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器乐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2023-11-26陕海峰张雨萌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器乐民办高校音乐

陕海峰,张雨萌

(湛江科技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00)

21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也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各民办高校也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尽管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势头较好,但目前各大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创新和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部分教师还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与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器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分析同类高校器乐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器乐课程教学的思路,以缓解和改善当前器乐课程的教学瓶颈。

一、民办高校器乐类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器乐类专业学习多以技能训练为主,长期的教学发展中便形成了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承方式。传统器乐教学方式对单一性人才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如果器乐课程的教学仍以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就很难培养出新时期紧跟时代、适应社会发展的音乐人才。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学理念陈旧,创新意识淡薄

当下大部分民办高校器乐类专业教学依旧是沿袭传统器乐教学模式展开人才培养,教学主体依旧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课程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缺少创新课堂气氛暗沉,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知识获得感、学习体验感较差。

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缺少教学创新意识植入,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器乐专业学习中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教学的重心还是以提升演奏能力、完善技能训练为主。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错误认知:“认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练好专业”。因此,在单一发展思维认知影响下,学生学习道路越走越窄,缺乏集体合作创新意识,导致就业、创业经验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

民办高校器乐类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器乐基础课(零基础选修课)。课程针对音乐学专业所有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其能力兴趣得到多元化提升。二是器乐课(主修)。课程针对器乐主修学生开设,旨在系统培养学生的演奏、合作、实践能力,使其达到专业(职业化)发展。

上述两门课是大部分民办高校器乐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部分学科发展较全的院校在此基础上,还开设了管乐团、民乐团、室内乐等课程作为器乐类课程的素质拓展,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尽管民办高校器乐课程的教学现状总体上在改善,但课程设置、教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培养目标离社会和行业的高标准就业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笔者在器乐基础、器乐课程教学中发现:1.器乐基础课:部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持续性练习不够、启蒙阶段基本功训练不扎实,导致后期练习受阻,进度较慢。2.器乐(主修)课:部分学生基础较为单薄,导致技术性困难片段演奏较为吃力、技法运用不够细腻,作品演奏较为粗糙等。器乐基础、器乐课程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均以培养学生演奏技能为主,缺乏兴趣性引导(选修)和专业化促进(主修)。因此,课程内容较为单一、缺少多元化课程挖掘。同时,学校为器乐专业学生提供舞台实践机会较少,学生舞台实践应用能力整体较弱。

(三)专业理论知识零碎化,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器乐类课程人才培养是以演奏、实践为教学主体的术科专业。大部分学生求学过程中只注重专业领域的深造,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器乐演奏水平得到了相应提升,但综合文化能力丝毫未变。正如人所言:“艺术表演到了最高点不是拼技术而是拼文化”,一个文化素养欠缺的人,就算演奏技术再好,也无法真正诠释音乐艺术的深刻内涵。

现今,很多毕业生在应聘面试时也只能简单地演奏几首作品,并不具备承担相关课程的授课能力,教学水平、实践应用能力远不能满足岗位需求。此类现象的出现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驱力,在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上较为敷衍,知识记忆碎片化、没有形成系统关联,舞台(讲台)实践较少,实操能力不足所致。

(四)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未来就业意识模糊

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认真地对待学习,不懈努力超越自我。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课后作业完成度很低,无法达到老师的教学要求。笔者就此现象询问过相关学生,为何不能做到“既来之则安之,珍惜求学时光”。学生A 答道:“感觉自己认真学了,但有些课程还是学不好,所以就无所谓了”,学生B 回答道:“老师,你不要对我要求太高,我以后不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我就是拿个毕业证”。

究其现象原因,音乐类专业育人过程中部分学校确实存在个别教师因个人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平日里对学生关注度不够导致个别学生出现了消极厌学、逆反心理,失去创业、就业斗志。但也有部分学生的确怀着躺平毕业的侥幸心理,对待学习的态度只要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就业、择业意识模糊,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与行业人才需求、社会发展背道而驰。

二、民办高校器乐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实施路径

民办高校器乐类课程教学是多元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主渠道。随着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革新迫在眉睫。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器乐类课程改革的“主动脉”,如何将专业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相融合,使教学改革更“接地气”,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是民办高校器乐类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赋能育人新模式,树立OBE 育人新理念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是OBE 育人理念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成果导向设置课程、教学计划、育人目标,以实现教学改革达到质变。

以学习单簧管器乐基础课教材中的《苏北调变奏曲》为例:1.以兴趣作为学习导向。从培养兴趣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作品的学习中,通过学习提升艺术感知力和音乐表演水平。在授课过程中应建立与学生平等的教学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学习兴趣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2.以弘扬文化经典,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为了使学生在作品学习过程中更全面地了解作品深层内涵,在教学内容创新上将作品创作时期的文化背景,与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典故等内容添加到教学当中,让学生从“根”上认识作品、学习作品、演绎作品。3.以社会活动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就业,提升学生综合应用力是高校教学革新的重点。在课程创新规划时,教师可在实践环节增加器乐类专业社会实践课,将器乐训练+作品演奏+舞台实践与课程创新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大舞台,深入相关岗位感受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明确学习目标为就业、创业、择业打好基础。

(二)挖掘“专创融合”新思路,助力器乐教学育人多元化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器乐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积极树立“专创融合”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器乐课程教学相结合,让“专创融合”理念贯穿到整个育人全过程。

以单簧管器乐基础课为例:1.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演、训、奏、练、创”综合能力挖掘,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比如可以开设“少儿管乐艺术培训”“管乐维修”等实用性课程,使学校教学与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相吻合。2.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其就业能力。如带领学生到艺术院团、艺培机构做顶岗实习或组织学生走进养老院、工厂、村落开展文化艺术普及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便会对所学专业有所认知,对其就业、创业意识的树立有所促进。3.构建器乐类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单元、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学科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养,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助力器乐教学育人多元化发展。

(三)分级开展“主题”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器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加强不同认知层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分级开展不同“主题”作品的器乐课程教学,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以单簧管器乐基础课为例:1.将诸多作品分为不同的“主题”类型,如个人能力提升类(独奏)、协作能力培养类(重奏、合奏)、创新能力拓展类(新创作品)、文化经典传承类(西方、民族经典器乐类作品)舞台实践表演类(艺术性表现性较强的作品)、社会实践类(流行、大众器乐类作品)等。“主题”作品分类主要针对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旨在全面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2.通过分级、高阶教改实施,教师通过定期举办课程汇报音乐会或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应用力,引导学生掌握多类型、多形式的器乐教学创新,做到学以致用,为就业、创业打牢基础。3.寓教于生,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层级“主题”教学方法,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其具备独立授课能力,为创业、就业提前做好预热。

(四)合理运用混合教学法,逐步实现器乐类课程教学信息化

器乐类课程教学的革新应是传统线下教学与线上混合教学的融合。传统线下教学主要以学生理论知识讲授、专业技能训练、创新意识培养为主。线下教学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辅助、监督。而线上教学主要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为主。如通过互联网线上教学,学生可以找到所有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学案例、演奏视频,甚至还可以在线上聆听相关领域专家授课,了解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值得肯定的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器乐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

众所周知,器乐类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教辅软件(系统、平台)的开发主要针对文化类、理论类课程。音乐专业器乐技能类课程相关教辅软件(系统、平台)少之又少,器乐类课程的线上教学还是以授课教师录制课程的方式为主,辅助其他网络媒介、资源进行授课。其教学创新只是体现在学生学习更加“便捷”了,但从内在知识技能掌握,教学能力的实践、应用层面来看,线上器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整体还有待加强。因此,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法在器乐课程教学中要实现真正的“信息化”还需要各位同仁一起携手共创,共同开辟线上线下器乐教学交融共生的新格局。

三、结语

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器乐类课程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各院校器乐教师应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展开器乐课程教学改革,将课程革新落到实处,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同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民办高校领导、教师,应紧随社会人才需求发展步伐,及时优化、调整课程教学体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做好铺垫工作。

猜你喜欢

器乐民办高校音乐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