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分析及改革尝试
2023-11-26王梦莹
王梦莹,王 兵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经济的社会目标,教育一直在经济的牵动下被动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重心两代人形同虚设的艺术教育课程足以证明素质教育所做出的“牺牲”。这里我们不是去否定之前的教育,而是去反思这种教育的“牺牲”所导致的系列后果,即许多人审美能力的丧失、人性的缺失、精神的匮乏和“实用主义”泛滥等社会性的问题。
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事态发生了转变,党和国家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样也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发展,尤其是对于素质教育愈加重视。无论是中小学的新课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还是高校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无一不彰显着我国对于美育的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再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的口号,国家教育部对于艺术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在此基础上,相较于还具有升学压力的带有“应试教育”色彩的中小学而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无疑是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又不能充分关注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审美人格的现阶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更应该具备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审美素养。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是对其进行情操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成熟期,他们需要正确的审美引导去丰富自身情感和精神世界,以抵御各种落后、错误、腐朽的思潮的影响和干扰,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奠基。
在这样艺术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先后将公共艺术课纳入到自身的教育体系当中不断改革完善。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当地政策以及学校资源差异等因素,各高校所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也就存在着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作为辽宁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结合国家指示要求及自身办学特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包括二十余种不同专业性质特点在内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并针对其他各高校及以往自身教学经验问题总结,不断改革完善课堂,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广阔的选择空间,旨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努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但纵观我国近代艺术教育发展史,自王国维第一次以教育学角度论述美育起,其间“情感陶冶观”、“政治工具观”、“美育虚无观”等美育观在国内迭起,到70、80 年代形成“德育美育观”,90 年代才兴起素质教育热潮,直到进入千禧年美育才被提到了与德、智、体并重的地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时间尚短,因此至今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钻研探讨,继续改革,使之与时代相适应。
一、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家政策支持
2006 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将公共艺术教育这一政策理念赋予合法地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2019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必修学分,正式为全面改进和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提供了沃土。在2022年二十大召开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两个学分方能毕业,并且规定了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三种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完整性,连贯性,系统性要求,高等学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推进机制,加强课程整体设计,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将公共艺术类课程单独作为一项考察指标,解决了以往艺术类与其他门类公选课混在一起开放时,学生对艺术类公选课的“情有独钟”和由于课程资源有限常会出现的有学生选不上课遗憾调剂到其他课之间的矛盾,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公共艺术教育向前发展的前提和支撑。
(二)课堂改革尝试——以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
以笔者所在的音乐学院教学经验为例,经笔者调查,学生为轻松“混学分”而来上课的问题依然比较普遍的存在。除去单纯为了“学分”而来课上玩手机或干脆逃课的学生和少部分真正喜爱音乐愿意认真跟着老师的节奏上好每堂课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都是来上“自习”的,他们不甚关心老师介绍的是什么内容,会有选择性地、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抬起头来,听完这段后再继续低下头去做自己的事情。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受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甚至连上课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想要兼顾协调好这些差异个体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对此我们也作出了一些尝试,摒弃传统课程当中以一个老师讲完整个学期课程的方式,改由出身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将自身特点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形成个性化教学,即将歌剧、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声乐、音乐美学、戏曲等与音乐史学文化相结合的以音乐鉴赏为主的艺术导论课程。同时以学期为一个整体的系列课程,不仅更好地贯彻了课程设置要体现完整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教育部要求,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层面不同的需求。并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更加个性化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支持与尊重,例如对河北梆子、辽南鼓吹等地方性代表音乐的兴趣爱好,学校非常鼓励、引导学生对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给学生提供自行组织社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化的合理需求也能得到发展,力争做到不落一人,也为地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贡献出了一份年轻的力量。与标准明确、对错立判的科学不同,艺术是美的追求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也理应如此。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不知道下节课授课教师是谁、出自什么专业、也不知道下节课主要授课内容,就自然会产生期待心理,也会更加有参与课堂的积极的意愿,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学生对于授课教师的兴趣可能会大于授课内容,就容易出现学生挑选能够吸引自己兴趣的老师的课听,其他课继续我行我素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还有待讨论,但所有这一切的政策和改革无疑是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还要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特点,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艺术为载体成为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终身艺术”的观念。
二、公共艺术教育现存的误区
虽然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实际势态在向着好的方向前进,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些分歧。现存两种比较明显的误区:
一是将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概念混淆,将其作为一种类似于专业艺术教育的以音乐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塑造其健全人格的途径,与专门培养技术职业人才的专业艺术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去功利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能与学生服从技巧培养为主的专业艺术教育简单地混为一谈。
二是粗糙地将公共艺术教育理解成一种浅尝辄止的基础艺术教育,或者干脆将其理解为专业艺术教育的浅层次教育。公共艺术教育除了对学生审美和艺术能力的提高之外,更多还应该传播艺术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将公共艺术教育更多地与哲学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虽然都是艺术教育,但无论是从内涵,实施方式还是价值取向来看,两者都是有差别的。概括来说,公共艺术教育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养为目的,而专业艺术教育则主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技能技巧为目的。这两种代表性误区的本质是由于很多人对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的不到位,而导致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都是在按照专业艺术教育的思维模式进行实践,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走了弯路。想要规避这样的误区,找到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方式,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借鉴和比较专业艺术教育的成功之处去寻求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之路,而不是将他们对立分开。人之所以要靠接触艺术去完善自身的素养,就是因为艺术素养是整体性的、综合性的,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方面的因素更是贯穿着人的整个生命。并且从长远来看,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只是一方面,是环境在不断影响着人的各方面发展,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艺术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应着手建设全社会范围内的艺术意识,营造艺术氛围,帮助人们树立终身艺术的观念。
高校教育的最终,还是培养社会人才,是将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因此,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不能脱离社会,“人民大学为人民”,要提高学生认知、交往、创造等全方位的素质,“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对于处在新时代、新环境中的我们来说,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后,人精神世界的建设就显得愈发重要起来。艺术帮助我们塑造更加完整的自己,让我们得以去寻觅更高的精神方面的诉求,去探寻思想的边界。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但语言毕竟是有限的且容易产生一些歧义,人们一直在寻求语言背后的东西。而音乐作为人类通用语言则可以弥补语言所不能触及的领域,作为语言的补充去拓宽思想的边界,更加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国家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也恰恰印证了艺术教育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如今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堂课如何兼顾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如何真正地跳出专业,跳出学科去搞好课程建设?老师给的真的是学生需要的吗?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基本艺术素养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真正确立有效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如何结合时代、立足国情的去搞好公共艺术教育?如何让学生在艺术中“终身受益”?等等,其实在愈发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传播,充分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其赋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守正创新。
总之,以育人为导向,坚持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到艺术的洗礼,并与时代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加文化自强自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艺术上的“和”促进民族上的“和”,提高社会凝聚力,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国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输送健康蓬勃的力量。真正办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吾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