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中年:35岁越走越窄,他们都做了哪些选择?

2023-11-25曹欣蓓

中欧商业评论 2023年4期

曹欣蓓

2008年,李宁高举火炬环绕鸟巢一周,在灿烂的烟火中,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

那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外有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但伴随着“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歌声,华丽的奥运会让中国站在了聚光灯下,极大地振奋了所有人的士气,一切都是那样生机盎然。

“我是2010年毕业的,当时找工作并不难,也不需要做特别提前的规划,”一名35岁的受访者表示,“当时整个经济在向前走,还有很多小的创业公司,非常热闹,未来也充满了想象空间。”

可随着年龄增长,职场生涯失去了想象的丰满,只剩下现实的骨感。四川大学周伟教授曾经以上海和成都两市30万份招聘广告为样本分析得出,上海八成以上、成都七成以上的社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

命运在35岁的路口摇了摇铃,人生突然失去不少选择权。

事实上,35岁危机是一个广义的范围,不止包括被裁员。不少受访者依然有着工作,甚至在外人看来算得上光鲜,但内心却充满了疲惫:到了35岁,职业步入瓶颈,全是靠大量加班得来,长期难以为继,可偏偏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房贷车贷,不敢偏离半点航向。

可生活总要继续,从35岁往后看,还有至少20年的工作时间。面对越走越窄的人生路,究竟还能怎么选?

微博上有一个关于“最后悔学的专业”热搜,几乎每个热门专业都上了榜,一位网友评论道:“女生、建筑,读之前超热门,但毕业即失业,建筑已经是夕阳行业了,基本找不到工作,然后去做了室内设计、橱柜设计,再后来又去当幼教,最后当金融行业的前台,又因疫情不景气公司没了。”

另一人則表示:“一个表妹学了心理学,另一个表妹学了工商管理,学校都不是名校但也不算太差。毕业后为了就业,前者拼命考教资去了培训班教数学,后者拼尽全力最后考了个街道办。考的过程努力程度胜过高考、比肩考研,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堪比大学四年,父母都疑惑那大学四年在干啥呢?”

下方有评论回复道:“专业选错了,这些专业都是官二代、富二代、老板子弟的专属专业,没钱没背景等于毕业就失业。”

学校的专业设置是滞后的。当市场某一行业特别火爆时,对应的分数线就会水涨船高,但等到学生毕业,往往是此一时彼一时,奔着热门却是失望而归。

“我2007年参加高考,”毕业于985大学工商管理系、今年34岁的王丹表示,“本科毕业时,主流是去银行或四大(审计事务所)。但四大不限制专业,这意味着入学时比自己分数低一大截的物理化学系都能进,很多同学是打算借机跨专业。毕业时,我的学生思维很重,觉得这么高分考到商学院,应该和其他专业区分开。另外,当年是外企国企优先,民企是排在最后的选择,一般都不想去。”

2007年是罕见的牛市,上证指数达到了6 124点的高位,与商科有关的专业更是高分热门。但谁也没想到,从2007年至今,股市再没有重回6 000点以上,且在王丹入学的第二年,股市直线下跌,一度低至1 664点。社会上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商科人才,而工商管理系本身也是个坑:毕竟,谁需要一个毫无经验的毕业生去做管理?

王丹笑道,如果有时光机,能提前预见未来十年中国市场的风云跌宕,她当初就不会选择工商管理系,更不会去银行。而是“读个计算机,毕业后去互联网行业,就像我有同学当年去了互联网,还是大家看不上的民企,没人知道未来会如何,就像随意地在人生中画了一条线,结果却驶上了截然不同的快车道”。

但世上没有如果。

银行的工作比王丹想象中更枯燥。“进去就是柜员,我们那一批只要是上海人,且是211大学商学院毕业的,拿银行Offer并不难,还能挑个心仪的银行。进去以后,发现从复旦到上大都在数钱,一数就是好几年。柜员的工作太单一了,没什么可跳槽的地方,要么就是做客户经理,但营销压力很大,我不想转。我还知道个二本毕业的,那人做了半年就调到分行去了,因为家里自带资源,完成KPI特别轻松,还能把他‘捞’上去。如果我是领导,也会偏爱这类人,毕竟自带存款或贷款,金融行业背景还是很重要的。”

王丹最终还是离开了银行。她考了会计相关证书,先后换了几家企业做财务,“这行业也挺饱和的,但总算换个行业了”。

比起王丹,今年33岁的林倩对现状有着更直观的烦恼,在离开银行后,林倩去了房地产行业,却赶上了大裁员。

“我在房产业做了近4年,先后换了两家房企,进去的时候地产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我每天听同事追忆往昔,说曾经的盛况,但我都没赶上,我碰上行业最大的事件就是大裁员。作为部门里的新人,我反而是最晚被裁的,后来我想了很久,悟出来不是因为我多优秀,而是因为我最便宜,干活还多。有时候我也挺纳闷,我读书时虽然算不上最顶尖的那个,但始终是同龄人中拔尖的一批,工作能力也不错,可怎么走着走着,就变成这样了?”

当代职场人并不容易。

在一心只读圣贤书、分数高于一切的18岁,仓促定下了大学的专业。从宏观而言,是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但具体到微观,只是“随大流追热门”,考分高就去好学校的热门,考分低要么去冷门,要么牺牲学校的档次;等毕业后,在尚不了解大量职业和岗位细分的20岁出头,又在校招中随大流拿到了Offer。

如果复盘每个人生节点,王丹和林倩似乎没有太大的错误,所做的一切只是随大流,做了当时看来最好的决定。甚至,能够追上所谓的大流,就已经算是相对优秀的一群人了。

可当跳出时代的局限,回看如今35岁左右的人群,在2010年初还是存在着相当的红利,包括互联网崛起,房产继续上涨。

“当年比特币刚出来,我还买着玩,但不久就卖了,如果一直拿着就发财了,”36岁的武定表示,“回头看都是机会,10年后看现在也是一样,顶多是机会多少和大小区分,甚至如果你当初种点葱、姜、蒜,谁能想到后面价格会涨这么高呢?”

置身事内,总是当局者迷。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并没有那么容易参透,更何况是刚离开象牙塔的年轻人。红利期也没有那么简单,不是估计到机会,就能一路乘势而上了,而是每个个体与大潮流搏斗的过程,有人抓住了,但更多人错过了。

“你未必能从低点进,高点出,就算真猜到机会了,财力也不一定能坚持。就像我朋友炒期货,晚上等着美联储QE,然后做多黄金,但问题是金价先降了一段,然后大漲的,就算看到了趋势又如何?他的钱不够,降价那段直接爆仓了。我还知道有人因为非洲猪瘟看多猪肉,所以投身养猪行业的,但非洲猪瘟结束得比预想之中快,虽然再往后看,猪肉价格又涨了,可那段时间就是亏了很多,非常考验财力。一般人没那么大的容错空间,错过的红利算不上红利,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往往都在错过红利。”武定说道。

一名资深广告人表示:“我是1999年毕业的,当年外资广告公司的媒介部才5个人,什么事都要做,这意味着能学到很多。但后来业务盘子不断扩大,公司也有了数百人,必然要分工明细化。现在年轻人再进广告业,能接触到的就很有限了,有人专做平面,有人专做电视,而且还会分得更细,例如我知道一名年轻人进公司5年了,一直负责北京电视台的报价谈判,甚至连其他电视台都无法接触。”

时代的动能是在减弱的。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分工持续细化,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年轻人即使进入大平台,也只能成为一枚“螺丝钉”。传统思想只会说“工作年限越长,经验不断增加,因此报酬更高”。但传统思想不会说的是:值钱的原因在于非标化,匠人精神就是一种非标化。

5年不断磨炼非遗手工刺绣是匠人精神,时间能换成真金白银;但5年只和一家地方电视台打交道,只熟悉那一家的报价,人们只会说“没有成长性”,时间反而成了拖累。

“对于35岁的人而言,可选的有3条路,”一名资深管理者表示,“要么寻找新时代的红利;要么追随自己的内心,在兴趣与现实中找到平衡点;第三条路是最糟糕的,就是自我欺骗,工资打折了,过得心不甘情不愿,一直在抱怨,幻想回到过去的日子,但时代红利的电梯停了,回不去了。”

窄门与入场券 从第一条路而言,时代的红利始终是道窄门,踩上热点并不容易,获得入场券资格也不容易。“不是不肯学,也不是不能学,”今年36岁、985硕士毕业的小丽表示,“但你学是你的事,公司肯不肯认是公司的事。除了医学、计算机等特定行业需要长时间学习,很多工作做三个月都能上手,没那么高深。都是被高考筛选过的人,这点能力还是有的,只是公司凭什么要你?就像我刚毕业时,在光伏行业工作了一年,随后转行去了其他实体业,现在再想回光伏行业都没机会了。因为整个市场变化很快,HR要的是最近一份工作履历相符,要么立刻上手,要么从头招个毕业生。”

含混人性的自我观照 从第二条路而言,最关键的在于自我观照。前咨询公司合伙人、自媒体职业规划师黄建华分享道,他有位设计师朋友吴斌,在35岁时年薪已达50万元以上,但内心非常迷茫。“他当时工作很不开心,而且加班太多,他就想回归家庭,因为从小就喜欢漫画,所以打算辞职画漫画。”

另起炉灶并非易事,想在漫画行业做到年薪50万元更是难上加难。在反复找人商量后,吴斌最终决定不改行,毕竟设计工作也有高光时刻,当克服重重困难,为客户呈现一份好的设计方案时,吴斌也会享受所带来的成就感。

为了解决目前工作压力大、出差多、已经满负荷的烦恼,吴斌最终决定换一个城市,牺牲一部分薪资,换成出差少、休息时间更多的设计工作,“平时他就能够多陪孩子了,至于漫画呢?正好可以和孩子一起画,兴趣与家庭兼得”。

“逃离大都市,卖房回归田园生活”的新闻总是为人津津乐道,“辞职追梦”的故事也永远鼓动人心,但这并不适合大部分人。更何况,在追梦背后是含混而模糊的人性:例如喜欢漫画,究竟是爱到在35岁也甘愿冒险转行,还是更渴望逃离现有工作,所以将借口矫饰成喜爱?

“其实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清楚究竟有多喜欢,”黄建华表示,“这是个自我发掘的过程。可以找外力帮助,比如和朋友一起商量未来,或者最简单直接的——付钱找心理咨询师,让专业人士加快这个过程,都35岁了,这点钱总是有的。重新认清内心,了解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后,再作合适的决定。”

面子与枷锁 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既没有找到新机遇下的生态位,也没有找到梦想与现实的平衡点,而是被卡在当下,进退两难深陷内耗。

36岁的王胜说道:“我前公司的客户主要在欧洲,所以经常要去出差,协助布置展会。可我老家亲戚很骄傲,逢人就说我坐着飞机去欧洲,他们连我做什么都不清楚,关键词就是 ‘在上海工作’‘坐飞机去欧洲’。”

但人不是为了面子而活,更不是活在亲戚的评价或期望中,而是为了自己而活。王胜211大学硕士毕业后,兜兜转转换过几个工作,他手下没有带任何人,一直是普通员工。作为再平凡不过的打工族,他叫外卖时会凑单,租房时会为了省钱,住到离公司很远的地方。

他笑道:“如果很在意亲戚们的眼光,非要证明我在大城市有多光鲜,那只会越活越累。我一直说过得不怎么样,现在他们抖音、快手刷多了,也知道很多沪漂、北漂确实不怎么样。”

较之于王胜,40岁的林璐算是幸运的,毕业后她直接进了房产业做市场分析,享受到了红利期的高工资,但红利终有散,如今的林璐就碰上了裁员。

“我想过转其他行业的市场分析,但说实话技能没那么互通,我也想过换个岗位,找专业性没那么强的。这两个方向我都愿意,可是年龄大了,相关经验又不足,就没什么面试机会。”林璐说道。

林璐知道,过去的高薪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但她并不知道薪水的底线在哪里,所以采取了按薪资分档海投——先降低四分之一薪资投一波,如果没什么反馈,就降到二分之一,如果还没有反馈,就再降一降,如今,林璐可以接受原有薪酬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

“虽然我曾经的薪水还不错,但我在上海买了房,身上背着房贷,所以这两天我决定不能再等了,随便找什么先做起来。我还去面试过一家私企的行政,面试官挺惊讶的,问我为什么来这里,因为她老板的工资都没我之前的工资高。”林璐说道。

“我并不觉得抹不开面子,大环境就业不容易,先找个工作,也许过了一二年,又会有新机会了。当然最坏的可能我也想过——接下来房贷就一直还不上了。可那又怎么样呢?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买了房就一定要持有,但不是这样的,我就想过卖房,有些人说孩子上学怎么办?我可以卖了现在市区的房,然后买到金山去、买到青浦去,那里一样能上学。很多时候是自己想不开,给自己套上枷锁,一定要多高的生活质量,活得多么光鲜。总会有路的,总会有合适自己的生活,往前走就是了。”

※※※※※

日劇《四重奏》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有三个坡:上坡、下坡、意外坡。”上坡与下坡皆是常态,意外坡则是人生的长坂坡,是机遇与变革的发源地。

但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曾国藩有云:“平日千言万语,千算万计,而得失只争临阵须臾之顷。”成败只系于战场临阵的一瞬间,靠的却是平日的苦练,只有做好充足积累,才能在意外坡出现时,抓住刷新命运的机会。

站在35岁的转角口,早已明白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不是一路向上,起伏才是人生常态,与其焦虑内耗,不如趁此机会,思考如何走好下一段路。有人在35岁时,重新取得家庭与工作的新平衡,也有人行至中场,开启了新的工作,在网络关于考证的帖子下,也始终有留言报喜:“37岁通过法考”“40岁终于通过CPA”。

走在人生这条单行道上,只要努力生活都值得钦佩,看到更多的风景就是一种胜利。既然生活总得继续,那想学就去学,想做就去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尽可能为未来积攒更多的底牌。

在美剧《燃情克利夫兰》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想做兽医,但上学要五年,我毕业时,已经45岁了。”

“无论你做什么,五年后你都会变成45岁。”

世间活法千人千面,好的态度却是殊途同归——停止内耗,好好积累,只要不断向前,总会找到合适的路。

【本文中王丹、林倩、武定、小丽、王胜、林璐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