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学为例

2023-11-25姜丽霞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中心小学

西藏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段习题要素

姜丽霞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再次明确了“语文是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为了落实这一课程属性,统编版教材设置了一系列的助学系统,课后习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些习题接近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1]课后习题不仅成为了教师解读文本意蕴、洞察编者用意的重要抓手,同时组织和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性学习的核心依托。教学中,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充分运用课文导读资源,把课后习题作为推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最重要资源。[2]鉴于上述定位,笔者就以本单元中“纸的发明”一文为例,谈谈着眼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的做法和体会。

一、梳理内在联系,在理解内容中落实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来看,这一语文要素的定位和要求非常清晰:首先,要素的内容指向,是“围绕中心写清楚”,主要针对学生言语表达满嘴跑火车、毫无逻辑和中心可言的问题,是扭转学生表达质量的重要抓手;其次,指向的目标定位非常清晰,做到大致“了解”即可,正所谓“一口吃不出大胖子”,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才能更加精准清晰地设定教学目标;最后,则明确了学生阅读关注的范畴,即语段而非篇章。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的典型语段,找准与课后习题之间的逻辑对应联系,在典型语段和课后习题的双重推动下,开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序幕。

课后习题不仅暗含了教学的目标指向,还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明晰教学目标之后,选取哪些合宜的教学内容,同样可以借助课后习题的指引。[3]以这个单元中“纸的发明”这篇为例,这篇课文结构清晰、层次明了,无论是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是典型语段的内在表达逻辑,都清晰地指向所要表达的中心,是践行和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编者在课后思考题设置了这样的思考题:

纸的发明

这道习题就依循着时间序列,与直观性的图片进行对应,将“后来”这一语段所指向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提炼,为学生树立了概括大意的范例,随后则要求学生尝试着运用这样的方法概括其他语段的大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个学段的学生虽然能够从整体上了解语段大意,并能够对其内在的层级结构和内在逻辑进行洞察,但如果想要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大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障碍。

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以梳理的方式洞察语段之间联系,从这一道习题的设置来看,课文以“纸的发明”过程为线索,不同的语段呈现出“纸”的不同发明阶段,这就决定了整体语段由“时间+纸的发明方法及进展”为结构模型。由此一来,教师可以开掘编者设置的课后习题所蕴藏的具体方法,积极凸显习作的应然价值,助力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

首先,组织学生尝试默读课文,并相继圈画关注“几千年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后来”等一系列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紧接着,将学生的认知思维全部聚焦在课文第二自然段,关注当时人们记录文字的基本方式,并相继绘制发展轨迹图: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然后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依循着这样的顺序进行口头介绍;随后,组织学生迁移运用第二自然段中所采用的方法,从实践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形成方法上的链条,概括其他语段的主要大意,顺势将这一课后习题落实到位。

从这一板块的实施情况来看,教师敏锐捕捉了课后习题与课文内容、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对应联系,搭建了复盘示范的练习载体,大道无痕地落实了语文要素,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依托核心载体,在洞察表达中落实语文要素

有了统一指向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统编版教材中单元选文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价值,都是某一具体主题或者表达方式的集中体现。但由于教学时空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虽然入选统编版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但也无法形成一网打尽之势。这就需要教师要在解读文本中聚焦典型语段,借助课后习题相继洞察作者的表达特色,助力学生关键能力的快速生长。

比如“纸的发明”的课后第二题: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这道课后练习题看似与这个单元“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一语文要素没有任何联系,但如果细加考量就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不妨设置这样的教学任务群:

其一,聚焦课文典型语段第四自然段,紧扣描写蔡伦动作的一系列词语,相继梳理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善过程:从一开始的“切断”到“浸”,紧接着从“捣”到“捞”,直至最后的“晒”,既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同时认识到蔡伦对造纸术的改善费尽了心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从基本的认知规律来看,学生首先要了解语段究竟写了什么,这是认知的基础,更是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保障。结合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语段,圈画关键性词语,先从感性层面感知了语段中的“写清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因此提炼并梳理改善造纸技术的过程,就为最后落实语文要素所指向的表达方法奠定了基础。

其二,组织学生运用“先……然后……紧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对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展开描述,将语段的内容与实践性的动作进行融合。

从初步的“感知”与“知道”,到语文要素所设定的“了解”这一定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不仅借助先后顺序的词语,对蔡伦造纸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同时在具身理论下,以体验式的动作进行强化。无论是语言的表达与描述,还是动作的参与和强化,都将学生的阅读思维聚焦在作者语段表达的逻辑体系之中,与作者表达形成了有机的匹配之势,为达成“了解”的要求定位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操作平台。

其三,采用从扶到放的原则,引领学生对完成这一道题的方法进行提炼,再播放一段展现民间艺人抖空竹的视频,尝试模仿作者描写的方法,介绍视频中民间艺人的过程和场景。

真正“了解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更应该是一种能力。即意味着学生不能仅仅局限在这段话来“了解”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否则如果换了一段话,则又陷入到窘境之中,则说明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并未形成。因此,这一任务下,教师拓展的视频资料,不仅丰富了学生认知的范畴,对前期课文的学习进行了强化和巩固,同时又提供了匹配的测评资源,让语文要素平稳且持久地落地。

三、依托整体逻辑,在口头复述中落实语文要素

由于很多教师缺乏对“2022 版新课标”的精准解读,同时也未能真正认识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设定的核心用意,导致在教学中常常犯下“拿来主义”式的错误,即将教材所设定的语文要素直接作为单元整体、单篇课文,甚至某一节课的具体目标,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都将走向机械生硬的训练泥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避免粗暴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彰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效能。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纸的发明”一文课后习题第二大题,就不能仅仅视为对语段信息的感知和提炼,而要深入到语段语句之间、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不断与作者内在的表达构思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实现对文本语段信息在感知提取之后的整合与处理。教师依托于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时间段,整体划分为“几千年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后来”等不同的部分,从相应的部分中提炼出不同时代书写材质的不同优势和不足之处。

“2022版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紧扣文本信息,为学生搭建吸收信息、内化信息以及口头输出信息的任务平台。比如:在教室中创设“纸张博览会”的情境,陈列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纸张,要求学生把自己看成是“博览会”的工作人员,向来访的嘉宾介绍不同阶段“纸”的不同优缺点。这一情境和任务的设置,本质上是对课后第二道题“为什么只有蔡伦的发明流传下来”的软性落实。

由此,学生则能快速从相关语段中提取出相应的核心信息:比如一开始的竹片和木条,其不足之处就非常明显,既“笨重”,同时“也不便于保存、携带和阅读”;而写在“帛”上,虽然改变了笨重的不足,使用起来相对轻便,但又存在着“价格昂贵”的弊端,以致于无法普及……经历了这样的阅读、思考与交流,学生不仅从理解性的层面对话了文本语段,同时教师也可以聚焦作者的表达策略,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语句表达上的共通之处,即运用了转折关系,先肯定了其内在优点,又相继点出了不足之处。这些资源既为学生基于情境进行口头的介绍提供了语言表达的信息资源,又提供了极好的表达方法示范。教学至此,学生对于语段中着重表达的优势与不足,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深入的洞察,并在作者所围绕的中心意思上形成了较为通透的把握,了解了之前的造纸术不能被流传的重要原因,教师就可以顺着情境下的角色,以“博览会”工作人员的身份,对自己阅读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内化整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综合性运用信息、迁移表达方法。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编选的课文,但又没有机械地依附于课文,而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归类和提炼,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理解和介绍的难度,同时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度统整和联结,一方面深入理解了语段的中心意思,同时又对语段表达的所谓“清楚”形成了基础性的认知,为学生口头层面的表达复述提供了信息和表达的双重支撑。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如同一座巨大的宝藏,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后练习的提示与作用,只有真正了解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和价值,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学和导练功能,使语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4]因此,教师要秉承“2022版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和凸显课后习题的本质用意,将课后习题的运用融入到单元整体教学的板块体系之中,为落实单元整体目标,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贡献课后习题应有的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语段习题要素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