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11-23孔令奇祖丽胡玛尔·吐尼亚孜魏君倜

高校辅导员 2023年5期
关键词:校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孔令奇 祖丽胡玛尔·吐尼亚孜 魏君倜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做好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校史写实地反映了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品格,生动地彰显了高校栉风沐雨、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具体地总结了高校建设发展的方法经验,真切地展示了高校师生校友艰苦奋斗的榜样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校史育人有助于端正和深化高校师生的思想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坚定高校师生的政治立场,是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的历史文化基因来源于对校史的研究凝练,培养具有高校历史文化基因的时代新人,要在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发挥好校史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校史;融入;校史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5-006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项目)“校史育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F20)、2023年度山东大学横向科研项目“以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廉洁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项目编号:SK230110)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安排部署。全国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改进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勠力探索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新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不妨回望一下各自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养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高校,都能够在其历史进程中找寻到初心、经验和解决当下乃至未来问题的灵感。高校通过校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2]积极发挥校史日益凸显的育人功能,将校史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进一步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渠道。

一、校史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3]前人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能够极大地鼓舞后人的斗志,为后人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历史积淀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当下的人們进一步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的源泉。先辈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是今天的继承者们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的良方。中国近现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植根中国大地,围绕国家需求,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各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此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各高校各具风格的校史文化。这些校史文化当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和精神力量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鲜活的教育素材。

(一) 校史写实地反映了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品格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端于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扭转民族颓势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当时建立的高校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希望通过新式教育挽救民族危亡,例如,山东大学作为晚清政府在京外开办的第一所官办大学,在办学伊始就把“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写入了办学章程中。[4]这一时期的大学因其自身知识传播特性而成为当时各类先进科学和各种新思想的渊薮,尤其是当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高校立即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的重要枢纽。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王尽美、蔡和森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就职或就读的高校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摇篮,汇聚了大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青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中国高校的根本任务。一代代的高校毕业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前赴后继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其中的佼佼者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栋梁。上述种种,都在各高校的校史档案中有着写实的记录。总而言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已然是深刻融入我国高校历史基因的政治品格。

(二) 校史生动地体现了高校栉风沐雨、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根据教育部统计,“1949年我国高等学校仅有205所”,[5]“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6]在这些高校中,有的已经历经百年沧桑,有的则还处于成长发展之中,回顾历史沿革,对于各高校而言都可谓是创业维艰、道阻且长,唯筚路蓝缕、开拓创新,方可完成国家教育大计赋予各个高校的时代任务。高校校史无论长短繁简,都会详尽地考察记录该校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重大而又具体的事件,他们或者曾在战火连天中辗转坚持,或者曾在一穷二白时创新奉献,或者在全国高校调整中整合鼎新,或者在国家科技攻关中勇于担当。有太多有关学校发展的历史故事在校园里代代流传,诉说着曾经的人和事,启迪着当下的事和人。保存在高校档案馆、校史馆或博物馆里的丰富图文档案和影像资料将这些事件极其生动地展示出来,只要经过梳理转化,这些故事所反映的独特精神内核就会震撼师生心灵。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全面反映高校办学巨大成就的校史及其载体,能够成为高校“坚守办学宗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新时代大学精神的重要阵地”。[7]

(三) 校史具体地总结了高校建设发展的方法经验

存史的目的之一在于资政。“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8]高校校史是高校发展历程的记录,其中对高校建设发展重大事件的详细记载虽已成往事,但其中蕴含的经验方法却能对当下之事和未来之事的决断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高校发展的实践因其连续性而在因果链条上前后关照,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或许就藏在历史上对类似问题的攻坚克难过程中,对校史中重大问题的具体分析和系统总结给高校的当前奋斗者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历史经验。每所高校的办学特色都是来自历史的积淀,依靠的是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传承创新。校史中有关这些传承创新的实践案例不胜枚举,它们共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际运用。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构成了高校校史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校史为我国高校办学治校在经验上提供了“智慧树”,在方法上提供了“武器库”。

(四) 校史真切地展示了高校师生校友艰苦奋斗的榜样形象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高校校史则是高校一代代师生校友在实践之中写就的。高校一代又一代师生校友中都不乏对党忠诚、胸怀祖国的表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楷模,攻坚克难、投身科学的标杆,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模范。高校任何历史成就的取得都根源于师生校友的实践创造,同时师生校友的形象也在历史成就的取得过程中高大起来,他们的事迹是一种示范引领,他们的精神是一种价值导向,他们创造了校史,校史成就了他们。校友们的艰苦奋斗故事载入校史成为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所谓“前人之事,后人之师”。当在校师生置身于校友们工作、学习、奋斗过的校园场域中重温奋斗故事的时候,他们会在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催化下,不断强化着对高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催促着新一代高校人在新实践中超越老一辈高校人的肩膀,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投身当下伟大事业,在奋斗中把自己载入未来校史的新页上。

二、校史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立场问题两个方面贯穿于高校一切工作的始终。思想政治工作解决高校思想认识问题的方法是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一整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及由它们所指导的彻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解决高校政治立场问题的途径是指明“掌握思想教育,是……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9]要求高校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10]才能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解决好政治立场问题,确保正确的政治道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高校走在正确的办学方向上。校史对于高校来说是一座储量丰富的文化矿藏,其中的育人元素因其写实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真切性特征而成为高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刚好能够为解决高校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问题提供有力支持。校史中蕴含的政治品格、精神动力、方法经验以及榜样的力量等要素不仅深刻地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及由它所指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是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成功实践的历史见证。完全有理由相信,校史育人对于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失为有益而必要的途径。

(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史育人有助于端正和深化师生的思想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11]相应地,自1949年以来,我国各高校的历史都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培养具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史。这一历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成就与工作案例、典型人物及先进事迹、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只要对校史做一些系统的考察,这些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端正和深化思想认识起到感化、激励和熏陶作用。学校将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叙事中对师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智慧的启迪,帮助师生切身体认在其身处的校园场域中,在学校的历史生成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进一步深化师生对前人事业中所包含的科学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品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等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内化。更进一步来说,我国高校因其同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紧密联系,其校史都不可避免地要放置在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因此,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高校历史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体现。换言之,高校历史证实了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社会主义高校建设发展上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校史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以本校实践自证的方式提升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 校史育人提供了进一步坚定高校师生政治立场的特色渠道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的总体性目标,在此基础上,高校积淀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品格。各高校在落实教育目标的普遍性规定时通过个性化创新探索出具体性的特色化实践,形成各具风格的办学模式,这些都在各自的校史中有着写实性的反映和总结性的升华。也是基于教育目标的普遍性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在各高校的特色化实践之上,并为各高校的办学历史提供了原则性和方向性指引,进而保证各高校能够在科学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地汇聚高校内外育人合力,完成办学模式的个性化创新。同样是基于教育目标的普遍性规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经深刻地融入各高校历史基因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高校的办学历史无论抽象为何种精神内核,或者总结出多少方法经验与榜样事迹,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高等教育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考察高校的党建历史便可发现,一方面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制度上保证了校史,另一方面是师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首创精神具体创造了校史。在上述意义上,把校史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深化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优势的理解的促进作用便不言而喻了。至于爱国主义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则体现在高校历史的各个方面上,显然已经随着各个高校建设发展的历史展开成为政治传统和政治自觉了,只需要对高校历史做具体考察就可以举出非常丰富的例证。相对于传统渠道而言,校史育人能够凭借各个高校校史的个性化展开方式和对教育对象历史归属感的强化,成为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政治立场问题这一艰巨任务的特色渠道。

三、培养具有高校历史文化基因的时代新人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2]那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答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3]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我国各高校的肩头,因此,高校就要在回答好什么是时代新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什么是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需求的高度,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谈到培养时代新人的问题。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5]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6]以上论述高度概括了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也给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留有充分的外延空间,高校可以把本校的历史文化基因融入培养对象,即培养具有高校历史文化基因的时代新人。高校历史文化基因与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是内在一致的,后者表征为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总体要求,前者表征为高校贯彻落实总体要求时应当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高校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形式上来源于各个历史时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实践,在本质上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积极遵循。因此,从高校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意义上看,培养具有高校历史文化基因的时代新人,既是高校育人特色的展现,也是特色化完成培养时代新人任务的创新举措。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完成时代新人培养任务的根本保证。培养具有高校历史文化基因的时代新人,就要在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发挥好校史育人作用,就是要把校史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 高校要将校史育人纳入“大思政”育人体系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要求“集合多样主体、整合多种资源、聚合多维场域,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用,把党在高校的全面领导优势特别是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思政建设优势”。[17]校史作为高校独特的育人资源,是高校最直接生动的立体展示。从横向看,校史的任一历史切片都反映着多样主体、多种资源、多维场域的现实存在;从纵向看,校史全面呈现出了高校集合多样主体、整合多种资源、聚合多维场域的时间流。因此,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应在“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中得到发挥,高校要坚持把校史育人摆在立德树人的重要位置。一是要把校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手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校史教育形式,系统设计校史育人方案,着力激发学生对校史的学习兴趣,推动校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推进校史育人。二是要把校史结合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当中,突出校史与同时期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呼应印证,大力弘扬校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三是要把传承创新本校文化作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题中之义,大力传承弘扬校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滋养和熏陶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学生养成本校特色的精神品格,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四是要坚持把校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等日常性、阶段性主题教育,打造校史育人工作载体,持续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青年大学习活动,创设校史育人活动品牌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校史学习教育主题团课、主题班会等,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校史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五是要提升历史使命感,深化对“校史是发展着的历史,今天的我们是学校明天的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全员全方位地集合多样主体、整合多种资源、聚合多维场域,投身到当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事业中去。

(二) 高校要在加强校史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本校历史文化基因的凝练

高校的历史文化基因彰显为学校发展建设的精神源泉,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要义,然而却常常潜藏在高校的文献档案、历史遗存和历史记忆里,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手段使之显现。校史研究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深度的交叉融合,不仅成为高校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凭借对高校历史文化传承脉络的系统展现及对大学精神之内涵外延的系统升华,而成为高校精神家园建设和历史文化基因传承的基础环节。高校要持续提升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深入开展对本校校史的研究阐释和本校历史文化基因的总结凝练。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依托人文社科教学科研单位,围绕校史编修,突出育人导向,注入时代精神,“组织专家学者多角度、深层次研究阐释培育产出一批校史研究成果”。[18]二是要组织设立校史和校史育人研究专项课题,举办校史与校史育人研讨会、座谈会、论坛等,弘扬新时代大学精神和本校文化,加强对办学宗旨、教育理念、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等精神内涵的凝练和归纳。三是要在高校主办的各类报刊上开辟专栏,围绕阐释解读学校历史,系统推出有影响有分量的理论文章或案例分析,深化本校历史文化基因的应用推广,把校史育人融入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工作。此外,尤其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高校要着力梳理凝练并传承弘扬学校的红色基因,注重从学校红色历史中汲取战胜风险挑战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和引导干部师生不断锤炼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干事创业。

(三) 高校要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运用好校史中的思政元素

把校史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高校历史文化基因的时代新人,关键是要把校史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19]“课程思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中,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相互促进。校史育人作用的凸显,无疑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创新打开了新思路。高校要运用好校史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好校史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育人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把校史教育纳入教师政治素养与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中运用校史育人的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增加校史育人课程,同时推动校史有机融入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三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善于结合校史中的史料、故事与案例作为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佐证或主题,还要善于把校史物质载体作为拓展“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阵地。四是要加强校史馆、校友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史育人教学实践场馆和历史文化体验场馆建设,丰富校史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场域,强化校史育人功能。

(四) 高校要在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中创新校史传播手段

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栏、电子屏等平台的建设管理,创新基于移动互联网、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校史学习平台、成果展示平台、文化体验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校史”技术创新,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史宣传模式。再者,高校应当着重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校史育人的重大意义,广泛宣传学校历史文化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积极报道校史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总结推广经验成效,营造校史育人舆论氛围,提高师生对校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激发其归属感和荣誉感。

(五) 高校要在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中突出校史育人功能

以打造体现本校办学历史传统、人才培养特色的校园历史文化景观,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高校要在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宿舍楼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重点突出校史元素,让师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就能接受校史传统的熏陶,引导师生学习校史、认同校史、欣赏校史、践行校史精神。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引导二级学院积极梳理挖掘院史、学科发展史、学术研究史等,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培育具有学院历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将诸多历史文化成果转化为常态化育人资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275.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4]山东大学档案馆.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116.

[5]董鲁,皖龙.扎根中国大地 奋进强国征程——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N].中国教育报,2019-09-2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23-06-19)[2023-07-18].http://www.moe.gov.cn/jyb_ xxgk/s5743/s5744/A03/202306/t20230619_1064976.html.

[7]王晓谦,孔炜义.高校校史档案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档案管理,2022,(01):73-74.

[8]鬼谷子.鬼谷子集校集注[M].许富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170.

[9]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2.

[10]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62.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1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13][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44,71.

[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39-340.

[17]邱勇.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06):10-12.

[18]柳礼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1,(03):52-55.

[1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

(责任编辑:神彦飞)

猜你喜欢

校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