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煅丝瓜络合重用黄芪、白术治疗肝病顽固性腹水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3-11-24赵小忠
赵小忠
顽固性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常产生的一种并发症[1], 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甚至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2,3]。顽固性腹水病情非常顽固, 目前被世界上认定为最难治疗的病症之一[4]。顽固性腹水通常采用的传统治疗方式是保肝治疗, 即补充白蛋白或血浆, 使用扩容剂、利尿药,放腹水, 纠正电解质紊乱和治疗并发症等。近年来, 随着对肝病患者的深入研究, 有学者将中药联合传统治疗对肝病腹水患者进行治疗[5-7], 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安全性也较高[8]。本次研究重点观察巴豆煅丝瓜络合重用黄芪、白术治疗肝病顽固性腹水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6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42 例肝病顽固性腹水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每组21 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行业标准及参考第7版 《中医内科学》、2017 年出版的《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9]中的相关诊断方法及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主要参考2017 年出版的《AASLD 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10,11];②年龄20~64 岁;③患者与家属都在知情的情况下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原发性心脏病、原发性脑病、原发性肾病等严重的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自免肝)患者;②其他原因如癌性腹水、心源性腹水、肾源性腹水、结核导致腹水的患者;③治疗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而终止治疗的患者;④与纳入标准不符合者或是资料不清晰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肝病腹水治疗, 方案包括保肝, 补充白蛋白或(和)血浆, 扩容剂, 利尿药, 放腹水, 纠正电解质紊乱, 治疗并发症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巴豆煅丝瓜络合重用黄芪、白术治疗。方药组成:老丝瓜络1 条切细,用巴豆7 粒打碎, 同丝瓜络共炒, 待丝瓜络炒成黄色,去巴豆, 留丝瓜络;基础方黄芪130 g、白术60 g、山药12 g、薏苡仁12 g、麻黄10 g、细辛3 g、杏仁12 g、葶苈子12 g、桔梗12 g 等宣肺以开鬼门。肝肾阴亏者加生地12 g、麦冬12 g、枸杞子12 g、白芍15 g;阴虚者用沙参30 g、百合24 g、枇杷叶15 g 等润养开肺,取“提壶揭盖”以通利小便;阴阳俱虚者以阴虚为主时, 可在补阴的方药中稍佐肉桂, 一般3~6 g, 阴中求阳。以煅好丝瓜络60~80 g 加1000 ml 水煎至200 ml, 分早晚温服, 1 剂/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体重、肝脏功能Child-Pugh 分级评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腹水完全消失, 相关的其他症状也消失或是基本消失, 肝脾大小稳定, 肝脏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效:患者腹水症状明显改善, 其他临床主要症状和肝脏功能都得到改善;无效:患者的病情几乎没有改善或者是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中医证候评分内容包括腹胀、嗳气、纳差、乏力、恶心呕吐等,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肝脏功能Child-Pugh 分级标准包括血清胆红素、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延长时间、腹水以及肝性脑病5 个指标, 每项指标评分为1~3 分, 总分为5~15 分, 分数越高, 肝脏储备功能越差,根据分数可分为A 级(5~6 分)、B 级(7~9 分)、C 级(≥10 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的61.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中医证候评分(16.08±3.14)分低于对照组的(21.07±6.0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21 26.23±4.83 16.08±3.14ab对照组 21 25.16±5.12 21.07±6.05a t 0.697 3.355 P 0.490 0.00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体重(52.02±5.96)kg 低于治疗前的(57.21±6.97)kg 及对照组的(55.98±5.34)k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比较( ±s, kg)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比较( ±s, kg)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21 57.21±6.97 52.02±5.96ab 2.593 0.013对照组 21 56.34±6.32 55.98±5.34 0.199 0.843 t 0.424 2.268 P 0.674 0.029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功能Child-Pugh 分级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 分级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 分级评分(5.31±2.83)分低于治疗前的(8.72±3.43) 分及对照组的(7.39±2.9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脏功能Child-Pugh 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功能Child-Pugh 分级评分比较( x-±s, 分)
3 讨论
肝脏出现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约有3/4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会出现腹水[12]。这种情况也表示患者的长期预后比较差, 3 年病死率达50%左右, 而5 年生存率仅为5%。如果不及时进行对因及对症治疗, 腹水会进一步发展为自发性细菌性的腹膜炎或者是肝肾综合征(HRS)等[13-15]。西医西药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对Na+和H2O 的摄入进行相应的控制, 使用利尿剂、腹腔穿刺放液配合静脉输注白蛋白、特利加压素等降低门静脉的压力, 腹水浓缩回输, 经颈静脉肝内门脉支架分流术和肝脏移植以及腹腔静脉分流术处理肝脏腹水所带来的并发症。以上治疗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明显, 然而远期的治疗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同时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患者对于后续昂贵的治疗费用难以承受, 所以肝病顽固性腹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肝病顽固性腹水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6], 其优势在于治疗效果确切、患者出现的副作用更小。中医中药的治疗特点是从整体出发,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优势[17,18], 对证进行组方, 同时利用各种中药材之间的协同作用, 从多个环节多个靶点作用于机体。中西医联合治疗整体的疗效要显著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方式[19]。本研究是将传统西医治疗与中药巴豆煅丝瓜络与黄芪、白术联合应用。从中医角度来讲, 肝硬化出现腹水的症状其实质在于本虚而标实, 气虚且血滞。气是血之帅, 若气虚则血无以帅行, 进而血行则不畅, 导致血滞留于经脉内,气血不行而水湿难化。在临证时患者大多伴有面色发黄、体瘦、语言低微、气息短促、乏力、腹胀下肢肿、脉沉细无力等症状。可见正气亏虚在腹水产生中具有主导地位, 所以补气与利水并用, 使之达到气足血行而水化的效果。黄芪为补气药, 白术为利水药, 二者与巴豆煅丝瓜络合用对于肝病顽固性腹水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的61.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体重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 分级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巴豆煅丝瓜络合重用黄芪、白术治疗为肝病顽固性腹水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效果显著,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尚需进一步大样本深入研究方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