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策略探析
2023-11-26杨小燕王中蝶
杨小燕 王中蝶
(1.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李旺中学,宁夏 中卫 755000;2.山西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新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各国纷纷开始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把课程改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并首次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党的二十大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确立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总体框架。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此后,在六大核心素养基础上,为方便落实和践行,又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将其明确为更具体的价值导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顺应了新时代的召唤。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发展、接受程度和教师的教学体会进行动态调整,将宏观的核心素养理念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以保证其真正落实到位。核心素养的界定不是片段要素的罗列与相加,而是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模型来处置的[1]。因此从系统角度对新时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核心素养高质量落地的时代意蕴
学生核心素养高质量落地是顺应未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辨别的趋势已经成为催生未来社会发展劳动力素养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科学技术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教育。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他的著作《大趋势》中曾说“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教育的竞争。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就是‘双E’,即教育和经济,其中教育是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而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明确了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精神。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落地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取决于一批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杰出人才,有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经济、政治人才;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要依靠教育培养核心素养,才能使人民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学生核心素养高质量落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教育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习总书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振奋的教育蓝图,其中强调,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教育的现代化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就必须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开始着手,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具体成效直接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学生核心素养高质量落地是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已经从网络时代进入智能时代,社会信息化促使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智能化时代,人类唯一可与机器人角逐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学习和建构软知识的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而这些正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核心素养。此外,信息技术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催生了新的教学工具,助力教育内容的创新,营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在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改革和学校文化与氛围建设的各环节不断推陈出新[2]。因此,在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落地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而且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高质量落地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基础教育注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理解并进一步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可通过后天教育加以培育,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3]。关于核心素养的内部结构,李艺、钟柏昌[4]将核心素养看作是一个三层架构,分别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的第一层、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第二层、以学科思维为核心的第三层,构成一个完整系统。
基于此,我们把核心素养的内部结构概括为一个由三层结构构成的同心圆体系,分别是内层——核心价值层、中层——关键能力层、外层——支持服务层。内层是构成每个人人格的底层思维方式、态度情感、价值观、思想信念、责任意识等,其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表现,因此诸如信仰、责任、品格等价值应当置于核心素养的核心地位,也就是核心价值层。中层是在核心价值层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如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养成依赖于底层价值观的形成。外层即外在的政策性和技术性支持系统。而贯穿核心素养整个同心圆结构的载体便是各学科教学,各学科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以保证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将核心素养看成一个三层的同心圆结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强调教育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教育的能动性,强调教育不以掌握某种客观知识为目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能动的学习过程。
核心素养强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一是注重身心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协调发展前提必然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协调、和谐发展,而人的和谐发展则是教育的结果。二是强调知行合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实践育人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三是兼具知识与能力。知识的学习应注重文理兼修,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单指学习的能力,还有生活的能力。
三、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高质量落地的策略
新时代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将其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遵循其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优化并升级系统中各子系统和要素。
(一)重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关于两者关系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热点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两个关键环节,过去的教学观侧重于以教为主,但随着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对于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落地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理论角度来讲,学是本源性的存在,教是条件性的存在。无论对于个体独立成长还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来说,学都是先于教而存在的,教是为了学而服务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深度的把握等都依赖于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学的内在逻辑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符合。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则直接影响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
从现实角度来讲,目前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真实的线下教学中仍然有很多课堂以教为主,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并没有普遍建立起来,教学改革并没有触及根本,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落地也就难以实现。
(二)优化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必须借助各学科教学来实现,因此学科教学可以说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学中必须明确各学科所承载的核心素养。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各学科素养的制定,2020年新修订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不同课程后应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和关键能力。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中也逐步聚焦核心素养,但目前仍缺乏具体、成熟、完善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未来应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动态更新各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但要注意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核心素养与各学科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双向交叉、相互包含的关系。一方面,一个核心素养在不同的学科中均有体现。比如批判思维这一核心素养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等各个学科中都属于不可或缺的素养。在各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刻板、僵化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从而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有所创新。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承载不止一个核心素养。比如英语学科中体现的核心素养就包括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因此在具体的各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时,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各学科和核心素养的关系,应注重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性质。
(三)构建针对性强的学段核心素养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但其在由宏观教育理念到微观教育实践的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有针对性地构建不同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制定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并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汲取教育学、心理学中关于教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各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核心素养的落实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确保各项核心素养有序地融入各学段学生学习内容中,切忌急于求成。最后,要注意加强学段衔接,推动核心素养培育贯通发展。小学、中学各年级应做好横向关联互动和纵向进阶衔接,构建一体化联合教研机制,帮助每位教师充分了解上一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应情况等,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法,助力师生实现各学段的平稳过渡。
(四)坚持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于教学的全过程
坚持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核心素养的整体贯通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落地至关重要。核心素养在现实的落地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只孤立地停留于空洞的教学目标层面,而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学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讲授而忘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应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首先应围绕核心素养确立学校培养目标,然后结合各学科和学段将其从横向和纵向不同角度,进一步细化为二级、三级“核心素养指标”,之后课程学习目标的确立、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课后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都应以此为基础,充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五)构建学校、社会及家庭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发展格局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形成联动紧密的协同育人机制。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而应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辅助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推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保证核心素养高质量落地。
四、结语
新时代运用系统思维推动核心素养高质量落地对于顺应时代教育变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核心素养培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有背离核心目标的问题存在,系统思维在工作实践中的核心是高执行力,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落地正是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将教育活动进一步细化、实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