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值欢无复娱 每每多忧虑
——陶渊明后期作品复杂心态浅析

2023-11-25河北魏羽琪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园田陶渊明饮酒

◎河北/黄 爽 魏羽琪

陶渊明的后期作品,是指陶渊明从41 岁辞去彭泽县令隐居躬耕到63 岁去世,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这段时间所创作的诗文作品。主要包括《归园田居》《形影神三首并序》《杂诗八首》《饮酒二十首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咏贫士》《拟古》《归去来兮辞》《祭程氏妹文》《与子俨等疏》《感士不遇赋并序》《自祭文》等。

一、有志未骋的悲慨

陶渊明并非天生隐士,在其青年时期有过政治理想,直到回乡隐居,对政治还是极为关心的。陶渊明劳碌一生,终无所获,心中有志未骋的悲慨油然而生。

从陶渊明的家世背景来看,曾祖父陶侃为东晋重臣,曾任太尉;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外祖父孟嘉在征西大将军桓温手下做长史;父亲也曾出仕。陶渊明出身于这样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受儒家出仕思想的影响,渴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理想促使他先后出任江州祭酒、桓玄幕属、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县令。怀揣报国立业的热情,先后五次出仕。叶嘉莹曾说:“陶渊明的第一次‘出为州祭酒’固然是为了‘亲老家贫’,但他后来的这几次出仕就不仅仅是为了贫了。”(《魏晋六朝诗讲录》)《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诗人暮年,回忆起自己少年时,即使没有乐趣心里也是快活的,心中的壮志希望像鸟儿高飞在天空中一样自由发挥。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拟古其八》)

可见,陶渊明也曾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他虽然没有真正去过张掖和幽州,但自己的豪情壮志化为精神动力,作为一种理想的寄托与象征,仿佛身临其境,行游到了那里。他也下定决心做好充分准备,要像古代贤人伯夷叔齐和勇士荆轲那样,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越要做出一番事业。可是天不遂人愿,陶渊明的希望落空了。他在桓玄幕府任职时,正是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外有孙恩起义反抗朝廷,此时为官虽有报国之心,但政治的复杂黑暗令人难以预料。刘裕讨伐桓玄成功后,加紧了篡晋步伐。对此陶渊明悲愤至极,也表明之前为官的种种努力均化为乌有,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理想在与现实的强烈碰撞后渐行渐远,让诗人心灰意冷。他无力改变国家衰亡的现实,更不愿在叛贼手下做事,所以只能带着一身伤痛回乡隐居。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归隐后每每想起过往,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多有悲慨愤恨之情。他并非独爱归隐,如果命运给他一个机会,他又何尝不愿有所作为呢!

二、生死问题的忧思

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的,便是陶渊明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是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中集中表达了自己委任运化的追求。“形”所认为的及时行乐和“影”所坚持的立善求名他都不赞同,而是希望像“神释”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用诗文表达了自己乐天委任的态度,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追求和向往,如果真正做到了,那便无需反复吟咏了。事实上,诗人对生命仍有很多忧惧,这也是他不能自我排解的地方。

“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阮籍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王瑶全集》)生死问题本是人生中的大事,陶渊明处在战乱不断的东晋,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祸福的无常、命运的难卜、生命的脆弱。目睹了太多的灾荒战争和百姓流离失所,死亡是看惯了的;诗人自己也遭受到多次的饥荒,死亡曾经离自己那么近,自然在内心生发出对死亡的恐惧。“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

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惊。(《饮酒其三》)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逼;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杂诗八首其七》)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突然来临的恐惧及对人生实难的忧愁。他在离世前发出“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自祭文》)的哀叹,便道出了他对生命的实感。陶渊明写下了许多豁达的文字,希求进行反复的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但在内心深处,对死亡逼近的惶恐不安仍然时刻困扰着他。“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魏晋时期许多文士一样,陶渊明也借助酒来寻求解脱。面对有限的人生和污浊的世界,陶渊明是无力改变的。就像《形赠影》里所说的那样,“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三、生活穷苦与固穷守节的困惑

与早年诗作的闲情抒怀不同,劳动实践加深了陶渊明对生活艰辛的体认,陶渊明的后期作品对隐居后的贫困生活描写得更加细致入微,具体可感。

从405年辞去彭泽县令后,陶渊明便开始了一心一意的隐居生活。他也有“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的幸福时光,但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事实上,生活也不允许他“飘飘然”,陶渊明每天很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早出晚归,换来的却是“草盛豆苗稀”,还时常担惊受怕,要与恶劣的天气作斗争,“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无怪乎陶渊明发出了“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感叹。诗人的要求并不高,他只是希望满足一家人的基本温饱,即便这样简单的要求也还是不能达到。相反,连年战争和荒灾让他入不敷出,甚至到了“惄如亚九饭”(《有会而作》)的地步。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挨家挨户地乞食。

残酷的现实对陶渊明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首先想到了古代的先贤。“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饮酒其二》)伯夷、叔齐秉持高尚的节操却双双饿死在首阳山。颜回生前不以贫为耻,被称为贤人,却早早夭亡;荣公到老年还在忍受饥饿,九十岁了仍用麻绳做衣带。都说善有善报,自己也是“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却落得饥寒交迫的境地,不得不让诗人感叹天道的不公与个人命运的多舛。陶渊明不是神仙,也需要吃饭穿衣睡觉,当他的生活难以为继时,他也会感到茫然无助,只好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满。

但是诗人并没有真正解决困苦的现实生活与固穷守节的矛盾。他崇拜的颜回、荣公等先贤,却是“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他虽然从书卷中找到了志趣相投的贫士,但他们的生活都是异常困窘的,这种用贫穷为代价来换取精神上的高洁,在现实面前总会让人无奈和痛苦。尤其是晚年,陶渊明病情加重,此时连借以解脱忘忧的美酒都喝不上了。“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岁暮和张常侍》)。人生几多烦恼,酒本来就是陶渊明远离世俗、驱走忧愁的工具,可是现在连一醉方休的机会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不得不去面对。所以,他才会在《咏贫士》中叙说自己“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这正反映了陶渊明用古代贫士勉励自己的同时,心中升起的无限困惑与徘徊。虽然他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固穷,但沉重的生活压力又反复地逼迫陶渊明不断思虑,忧道还是忧贫,这也是让他困惑的地方。

四、知音难觅的孤独凄凉

孤独是陶渊明后期作品展现出的一个典型心态。在他所创作的一百余篇诗文中,多次提到“独”。有少年时的独行,“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从田间归家的“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其五》);心情低落,无人诉说时的独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饮酒》);众人竞相归附新朝,只留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其四》)不论是独行、独归、独饮或是独飞,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无时无刻不贯穿在陶渊明的生活里。

事实上,生活中的独来独往,诗人并不以此为意,他本来就是“闲静少言”(《五柳先生传》),远离喧嚣,希望“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的。可是诗人却还是“寡欢”,因为他在精神世界中难以找到一个可以和他推心置腹的知己,“诗人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他所达到的那种人生境界别人都没有达到。”生于乱世,个人皆为生计奔波,追名逐利,很多人便与陶渊明疏远了。《与殷晋安别》中,陶渊明感叹“语默自舒势,亦知当乖分”,殷景仁赶去赴任太尉参军,此时诗人尚在隐居,两人前途相异自不必多说。即使是与诗人最为要好的颜延之,陶渊明对他也是有所不满的。赵泉山评价《饮酒》:“此诗讥切殷景仁、颜延之之辈附丽于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陶渊明与他的朋友是不同的,做官与归隐,把他们分隔在两个世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陶渊明感到现实中实在是没有一个懂自己的人,“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与子偐疏》)在给儿子的这封信里,他也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自己没能和像求仲、羊仲这样的隐士做邻居,也没有和老莱子的妻子一样贤惠的伴侣,只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知音难觅的孤独凄凉由此生发,令人不忍卒读。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归去来兮辞并序》等陶渊明的后期诗作。以此为基础,探讨陶渊明的后期作品,整体观照诗人的身世际遇和时代局限,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于纷乱世界中独守清白的至真至淳之情,体会诗人情感的深邃性和思想的复杂性,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群文阅读“归园田居组诗欣赏”,或开展主题故事交流“陶渊明辞官之后”,以文学故事创作情境,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在广泛阅读中感受陶渊明清净脱俗、自由美好的情操及背后复杂隐忧的心境。

猜你喜欢

园田陶渊明饮酒
你好,陶渊明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归园田居
与猫狗共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