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以黎英海的《唐诗三首》为例

2023-11-26朱洪男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诗三首民族化调性

朱洪男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辽宁 沈阳 110034)

古诗词歌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也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中国意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古诗词歌曲已经成为我国音乐教学和表演领域最常见的歌曲类型之一,受到很多歌唱家的青睐。但是,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历来是美声教育的难点之一,其对学生的演唱技巧和基本功有较高要求,尤其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素养。但是,用美声唱法表现中国古曲,通过对咬字、气息、声腔等的具体实践,能够更好地融合古诗词艺术,因此,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成为一个更加科学、更加重视实际应用效果的艺术类型之一。[1]黎英海的《唐诗三首》作为中国特有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如何将美声唱法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让学习者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在音乐学研究领域,通过对歌唱理论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在演唱中表达情感。黎英海《唐诗三首》的演唱中有很多实用且独特的发声方法和演唱特点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运用[2]。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美声唱法的结合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唐诗三首》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其由三首唐代诗歌组成,分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春晓》《登鹳雀楼》和《枫桥夜泊》,这三首诗是我国古诗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加入了我国独特的诗词艺术,因此,该套曲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和地域特色,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现象级的轰动和关注,成为一个典型案例,并且获得了数项重量级的大奖,再次验证了该艺术样式有巨大魅力。[3]当然,从该套曲中,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看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内涵。首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融合了我国特有的古诗词和古典音乐元素,结合现代音乐手法创作,运用我国古代特有的“五音”调式与现代音乐艺术相融合,具有古今结合的艺术气息和民族意味。其次,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以艺术歌曲为创作体裁,将中国传统诗歌的语言美与艺术歌曲的旋律美相结合,展现了独特的东方音乐审美特征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寓情于景的特色。

(二)美声唱法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相结合的艺术多元性

在中国声乐发展历史上,以黎英海先生为代表的音乐家和教育家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推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美声唱法的结合,体现了艺术多元性,实现了美声的中国化多元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一方面,对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单纯运用民族唱法演绎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和世界音乐融合发展的趋势,单纯使用美声唱法也无法展现我国古诗词独特的意境与韵味,因此,需要用一种更为合适的唱法将两者进行融合,展现我国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于是,古诗词传统的“吟诵”技巧被研发出来,利用这一技巧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以彰显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5]另一方面,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融合了西方独特的美声唱法,是中西结合的最好见证,有利于民族与美声的深度融合。不论从演唱风格方面还是从表现方法方面,这一融合都是对我国声乐艺术的补充和发展。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作品《唐诗三首》的美声唱法实践

(一)作者黎英海个人生平背景及音乐创作特点

《唐诗三首》的作者黎英海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和活动家,也是一位著名的音乐理论教育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我国音乐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在80年的人生中,他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音乐创作方面,其代表作品有经典的中国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改编的民歌声乐作品《嘎俄丽泰》《小河淌水》《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以《唐诗三首》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等。这些音乐作品或作为艺术学院音乐教学的范本,或作为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在音乐理论方面,黎英海先生撰写创作了多部经典教育书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他的《钢琴民歌小曲五十首》《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等理论作品为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无数优秀的民族音乐人。在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中,黎英海先生先后在湖南、上海、北京等地方高校任职,为我国音乐教育开疆拓土。黎英海先生的音乐创作有两大特点:第一,黎先生在创作时注重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其作品突出展现了民族风格;第二,黎先生在创作时注重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扬,并结合世界音乐优秀的创作技法,让创作既有民族意味又有时代精神,深受观众的喜爱。

(二)声乐套曲《唐诗三首》的艺术特点

1.《唐诗三首》音乐本体民族化分析

(1)旋律的民族化。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唐诗三首》在旋律的设计上十分精妙地注重了旋律的民族化。“吟诵性旋律”的巧妙运用成为《唐诗三首》最为典型的旋律民族化特色[6]。在学习中国古代传统诗词歌赋和文学经典时,通常需要吟唱、背诵。在音乐家的不懈努力下,人们将这一技巧融入到古诗词艺术音乐的创作中,形成了古诗词音乐艺术的基本范式。这种吟诵音调往往节奏平缓、起伏不大,旋律的轻重音往往以诗词、文章内容的平仄轻重为主要依据。而《唐诗三首》中的三首唐诗都是平仄对仗工整的绝句,所以,作者在旋律的创作中充分尊重了诗歌的平仄对仗规律,使音乐旋律与之相符。这样谱曲的精妙之处有二:第一,与诗歌平仄对仗相符合的旋律使音乐可以与中国汉语音调完美结合,避免“倒字”现象影响歌曲的演唱。第二,歌曲旋律和诗歌音韵的自然融合在使歌曲优美动听的同时展现了东方民族文化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音乐特色与文化底蕴[7]。

(2)节奏节拍的民族化。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唐诗三首》在节奏节拍的设计上也注重民族化。尤其是在节奏的创作上,作者开创性地使用了“弱起”这种独特的节奏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成为《唐诗三首》最典型的节奏特色之一。[8]这样的设计和应用可以充分表达中华民族文化中含蓄、悲悯的情感调性,也符合三首诗歌的主题内容。比如,《春晓》中A、B 两段中间的弱起展现了含蓄深沉、惜春伤春的惋惜之情;《登鹳雀楼》中第三句歌词的弱起形成了一种欲说还休、余味深长的特殊效果;比如,《枫桥夜泊》基本上每句歌词都是弱拍起唱,将作者的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弱起的运用充分展现了诗歌的主题和歌曲音乐的民族化。

(3)调式调性的民族化。《唐诗三首》在调式的创作上同样充满了民族化特色,作者采用我国传统古典的“五声调式”,并加入西方美声调式,形成一种复合的“多调式”,这样的调式调性不仅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也带来了与传统民族乐曲不一样的新颖独特的听觉感受。这样的调式调性既展现了民族化特色,又更容易被大众以及西方听众所接受,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这三首音乐作品中,很难找到调性相对稳定的片段,大部分篇幅中歌曲的调式调性一直在进行转换与更迭,比如,《春晓》中的调式调性从b 到f 到c 再到f 调结束,多调式的曲调形式给音乐以一种特殊的神秘感和朦胧感,营造出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特殊的民族化歌曲意境。比如《登鹳雀楼》中的B 段,调式调性从降D 宫到降E 宫到G宫再转到降D 宫,短短的三个乐句十二个小节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调性,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多变的调性充分展现了《登鹳雀楼》中慷慨激昂的饱满情感。

2.声乐套曲《唐诗三首》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

(1)《唐诗三首》对美声演唱的咬字的促进作用。声乐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咬字清晰,而《唐诗三首》中的诗歌对美声演唱的咬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尤其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吐字、收声、归韵都有较高的审美要求。第一,《唐诗三首》本来就“字少声多”,每个字的咬字发音都要符合“四声五音”的发音标准。第二,要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迅速过渡和紧密衔接,以达到准确的吐字、收声、归韵效果,杜绝拖泥带水、随便拖音,造成声音和作品意思上的似是而非。比如,《春晓》中首句“春眠不觉晓”中的“春”就要避免收音失误,不能发成“晨”,出现语音混淆的现象。另外,在《登鹳雀楼》和《枫桥夜泊》的歌曲中,则采用了“喷口”的演唱技巧,实现了古诗“韵”的散发,并且咬紧声母发音,快速演唱,更具张力。总之,古诗词艺术歌曲因有诗歌韵律,加上诗歌本身平仄对仗工整,非常适合运用美声演唱技巧,并且对美声演唱中的咬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唐诗三首》的呼吸调节与控制。《唐诗三首》属于“字少声多”的中国古诗词歌曲特殊形式,歌曲中的一个字需要对应较多的音。这样一来,每个字的时值往往较长,每个字的吐字气息需要拖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这对演唱者的呼吸调节与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在《春晓》的A 段唱词部分,曲调形式为“松—紧—松”的结构,演唱时需要演唱者做到一句换一口气,如果演唱者因为缺乏呼吸调节与控制的功力在句子中间换气就会破坏诗句和音乐的整体感。

(3)美声唱法中半声唱法在《唐诗三首》中的运用。《唐诗三首》中还巧妙应用了西方美声唱法中最具特点的“半声唱法”技巧,就是在演唱的过程中使用全声的一半,在高位置呼吸的基础上发出柔和的声音,声音音量较小。[9]半声技巧的声音上下贯通,力度适中而富有弹性,既具有放声歌唱的特点又具有柔和的声音特色,处于一种弱声状态,具有不一样的艺术韵味,而《唐诗三首》中的大量弱起的节奏节拍非常适合运用美声唱法中的半声唱法。比如《唐诗三首》中的《春晓》这首歌曲就使用了上述技巧,展现出慵懒、安逸的诗歌与音乐意境。全曲没有使用任何一处“强”记号标记,整个曲目采用的都是这种“半声”技巧,实现了弱声的艺术效果,成为典型的节奏样式,值得借鉴。这样的设计和应用可以充分表达中华民族文化中含蓄、悲悯的情感调性,也符合三首诗歌的主题内容。因此,在《唐诗三首》的演唱中,要十分注重美声唱法中半声唱法的运用,比如《春晓》中,中间部分由虚词“哦”作为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这句用半声唱法演绎的叹息道出了无尽的惜春、伤春之情。欲言又止的半声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留白特色,给观众以无限的遐想和感触。

(4)《唐诗三首》与美声唱法音色的高度融合。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随着美声唱法的传入,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原有的传统民歌演唱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美声唱法的技巧,而《唐诗三首》的演唱与美声唱法的音色具有高度的融合度。美声唱法的高音与花腔等演唱技法符合《唐诗三首》独特的诗歌韵律,“第十三届青歌赛”歌手王态爵演唱的《春晓》运用西洋美声唱法,声音圆润、深沉含蓄,充分展现了中国诗词独特的意境美与情感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黎英海先生的《唐诗三首》为例,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进行细致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我国特有的艺术歌曲形式,是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美声音乐融合的代表,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和现代韵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独特的音乐艺术是对传统音乐艺术的继承,也是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体现出我国音乐艺术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助力民族音乐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诗三首民族化调性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诗三首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诗三首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