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看融媒体对舞蹈艺术发展的促进
2023-11-26陈玥玓
陈玥玓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浪潮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舞蹈艺术在其影响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逐渐走出“小众艺术”的发展困境,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河南卫视精准发力,以舞蹈艺术作品为亮点制作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播出后赢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双好评,使舞蹈艺术从“小众”走向了“千家万户”,创造了一片崛起的大好局面,极大促进了舞蹈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一、舞蹈艺术崛起之表象
(一)体现在舞蹈节目于虚拟网络的出圈爆火
数字时代,在融媒体的强大推动下,网络流量是引人瞩目的“金钥匙”,高热度的观看、转载、点赞、留言是社会热点聚焦的“密码”。自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爆火后,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以“中国节日”为载体的奇妙游系列节目陆续登头条、上热搜,在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社交平台、视频平台等多种媒体的快速传播与推动下,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之中的舞蹈节目成为“主打产品”好评如潮,频频成为一时期的“顶流”、“爆款”。“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贯穿在七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奇妙游中,共呈现出14 个舞蹈节目,其中包括:
①春节——《唐宫夜宴》
②元宵节——《芙蓉池》
③清明节——《纸扇书生》
④端午节——《洛神水赋》(《祁》)、《龙舟祭》、《唐印》、《丽人行》
⑤七夕节——《龙门金刚》
⑥中秋节——《鹤归来兮》、《少林功夫》、《墨舞中秋帖》、《东都行者》
⑦重阳节——《有凤来仪》、《逍遥》
以“中国节日”——春晚流量王《唐宫夜宴》为例,播出两天之内全网点击浏览量迅速突破5 亿人次、累计5 次登上热搜、20 亿播放量、25 亿阅读量,流量数据表明其当之无愧的成为“现象级”舞蹈节目。再如端午节奇妙游中舞蹈作品《洛神水赋》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根据河南卫视官放数据统计其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35 亿,48 小时内热搜上榜19 次,视频的播放量也超过1 亿,更是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国际社交平台上点赞评论:“难以置信的美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讨论热潮。
除此之外,《芙蓉池》、《丽人行》等舞蹈节目经过全新精心的电视包装与制作,播出后引发了多次热搜与头条,收获了广泛赞誉,群众在互联网上对舞蹈艺术的热切关注与探讨,使得舞蹈艺术终于走出了“圈里热”的发展困境,成功“破圈”崛起,成为了当下数字时代融媒体发展浪潮中的“弄潮儿”。
(二)体现在舞蹈节目于现实社会的广泛影响
首先,从空间物质性的层面来看,“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影响力不仅覆盖了博物馆、旅游景点、购物商场等公共场域,还渗透到广告代言、文创IP打造等文化产业领域,在日常公众生活领域中有效刺激了消费市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自信的建立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例如,据《唐宫夜宴》的编导陈琳所述,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河南省博物院中陈列的——出土于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的隋代乐舞俑,一组13 件,包括8件乐俑和5 件舞俑。在该舞蹈作品强大影响力的推动下,据携程网发布《2021 端午假期旅行大数据报告》中得知,当年郑州首次成为了端午热门前十的目的地、河南博物院成为了最受欢迎景点,其中河南安阳张盛墓的隋代乐舞俑,即唐宫小姐姐的灵感原型成为了最热门的打卡地。在此基础上,河南文旅部门开发出“唐宫小姐姐带你游河南”等多条文旅路线,可见“唐宫小姐姐”凭借一己之力,带火了河南文旅市场。除此之外,“唐宫小姐姐”还助力乡村游、为乡村振兴缔造富民之路,参与录制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代言“三草两木”护肤品、“羚锐”制药等,以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入选了2021 十大年度国家IP。另如,舞蹈《龙门金刚》以河南地标之一龙门石窟为实景实地进行拍摄,将舞蹈形象打造成为了独具特色的IP形象,并根据该节目创作了龙门金刚之伎乐系列数字藏品,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
其次,从时间非物质性的层面来看,“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影响力从诞生之时——2021年春节起一直蔓延至今,节目中大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象在近两年内不断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文化自信的建立、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刚刚于本年度10 月份上演的2022 年国家广电总局迎庆二十大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唐宫夜宴》,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将“唐宫小姐姐”幕后的创作故事拍摄成为四集电视剧,展现了专业舞蹈工作者幕后不为人知的艰苦付出与不忘初心的精神信念,这是舞蹈的又一次“破圈”,实现了从舞台艺术到电视戏剧艺术的成功跨界。
二、舞蹈艺术崛起之因素
(一)舞蹈节目的主体精良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主体精良、定位精准,以传统古典题材的舞蹈形式经过电视拍摄、制作,多维媒体宣传、推广,使舞蹈艺术打破观演形式单一的壁垒,将传统剧场的有效输出扩容为小屏互融观看,从内容、气质、制作、宣传多维度打破了闭塞局限的窠臼,一次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崛起。
首先,从节目内容与气质上来看:
①春节——《唐宫夜宴》女子群舞,通过14 名女孩生动鲜活的表演再现唐代一群体态丰腴、活泼可爱的宫廷乐师从梳妆、赴宴、演奏的过程与场景,使观众仿佛感受到在博物馆上演了一场唐俑复活的奇妙体验。
②元宵节——《芙蓉池》,女子群舞,该舞蹈出自于舞剧《水月洛神》,舞者手持莲花灯踏地而动、低吟曼旋,展现出大唐美轮美奂、精妙绝伦的歌舞盛世之貌。
③清明节——《纸扇书生》,男子群舞,舞者手持纸扇、衣袂涟涟,将古代风华正茂的书生气质通过雅趣并茂的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④端午节——《洛神水赋》(《祁》),女子独舞,该舞蹈于水下拍摄,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翩然而出,传递了“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的东方古典浪漫主义。《龙舟祭》,男子群舞,该节目以端午祭祀为主题,舞蹈中融合杂技、鼓乐等元素,舞者执桨腾挪、动作铿锵有力,再现古代端午前夕盛大、隆重的祭祀歌舞场景。《唐印》,女子独舞,该舞蹈从舞者的静态立姿造型到翻转腾挪将唐三彩仕女俑复活,展现了唐朝女子的风华绝代,让人领略到大唐盛世的历史风采。《丽人行》,女子群舞,该舞蹈出自于舞剧《杜甫》,通过具有汉唐风格的舞蹈语汇、设计讲究的舞台服饰、充满意象的还原唐代“长安水边多丽人”之闲适浪漫的生活样貌,与“肌理细腻骨肉匀……翠微盍叶垂鬓唇”女性典雅之美。
⑤七夕节——《龙门金刚》,男女群舞,该舞蹈以洛阳龙门石窟中雕刻的金刚与飞天乐伎为形象素材,通过富有雕塑感的舞蹈造型与刚劲有力的动作走势还原“金刚”之象、飘逸柔美的体态与凌空飞舞的轻盈舞姿再现“飞天”之美,使人领略到盛唐文化的繁荣与震撼。
⑥中秋节——《鹤归来兮》,男子独舞,以中华民族崇尚的传统图腾“鹤”为动作素材,抓取“立、跃、翔”等形态运用古典舞的语汇进行创编,将鹤的灵动高贵通过古典韵味的身姿体态展现的生动逼人。《少林功夫》,男子群舞,节目以少林寺壁画为原型,通过舞者进入壁画世界与少林武僧“过招对话”的巧妙构思,舞武结合再现中华少林文化。《墨舞中秋帖》,男子独舞,“王献之”墨随舞动以身书写,将古典舞水袖进行大意象的表达,给人以“贴成于中秋时”的无尽遐想。《东都行者》,男子独舞,驼铃声声中拉开了一幅一僧一马行于大漠的画卷,骄阳下、暴雪中、战场里,舞者用充满张力的身姿诉说着于历史、于环境中的抗争和和解,传递出了笃行逐梦的生命礼赞。
⑦重阳节——《有凤来仪》、男女双人舞,通过一对舞者高超的技术与娴熟精准的双人舞配合,展现了一对凤凰浴火重生的涅槃之美。《逍遥》,男子独舞,选自于舞剧《李白》,舞者以潇洒、腾跃的身体语汇纵情山水间、剑舞天地中,展现出似诗仙李白般的豪迈洒脱,体现出逍遥在世、宽广豁达的生命情怀。
由此可见,“中国节日”的系列舞蹈节目以古典传统文化为基石,挖掘历史文物、传统图腾、诗词书画、神话典故等不同维度的文化因子作为节目素材,通过“舞蹈”这一以身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进行“创造型转化”,实现了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传递出中国古典文化中所蕴含的典雅、质朴的东方美学气质与悲悯、包容、开放的人文情怀,展现了用“身体语言”勾勒华夏历史、描绘东方意象的成功范例,是舞蹈艺术在当下发展进程中崛起的重要内在因素。
其次,从节目制作与宣传来看:“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制作团队、宣发团队的精诚合作,创造了电视舞蹈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对舞蹈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是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推广,该中心成立于2020年9 月,坚持以“内容+技术”双能驱动的理念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爆火奠定了坚实的道路基础,“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将古典舞蹈作为内容载体,利用高科技AR、VR 等技术支持,结合多种拍摄与剪辑手段,使得舞蹈通过电视制作以全新的视频样貌呈现在大众眼前,令人耳目一新。此外,该中心“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抓手”,深度整合优质资源,将创作、展演、宣传凝聚为一体的合作窗口,使优质的节目产品通过网络、电视、自媒体、报纸、广播等多种途径宣传推广,为“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插上了一双“高速飞翔的翅膀”。
(二)时代语境与社会环境的客体培育
“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爆火除了“自身”精良以外,离不开在当下时代语境与社会条件的孕育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薪火代代相传,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这是我们民族的发展根基和命脉,凝结着华夏儿女共有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复兴的使命已经落在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肩膀上。河南省地处“天下之中”,中原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着的文艺工作者感受着历史的气息与文化的熏染,丰厚的历史遗留与素材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为“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创编人员与制作团队的调研、采风、提炼孕育了创作环境。
除此之外,特殊的社会环境也为“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成功提供了条件。首先,随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而兴起的“小屏幕”时代已开启,一部手机基本充斥着年轻人的业余时间,碎片化的、精致的短视频弥漫在人们忙碌的间隙,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自媒体与短视频网站应运而生,朋友圈、微博、超话的热度刷新着人们的眼球与关注度。小屏幕、短视频、看热搜现象的崛起是可以说是“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祈》、《龙门金刚》等舞蹈节目的快速传播与热烈探讨。其次,在特殊的疫情期间,人们因社会交流减少而有了更多的时间独处,这便促进了人们欣赏、观看电视节目的几率增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关注度与热度。据《唐宫夜宴》的编导描述,也正是由于疫情限制下不能现场演出的契机,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经过电视制作技术“加持”的“唐宫小姐姐”,使得广大观众通过荧屏感受到了“唐宫小姐姐”深入人心的舞蹈形象与故事情节。因此可见,“无心插柳柳成荫”,《唐宫夜宴》的意外爆火促使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生成与播出,从而推动了舞蹈艺术在融媒体时代下实现了一次大的变革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在融媒体的加持下呈现出了“现象级”的社会热度,在此推动下舞蹈艺术也出现了“崛起”式的发展态势,该节目成为了构建“文化自信自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典范,为我们后续推动舞蹈艺术与融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