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法工艺文化对话:瓷器、丝织与金属工艺的交融与创新

2023-11-24蔡晓玲蒋佳宁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1期
关键词:珐琅法国工艺

蔡晓玲,蒋佳宁(武汉工程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国与法国之间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古西征13世纪。1248年来华的法国方济会修士安德鲁·隆瑞莫(Andrew of Ionjumel)获得了有关蒙古风俗习惯的一手材料。1253年鲁布鲁克(Guillaume de Rubrouck)来华,随后写下的《东方行记》是中西交往的历史见证之一,第一次证实欧洲人过去传闻中的“丝国”就是中国①,成为西方人认识“自我”与“他者”的重要资料。时隔大约360年后,1611年法籍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抵达澳门活动。这些初步的联系为日后法国人了解中国做了重要的知识储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由于中国与法国远隔重洋,帆船、风浪、海盗给航行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往往要经过两年或更长时间的海上漂泊才能抵达目的地。除来华法国传教士与东印度公司商人之外,真正顺利踏上中国土地的法国人并不算多。以至于中法文化之间实质性的交往大致是从17世纪末期才开始的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法两国君主通过法国传教士搭建的沟通之桥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通过互赠礼品来展示各自文明的优秀成果。如果说在中法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中,中国源远流长的工艺美术历史推动了法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那么法国深厚的人文艺术也同样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工艺技术方面切入,关注中法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思索两者带来的不同审美意蕴与社会风尚,提出交流构想,希望能促进未来工艺创新的交流与实践。

一、17世纪末正式开启的中法文化交汇

(一)“安菲特利特号”(L' Amphitrite)与“中国风”(chinoiseries)

讨论中法两国交往的缘起,就不得不关注“安菲特利特号”与“中国风”这两个意义深远的词语。

法国商船“安菲特里特号”于1698年首航中国,被认为是中法直接贸易的开端。它在1700年返回欧洲,带回了康熙帝送给路易十四的礼品,包括精美的布帛、瓷器等,此外,还有折叠屏风、纸画等③,并在南特市公开拍卖,丝绸、刺绣、漆器等中国工艺品一时间风靡欧洲,引起了法国上流社会乃至普通市民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

结合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安菲特利特号”两次通航开启的中法贸易往来主要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经济收益

“安菲特利特号”载回的数万件瓷器在两个月内被抢购一空④,投资者们收回了本金并赚取了高达50%的利润。如果想领略一番当时拍卖会的景象,让·盖拉尔(Jean Guérard)绘于1700年的《“安菲特利特号”的商品拍卖会》即留存于世的典型物证。这幅经典的水彩画目前保存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2.工艺交流

图1 康熙时代外销的瓷胎画珐琅花卉盘图片来源:https://www.artron.net

描金漆器因中式风情与典雅格调风靡一时,促使法国工匠开始钻研漆器的制作工序,与此同时,源自中国的丝绸、刺绣、壁纸等产品的工艺及美术风格,也开始在法国手工艺群体中得到学习和模仿。艺术家让·皮勒芒⑤(Jean Pillement)撰写的《花、装饰、花边、图案和中国主题》一书,对法国工匠的创作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3.审美流变

随着中国工艺品数量的增加,当时的人们不再仅聚焦于物品的稀有价值,而是愈发注重审美品位,从中国风韵显著的工艺品款式首次在南特市拍卖就颇受欢迎,到18世纪“安菲特利特号”返航之后的个性化需求产品,这期间法国社会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工艺相互交融,绝大多数器物已经基本上是定制品。洛里昂法国东印度公司博物馆馆长布里吉特·尼古拉(Brigitte Nicolas)认为这类定制品是“一种具有全球贸易性质的产品”⑥。

至于“中国风”的兴起,则是东方航线贸易引发的一个意义深刻的现象。自此西方对遥远东方的想象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物品中得以具体化,正如德国学者利奇温(Adolf Reichwein)在《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中所言:“闪现在江西瓷器的绚烂色彩,福建丝绸的雾绡轻裾背后的南部中国柔和多变的文化,激发了欧洲社会的喜爱和向慕。”⑦从路易十五宫廷的蓬巴杜夫人(Marquise de Pompadour),到路易十六之妻玛丽王后,再到其他王宫贵族,中国工艺品盛极一时,更成为地位、财富与品位的象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被“中国风”深深吸引,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故居“中国厅”房间中更是摆满了雨果收藏的东方珍品。中国工艺品所蕴含的审美趣味被吸收、消化、重新诠释并展示出来,从中国定制的具有欧洲文化元素的“中国风”工艺品开始热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在法国的传播。以至于有人说,18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当时欧洲某些地区的了解⑧。

(二)中法工艺技术的互相影响

在18世纪之前,中国许多工艺与技术领先于欧洲国家,例如瓷器的制作、丝绸的织造与金属的冶炼等。因此,在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为了满足欧洲人改进工艺的需要,特别是完成法国政府的考察计划,他们在中国进行了调查工作,内容涉及陶瓷、纺织、冶金等技术,绘制了详细到包括工艺流程的图谱,寄回法国研究。由于汉学家进行了大量翻译工作,19世纪中叶,欧洲对中国工艺技术的研究更为完善,其中,法国汉学家儒莲贡献最著,他翻译了《天工开物》《授时通考》《景德镇陶录》等著作,将中国蚕桑、陶瓷、冶金等技术更完整地传入欧洲⑨。需要指出的是,法国的工艺技术也在文化交流中融入中国的工艺品制作,如法国画珐琅工艺即康熙时期瓷胎画珐琅的源头,对粉彩瓷器的创制有着直接的影响。

图2 “新考工记— 中法手工之美”展览:阐释中法当代“匠人精神”图片来源:http://art.china.cn/

1.法国传教士殷弘绪(Père Francois Xavier d'Entrecolles)与中国制瓷工艺

中国传统瓷器工艺素来享誉世界,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的精细陶器一直受东方影响,直接的灵感来自伊斯兰世界,审美情趣和技术则受中国陶瓷的熏陶。在技术的某些层面清楚地显现出来自远东的间接作用⑩。一直到明代青花瓷器制造技术外传,中国制瓷技术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制瓷历史悠久的江西景德镇是我国的陶瓷之都,因此,来华传教的法国耶稣会士对景德镇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殷弘绪神父即为其中一员,他详尽的考察报告对法国制瓷技术的改进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殷弘绪于1699年来到中国,他在景德镇传教期间特别考察了制瓷工艺,他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与从事商业的教徒交流,获得了关于景德镇制瓷工艺与原料的第一手资料,并以通信形式报告耶稣会总部⑪。殷弘绪在信中具体记录了景德镇的风土人情,比较了瓷石和高岭土两者的区别,介绍了制瓷工艺中胎土、釉料、成型、彩绘等工序,还将瓷土样本寄回法国,以供陶瓷工匠参考,这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一股“寻找高岭土”“仿制中国瓷”的热潮。法国科学家雷奥米尔则受到启发,根据殷弘绪提供的瓷土样本做了各种试验,并撰写了《制造一种新瓷器的艺术》一文,是工艺创新的一个例证。由于瓷器制造工匠们和陶瓷业商人们想了解关于景德镇制瓷工艺更为详尽的资料,于是殷弘绪再次前往景德镇考察,补充了前一封书简所遗漏的部分。这两份珍贵的书简可以说是中国景德镇陶瓷工匠们经验与智慧的总结,这些总结帮助如法国鲁昂窑等许多当时欧洲的著名陶瓷工厂解决了一系列工艺技术上的难题⑫。

中国制瓷工艺对法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具有法式风情的画珐琅工艺也在中国受到欢迎。珐琅技法源于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城市利摩日(Limoges)发展起来的珐琅工艺,随着法国商贾和传教士在中国日益频繁的活动,到17世纪末,利摩日的珐琅手工艺品逐渐传入中国。康熙时期,这种技法被应用于瓷质胎的装饰上成为珐琅彩瓷。康熙皇帝对这种技艺非常欣赏,并邀请法国画珐琅工匠进入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法国珐琅艺术家格雷弗雷于1719年应邀从利摩日来到中国,在清宫造办处指导玻璃彩的制造技术,在从景德镇调来的白胎瓷瓶上制成了“瓷胎画珐琅”。到雍正年间,由于这种工艺的引进,景德镇已能用瓷胎仿制法国的铜胎餐具,同时也促使举世闻名的粉彩瓷走向成熟,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奇葩⑬。

2.丝绸贸易与中国丝织及染色工艺

物美价廉的中国丝绸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伴随着丝织贸易,中国丝织与染色技术也传入法国,到1750年,法国已成为中国外销丝绸的第二大进口国⑭。法国里昂是欧洲的丝绸生产中心,当时有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让·里维(Jean Revel)。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技术,可以将不同颜色的丝线以某种方式混合,创造出过渡色,像绘画一样在织物上表现阴影的效果和光线的细微差别,从而使法国的丝绸设计有了新突破,出现了大量风景人物图案⑮。

明末科学家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中用六卷篇幅详细介绍了栽桑、养蚕、纺织的方法,并刊载了许多插图,在18世纪初就引起了耶稣会士的兴趣。此后,耶稣会士在中国进行了纺织技术调研,他们绘制了大量织机图寄回法国,目前仍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些纺织图谱包括棉、麻纺织,有出棉子(籽)、织布、织麻夏布等图,更多的是丝绸织机,包括织云龙缎、花带、罗斗纱、香云纱、大花缎、大花边、灯笼纱、熨绒、栏干、边带、素绫、花素锦等各种织物所需的织机(还有探花机),种类繁多,是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织机图谱,不仅给法国丝织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对复原古代传统织物的织机类型有很大帮助⑯。

3.冶金工艺中白铜与锌的研制

18世纪上半叶,有关工艺技术的中文著作传到法国,在傅尔蒙的《中国官话》中,就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但此书在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到了19世纪,汉学家儒莲在翻译《天工开物》的有关章节中,把“锤锻”章“冶铜”节有关铜制乐器的部分译成法文,其中提到响铜、白铜和黄铜,又根据“五金”章对合金作了补充,以“中国人的冶金术”为题,1833年11月发表在《化学年鉴》(Annales de Chimie),此文发表后引起了欧洲科学界的重视⑰。

二、全球化视野下的中法工艺文化交流现状与发展

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儒家大师辜鸿铭曾在其名著《中国人的精神》中直言:“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也体现在两国共有的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态度上。在当今不同国家和民族日益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积极推进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一)创新工艺交流方式,构建宽阔对话空间

创新交流方式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中法两国都在共同积极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自由对话。法国国立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欧洲艺术工艺日活动就极具吸引力,每年4月的第1个周末,通过呈现手艺人的创作过程以及手工体验活动,促进手工艺的交流,为中国传统工艺与社会紧密联系提供了一个可实践的方式。另一个交流的关键载体就是到今年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6届的“中法文化之春”,通过跨国跨界的交融碰撞,在中法两国之间构建了宽阔的对话空间。此外,“中法全球匠人峰会”“创新世界—中法工艺大师的巅峰对话展”也是有益的实践。

(二)鼓励多元艺术实践,赋予文化时代内涵

多元艺术实践的基础极大程度在于将工艺技术运用到作品中,在保证传统工艺的精髓和本质“不变味”的前提下推陈出新,使当代创新成为传统的延续。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将中国的印刷工艺与法国的手工模版印花技艺结合做成的作品、法国陶瓷艺术家尚·吉雷将中国铜鼓文化与法国匠人技术结合创作的建盏作品,无不让人领略到传统美学与工艺超越时代的魅力。

(三)探索技艺保护出路,助力非遗工艺传承

工艺技术凝结了造物文化的智慧,“物以载道”的理念使手工艺品成为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传统金银细金工艺、花丝、景泰蓝、锻铜工艺,法国掐丝珐琅工艺、玳瑁工艺、法式纸扇等精美绝伦的工艺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辉煌。但在现代工业化浪潮下,这些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冲击,思索工艺技术在当下的保护出路,助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要。目前中法两国正在积极探索,如2019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26位中法工艺大师通过作品展现东西方工艺文化的神韵,一同见证了文化共通之美。

三、结语

正如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l)所认为的那样,所有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处于不断接触、交流和互动之中。对话和交流在人类文明交往的长河中有如涓涓细流,滋润人心,成为推动社会走向文明化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中法不同的文化互补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对中法工艺文化的交流途径、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拓宽交流渠道,使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审美意趣,以更好地呈现两国传统工艺的精湛魅力,促进当代工艺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推动中法工艺文化交流互鉴与合作,实现中法多元文化的交融贯通。

注释

①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年。

②高毅:《中国法国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0 年。

③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文物出版社,2006 年。

④刘靖:《17、18 世纪中国陶瓷与法国文化艺术的交流》,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 年。

⑤亨利·柯蒂埃:《18 世纪法国视野里的中国》,唐玉清,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年。

⑥布里吉特·尼古拉:《“安菲特利特号”与18 世纪法国的“中国器物热”和“中国风”》,郭丽娜,译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6 期第60 卷。

⑦利奇温:《18 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1991 年。

⑧赫德逊:《欧洲与中国》,李申,王遵仲,张毅,译,中华书局,2004 年。

⑨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⑩R.J.福布斯等:《西亚、欧洲古代工艺技术研究》,安忠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⑪耿昇等:《耶稣会中国书简集》,大象出版社,2001 年。

⑫刘靖:《17、18 世纪中国陶瓷与法国文化艺术的交流》,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 年。

⑬秦波:《中国古陶瓷与中法文化交流》,《中国陶瓷》,1999 年第35 卷第3 期。

⑭宫秋珊:《18 世纪中法丝绸文化比较—以里昂和苏州丝绸博物馆藏品为例》,北京服装学院,2012 年。

⑮MADELEINE J:Chinoiserie: Chinese Influence on European Decorative Art,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Vendome Press,1981.

⑯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⑰潘吉星:《中外科学之交流》,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年。

猜你喜欢

珐琅法国工艺
法国(三)
法国(一)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弗得一窥画珐琅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