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以“医学文献获取与研究利用”为例

2023-11-25侯筱蓉杜志银刘家秀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9期
关键词:案例育人思政

侯筱蓉,杜志银,刘家秀

(重庆医科大学 医学信息学院,重庆 4000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并思考现实问题进而自我反思,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教师需要承担的使命,同时也对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挖掘思政相关元素,有效积累教学素材,为教学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有机融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接纳与认同思想政治理论,从而理解与信仰马克思主义,推动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同向同行[2]。

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分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浸润作用和深化拓展作用。思政元素融入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类课程是目前该类课程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也是课程改革的创新和机遇[3]。

因此,本文在梳理信息素养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以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文献获取与研究利用”(2学分,32学时)课程为例,提出协同育人视角下通识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目标及框架,并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思政元素及中心案例映射到教学实践环节进行了积极探索,将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有机融合。

一、课程定位及课程思政目标

(一)课程定位

重庆医科大学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强化立德树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根本任务,并提出强化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胜任力,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及混合式教学。因此,围绕所在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组将“医学文献获取与研究利用”定位为承担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任的通识课程,教学过程紧密围绕医学文献的获取、分析、研究和利用等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同时,它也是一门融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能激发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工具性课程,通过提升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基于该类课程的性质特点,思政元素是较为容易在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与融合的。

(二)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同向目标

在检索类通识课程里,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中外文科学文献,这些文献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元素和创新元素,因此可因势利导,对学生开展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思政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学生今后立足社会的根基所在。但如果思政教育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不能紧密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就会显得牵强生硬,甚至影响原课程教学的进度和知识传授的效果。因此本门课程在完成信息素养培养的核心任务的同时,在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置上,需要解决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三个同向问题[4]。

1.信息素养与信息道德的同向教育问题。明确信息素养的内涵: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另一方面更是现代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是其他素养的概念基石。明确信息道德的含义,要求学生在信息获取、利用和传播中都遵循道德规范。明确学术规范,通过案例剖析,让学生知晓学术不端行为在文献检索中的表现,杜绝触碰雷区。

2.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同向教育问题。从信息检索的角度,用专业的眼光带学生去了解西迁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让学生了解到科技工作是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了解祖国的科技进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他们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备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专业文献的广泛阅读,能够帮助医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学术世界。从文献检索的角度,嵌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广泛获取专业知识,协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3.信息采纳与思辨能力的同向教育问题。数智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信息获取教育到观念端正、价值引导的拓展成为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关注的重点。因此,引导学生科学地检索、识别、利用信息,进而专注科研、增强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明白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具备思辨能力,通过查阅、追踪和辨别文献,践行“提出问题,搜寻证据,评价分析,决策实践,后效评价,持续改进,止于至善”的循证医学实践模式[5]。

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为将课程思政目标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应从框架设计出发,再由课程思政框架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生成,实现思政元素及中心案例与教学环节的映射。

(一)教学框架设计

本课程始终坚持围绕“强化立德树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这个中心进行教学框架的搭建和教学理念的践行,这与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以及学校发展规划关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因此课程的教学就一直紧扣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思辨能力这几方面的培养进行。同时,课程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流程:32学时的安排由浅入深,以检索基础为入口,以综合实训为出口,由“理论导入”“技能训练”“场景应用”和“团队合作能力检验”这四个主要培养模块构成,以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为引领,深入实操能力培训,在理论知识体系搭建的环节,进行思政元素的切入,确定课程基调,进而伴随技能训练、场景应用以及能力检验,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并行教学。

(二)课程思政引领教学内容构成

根据框架设计中教学模块和内容的构成,教学团队在每个教学环节都放置了思政元素及中心案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这些元素和案例开展教学,做到中心突出、案例具体,促使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同向共生。如表1所示。当然,能够反映每个教学环节思政元素的中心案例远不止此,教学团队可依据中心案例向周围辐射,不断挖掘新的相关案例进行内容的充实和更新。

表1 思政元素及中心案例与教学环节的映射

三、教学实践

(一)思政案例紧跟时事,思政案例在身边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找准课程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结合,有意识地将学科领域专家、学术热点问题等融入到教学内容和项目式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并行,促进师生间交流互动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有利条件,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推动思政元素的信息化,形成较为全面立体的教学方式。结合相关知识点与热点事件,教师以发布讨论帖的形式,引导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观点、分析典型案例,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在专业知识获取的同时,得到思政元素的体验。

(三)学习效果评价体系配合

在这样一门融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性课程在考核中应削弱理论知识的考核占比。一方面,强调过程性考查,将线上学习、课堂参与和项目式作业等表现均纳入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实训的方式,倡导团队协作完成检索报告,全面反应学生的检索水平和分析能力,致力于科学、综合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提高育人实效。

结语

课程思政利用知识教授和价值融合的育人模式,将价值引领渗透到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其他学科协同育人的作用[6]。课程教师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持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时代同频共振,价值共生。

猜你喜欢

案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