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今书法集字现象

2023-11-24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1期
关键词:圣教序千字文学书

苏 冰(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集字是书法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和必经过程,那么,集字对于书法学习有何意义?集字是怎样产生发展的?本文试图展开关于书法集字问题的讨论研究。

一、书法集字的意义

书法集字是一种集古代法帖中的文字进行筛选组合的一种书法学习方式,书学者既可以通过集字对名家名帖进行欣赏,也可以为自己的书法创作集成书写模板。纵观诸多书法学习者的学书历程,不可否认,集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构建在临摹与创作之间的一架桥梁,是书法学习者从临摹过渡到创作的主要途径,也是书法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对于传承古代优秀书法作品和充实现代书法学习的意义弥足珍贵。

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集字是一个有效且无法绕开的学书方法,集字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选择所用的文字时,可以领略自己不熟悉的结字方式,开阔眼界。书法集字的意义还在于通过集字方式而形成的经典集字佳作。自古以来,诸多集字书法作品都是书法学习者进行欣赏和学习的重要范本,为书学者的集字创作提供了参照,且对前人精妙书迹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集字既能引导书学者们尊重传统继承传统,亦能启发书学者们去开拓创新。

集字作为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从集字大兴的唐代到看重碑刻集联的清代再到电子软件集字的当代,集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学习中均有着重要意义。

二、书法集字的历史发展

考察中国书法史,“集字”方法在不同书家的学书过程中都有着特殊且重要的地位。那么集字是怎样产生并发展的?在书法史中不同时期关于集字的观念认识有何区别?

(一)集字出现的南朝

书法史中关于集字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朝的《集王千字文》是目前可知的最早书法集字作品。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引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记载:“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1]

史书记载南朝梁武帝萧衍命殷铁石摹拓王羲之不同的字一千个,命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韵之文,后依据周兴嗣之韵文将这些书法集字拼成《千字文》,作为王室子嗣识字和书法学习的教材。这种集字是先有字后依字撰文,虽然避免了无字迹可集的问题,但依字撰文对书者的文化涵养要求极高。此时集字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范本以供王室欣赏临习,主要是集王羲之字迹,一方面是因为王羲之的书风更便于日常书写,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君王的喜好,梁武帝萧衍的个人审美比较侧重于钟繇,而在当时钟繇书迹已经不可得,进而师法书法造诣亦极深的王羲之。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集王千字文》原本已失传,我们可以从存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图1)看其遗韵,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在永欣寺精心临摹八百余本《千字文》用以赠予江南各寺院收藏临习,广为传播王羲之书法,其间或有部分《千字文》散于民间,普通人亦能一睹王羲之书风,这都为后来王羲之书风的大盛奠定了基础。

图1 智永《真草千字文》

(二)集字大兴的唐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社会安定、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文化辉煌、艺术多元化的唐代,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得到了空前发展,各领域出现了诸多饱学之士和不朽佳作。此时期书法领域有大量欣赏追摹王羲之书法的人,促进集字学书大兴,集王字者前仆后继,集字的佳作层出不穷。

多元繁荣的唐代社会对书法极度重视,参与科举者重以书学为长、儒释道三家书迹传译经卷、文人墨客以书艺会友且书画收藏之风盛行。王室贵族对书法的重视对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极度崇拜,不惜重金寻求王羲之真迹,使得大量真迹被朝廷内服收藏,而那些青睐王氏墨迹的普通志士就难以一睹名家真迹,因而促进了唐代以集王字为主的集字作品不断出现,如怀仁《集王圣教序》、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其中对时人及后世影响最大的非《集王圣教序》(图2)莫属,可以称其为唐代集字的巅峰。宋《宣和书谱》云:“昔太宗作《圣教序》,世有二本,其一褚遂良书,一则怀仁书……模仿羲之之书,必自怀仁始。”[2]《集王圣教序》为时人及后人临摹王羲之笔迹提供了新的范本,促进了王羲之书迹的保存与流传。

图2 怀仁 《集王圣教序》

怀仁《集王圣教序》的集字方法是依文集字成篇,难在集字,没有原字的造字、重复字的选择、大小字的缩放、字里行间的连贯呼应皆是集字之难处,但此作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这与怀仁自身深厚的书学造诣及其严谨务实、坚持不懈的态度密不可分。也正是如此,此碑才如此成功。此作不仅在唐代影响很大,直至宋明乃至当代,怀仁《集王圣教序》的地位也是无法动摇的。

(三)集字衰落演变的宋元明

宋代至明末清初时期,文人墨客对唐代单集一家书迹而成的作品青睐热度下降,由“集字”学书逐渐转变成“集古字”“集古”学书,致力于临习名士前人经典碑帖的深厚意韵,集古出新,在学多家之所长后集众法于一身并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

1.集字的演变—集古

宋代刻帖之风兴起,文人墨客可以一睹深藏内府的诸多名家真迹原貌,随着学书者书学阅历的增加,开始致力于临习前人经典碑帖,领悟经典意韵,借古开今,集古出新。

北宋书家米芾可谓是“集古”之大成者,米芾在其《海岳名言》中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3]米芾学书初重临摹学习古代名家书迹,集古众家之长,通过对古人古法的揣摩临习,深入理解古人用笔、结体、布局及气韵等技巧,在集古学古过程中不断思索积累,他集古不泥古,经过长期艰苦的集古积累,终于苦尽甘来,晚期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4]

米芾的成功在于集古出新,这与唐代的集字是不同的,唐代集字注重“集”,是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王羲之书迹集成,整体连贯的气韵欠佳,而米芾集古则是通过精准临摹掌握古迹以助自身书风的形成,临习的同时有着自身情感的表达,富有气韵。

2.集古与复古交织下的元明

元代赵孟頫承接了米芾“集古”学书的方式,重视学习古人法度并融古出新,提出的“复古”思想将书法回归晋唐思想推向整个元朝书坛,力推“二王”,使得“二王”书风几乎笼罩了整个元代,可见当时的书坛复古书风之盛行。赵孟頫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过程中悟出学书既要潜心学习古人之法,又要开拓创新的道理,其在《定武兰亭十三跋》中有言:“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5]在赵孟頫看来,学书要学古又要因时而变,这与米芾的集古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孟頫的书风及复古思想对明代文人书家的影响是深远的,明代前期书法以人数众多的台阁体为代表,书风虽受元代影响推崇赵孟頫书风,扼制宋人取意书风,加之统治者的喜好,此时期书法风气趋于程式化,书风大多平庸无味。以吴门书派为代表的明代中期,摒弃了台阁体书风,提倡书法集古学书,上追唐宋名家笔法神韵。晚明时期的书法注重个性解放,重个人主观情感意识的抒发,已经开始出现“临创结合”的“集古”学书方式,代表书家董其昌、王铎二人同为集古书学之大成者,热衷于临摹学古后进行个性创作,彰显新的时代风气。

自唐代以来至明末清初,在唐代大兴的“集字”学书方法逐渐演变成更为灵活丰富的“集古”学书,书家们集古学古不泥古,在集字集古的基础上求变创新,推动着中国书法的繁荣发展。

(四)集字形式转化的清代

到了清代金石学复兴,有识之士不再单一地追求以“二王”为中心的文人尺牍书法,以取法秦汉、复兴篆隶为标志的书法变革运动逐渐展开。与此同时,文学领域楹联兴盛,集字与楹联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书法“集字楹联”的形式备受文人书家喜欢,此时的碑刻集联盛行之风不亚于唐时期的集王字之风,甚至似有超越之意。

“集字楹联”的出现代表着集字学书形式的转化,丰富了集字的内涵与形式,既有集字形式又有集古诸家,是集字学书与集古学书相融合的产物。清代文人书家钟爱“集联”。存世的集联书法作品较为丰富,从中既能看到传统经典法帖的古意,又能看到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后世学者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五)软件集字的现代

随着书法教育的普及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集字软件开始出现并日益完备,为书学者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集字已经不再受纸质法帖限制,可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书写效果进行有选择地集字,既可集一家书亦可集多家书,极大地扩充了集字选择范围,使得书写者在集字的过程中可方便地查看所集文字的多种书写形态,查看的同时有利于拓展并丰富书写者的文字储备。

除此之外,集字软件集字十分方便快捷,只要输入书写内容,就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章法形式与书体,简单操作后一幅简单的书法作品小样就完成了,如有不满意之处还可多次修改以作参考,极大地方便了书写者的书写创作。

三、结语

集字在书法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书法学习者从临摹到创作的一个有效手段和必经过程。临摹是创作的基础,集字是临摹的生发,不变的生发是创作前的突破,无论是临习集字法帖还是进行集字创作都对书学者的书法学习与创作起着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发扬当前集字优势,在尊古思古的基础上创新,促进当代书法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圣教序千字文学书
《真草千字文》
学书杂述一则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一)
学书感悟
何诗铭?《千字文》等
千字文
从《十六龄女士杨莲之集圣教序诗》看杨莲之诗歌创作
我的学书
我的学书之路
《圣教序》及其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