式模块化的课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树立诚信文化价值观念。
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可将诚信文化知识普及、传统诚信文化价值观教育等通识课程覆盖全校学生,打造诚信文化教育第一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收到诚信文化价值观教育,都能够遵守诚信道德规范;同时,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积极培养相关领域发展所需的专业化人才,面向专门的财经类、管理类等信用相关专业,开设讲授专业的信用知识、信用管理等内容的专业课程,培养信用管理专门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应注重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结合地方实际,有效利用当地的文化优势,构建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和实施方式等各具特色的诚信文化特色课程,发挥独特的育人价值,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山西为例,山西拥有几千年的晋商文化历史基础,诚信是晋商文化的精髓,是晋商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当前,强化晋商诚信文化的挖掘、整合和传播,开设晋商文化相关课程,将晋商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传承和弘扬晋商诚信文化,不仅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而且有助于促进信用(山西)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推进高校诚信文化常态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抓住诚信文化教育的关键因素,推进常态化制度建设,确立常态化教育理念,明确常态化教育内容,建立常态化课程体系,构建四位一体的诚信文化常态化教育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