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
——以四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2023-11-25王中华罗雪梅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藏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王中华 罗雪梅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十九大党章,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上,青觉等人认为“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成员承载的共同身份属性是中国国民”。[2]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在意识上呈现出“五个认同”,行动上落实共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理念,各族人民在意识形态上共同朝着同一个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立足于这一概念,旨在对小学数学教材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进行阐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凸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议与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材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青少年的意识渗透教育,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一特点并未十分鲜明。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 年3 月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特别指出“文化认同是最高层次的认同。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国家统编教材”。[2]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材中的凸显是国家对民族团结事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但其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三科课程教材中。但同时小学数学教材也是培养中小学阶段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一个渠道,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四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所总结出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破译”。研究对象主要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以下简称“西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以下简称“ 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分别对四套版本中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内容、方式等进行详细地解读。

(一)意识体现途径主要通过插图和题目

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是通过插图和题目设置这一途径来实现。在对教材进行整体解读的过程中,其插图和题目设置中体现了包含团结合作、时代担当、多元一体和民族特色等多方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们通过学习小组活动、小组比赛、民族服饰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等方面所转化成的数学计算题,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主要是通过熟悉的问题情境、插图表现为学生在解决日常实际生活问题中会遇到的情况,见表1。

(二)意识体现主要表现为团结互助和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体现为团结互助和文化自信意识(见表2)。数学教材主要偏向于计算和空间思维的培养,其区别于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等偏向意识形态类的教学,将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在数字类教学中进行体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凸显出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为团结合作意识,如对插图中民族服饰数量进行计算,其主要体现我国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应团结互助。此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去获得知识经验,教材中的“你发现什么规律?”等板块,启发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简而言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插图注重体现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合作,正如中华各个民族是一个集体、一个共同体。

表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四版教科书中的体现成分图

在对四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分析时,其中的文化自信包含了我国数学文化、人口增长、科技进步等各方面的发展,这些发展进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西南师大版本四年级下册的第51页中,讲述了“我国运动员在第28届奥运会上以12.91秒的成绩获得男子110栏的金牌”,这无疑激发学生对我国运动员和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奇迹”生发出由衷的自信,这是我国进步的标志,也是各民族文化进步的标志。

(三)意识呈现方式主要是隐性的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所直接体现出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乎其微,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是间接隐性的,以团体活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知识的源远流长等方面的插图讲解去传达团结合作意识、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你知道吗?”板块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约2000 年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方式主要是隐性的,教师通过在教材课程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使得学生意识到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5000 多年的沧桑而从未中断,依赖于中华各民族不断的团结合作和其极强的创造力。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出,教科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方式主要是隐形的(见图1),在四版教科书中对民族特色的直接体现数量为个位数,主要是通过插画和题目来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意识,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学生自主学习无法体会其中所包涵的意蕴。

图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例题

二、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们对于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与形式并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方式,小学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形式科学的理论教学内容,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其一定难度的。

(一)意识的呈现方式流于形式

四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式过于窄化和流于形式,主要是通过教材练习题以及“你知道吗”板块进行渗透(见图2、图3)。如在西南师大版本一年级上册的教材第85页所出现的练习题,“贵州省的民族个数比云南省少多少个?”,在练习题中以插图形式给出题目,即“云南省有汉族、傣族等26 个民族,贵州省有18 个民族”,四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以插图和题目相结合的体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云南和贵州省的民族数量,但人们似乎认为“只要有少数民族图画或文字出现,就是体现了民族团结”;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90页中的“你知道吗?”板块,对数学文化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普及,“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其目的是普及中华数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意识的灌输是否能真正体现我们难以得知。

图2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例题

图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你知道吗”板块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过于流于形式,整本教材都是通过题目和插图去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且不够深入去挖掘民族特色,使得意识不能多方面多形式地渗透于教材中。因此,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的呈现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意识体现的范围分布不均

四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范围分布情况从整体来看较为分散,西南师大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是分布数量最多且分布较广的一个版本;人教版的分布较少且范围不均匀;北师大和苏教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从小学中年级才开始有所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版本中意识的呈现趋势呈波动性,文化自信方面基本是在3 年级之后开始大量呈现,而团结互助,合作意识是在小学1 年级至4 年级分布范围较广,尤其是在插图中的植树活动、运动会等集体活动;在4 年级之后,合作意识的呈现次数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自信的呈现次数开始变多,在这个阶段,教材中关于民族特色、科学技术、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呈现材料增加。在苏教版和西南师大版本中,六年级教材所呈现的民族方面的材料最多。

如图4所示,四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范围分布情况不均匀,学生在每个年级所接受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程度不一样,不连贯性使得学生的知识并不能形成体系,断续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和老师只是在遇到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时一笔带过,这不利于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4 四个版本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布情况图

(三)隐性的呈现方式不利于意识的渗透

四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主要是隐性的,隐性间接的呈现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无法识别出教材练习题或材料中所隐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且若在教师的思想素养和教学水平还有待提升的基础上,教师也很难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27 页的例题中,提到了有关蒙古包的围毡的知识,若教师本人不了解蒙古包,则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讲解给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在抽象逻辑方面还有待发展,其不能够直观地去理解意识形态方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图8 所示,四套版本的教材都使用了显性和隐性两种呈现方式,且均以隐形呈现方式为主[3],均高达80%以上,其中苏教版高达92.54%。从数量来看,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呈现方式都以西南师大版居多,其次依次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表3 四套版本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隐性呈现方式统计表

三、小学数学教材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议与策略

(一)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应该避免跳跃性过大、内容零散、不够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教材知识之间存在断层,知识的整合性不足既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也不利于整合意识的传递。[4]教材内容螺旋式原则的体现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排,但按照目前的这种拉长时间间距的内容编排方式,并不是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反而会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变得零散,缺乏整合性。第二,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体现其整合意识,并避免当前插画过多的情况,插画的存在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有连贯性和衔接性地对“五个认同”方面的知识进行编排,汲取生活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素材,积极寻找教学知识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合点。[5]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介绍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风俗和生活特色,渗透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彼此交流,有利于学生增进了解,获取更多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互助的民族观念,促进不同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6]第三,教材编排的内容应增加所涉及的各个民族,紧跟时事政策,适时加入与时代相关的事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每本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少数民族元素过少,低频次的学习元素使得少数民族元素难以在数学教学中深入学生认知,也不利于健全民族观念,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6]

(二)拓宽教材意识呈现的形式与范围

第一,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范围应该进行扩展,在每一个年级教材范围内有意识地去穿插足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形式上并不仅限于练习题和一些书本材料,教材应该以任务的形式安排一些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这些任务可由家长、学校、社会帮助学生共同去完成。第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基于教材中的内容安排,与同学们积极讨论解决问题方法的可能性,让学生意识到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团体活动,并且适时向学生传递在学习上各民族也是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第三,教师要克服教学惰性,走出知识教学的“舒适区”,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和语文等学科的专属,在数学教材中所渗透的共同体意识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扩展,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精神素养,丰富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7]

(三)教材中意识呈现方式将隐性与显性相结合

第一,教材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间的互动场景,其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插画设置,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真实的情境去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在数学教材内容的教学中,不能直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告诉学生,而是需要将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手段[8],教师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学生乐于接受、不易察觉的方式有意识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其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提升。[9]第二,教材认识应加深,避免浅显性的认识。对于教材中所呈现的意识,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进行传递或引导学生进行体会。第三,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所学习的理论性知识,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一种显性的理论知识教学。意识呈现方式要求将隐性与显性相结合,这不仅是指间接隐性的意识需要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理解,还指教材应该呈现一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显性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去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两者呈现方式的结合能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简而言之,在对目前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聚焦育人目标,不断渗透对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离不开国家教育部门、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聚焦于在小学数学教材上如何去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以及教材内容的体现形式等切实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中的渗透水平和质量,服务于国家课程教材建设。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