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中引用的婉曲传情

2023-11-23谭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

谭万

摘 要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后半部分引用了六朝的一赋一曲,透过引用得以窥探作者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隐秘情感,有对自己所处社会时代的无限失望,有对旧俗消逝的遗憾,有对自由爱情的艳羡,有对江南的眷恋,文章因此具有了婉曲传情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荷塘月色》  引用  婉出传情

《荷塘月色》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作者在荷塘独处中所获得的片刻的惬意自由与超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历来的解读者都以此句作为文眼,进而深究朱自清“不宁静”的原由。解读者一般都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时代的原因造成的,“不宁静”是作者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时代中的彷徨与苦闷。但是当我们在仔细研读完《荷塘月色》结尾部分的引用之后,就會发现这种解读有失偏颇,因为结尾的引用虽然文字不多,但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上讲,占据了文章一半的分量,写景的身游荷塘与引用的神游千古两大部分,共同构成整篇文章。引用的具体内容关乎采莲的事件,关乎爱情的主题,可见朱自清的引用应该是别有寄托。他精心选择的引文也成为我们重新探寻“不宁静”的缘由的一个全新的切入点,让我们理清他引用的意图,也就知晓了他“不宁静”的深层原因。

一、对社会时代的失望

作者的“不宁静”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困境,这是确定的。当来到通往荷塘的小煤屑路上时,“我”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获得了轻松自由。可见,“另一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对的两个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我”体验到的情感也是相对的,分别是“不宁静”与宁静。作者所处的现实世界既是广阔的社会时代,也是狭小的个人天地,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作者的与“另一个世界”相对的现实世界。作者引用的《采莲赋》所描写的采莲活动发生在一个流水荡漾、歌声缭绕、美酒交错的优美环境中。这里有采莲的人,有观众,是一个热闹欢乐的场景,这里如同人间的彼岸“乐土”,自由自在、欢乐祥和。《采莲赋》中的世界对于作者而言,也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他在其中获得了宁静的心绪。《采莲赋》中描写的景象一般出现在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太平盛世。可见这个世界对应的作者的现实世界应该是时代社会。对照作者生活的时代,连年的战争让社会动荡不宁,白色恐怖的阴霾遮蔽时代的天空。作者感慨的“无福消受”正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现状的无限失望。这是作者内心的一重隐秘情感。

二、对旧俗消逝的遗憾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这个旧俗附带着传统文人视角中的风雅与多情。但旧俗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烟消云散,风流已不复存在。作者的“无福消受”充满了哀怨情绪,这又是对传统社会坍塌,风雅消散的遗憾。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和社会分水岭上的现代文人,面对着新旧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他们的心情其实是复杂的。他们积极呼唤新文化、新文学,呼唤“人的文学”,但自身接受的教育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血肉相连。他们的身上无意间继承了传统文人的文化基因。摇旗呐喊、振臂高呼是他们主导的行为方式,但他们的生活中也有传统文人的幽雅诗意,或者登山临水,或者访古问今。月色下的荷塘有古代朴素淡远的山水田园的影子。山水田园是隐逸之士生存的理想空间,荷塘成了朱自清获得精神自由的“另一个世界”,二者的功用是相通的。不得不说朱自清的身上有着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采莲已成旧俗,风流消散,作为新文人的朱自清自然不能明言。一旦明说便有了堕入陈腐的嫌疑,但对此他难免会生出遗憾之情。这是作者内心的又一重隐秘情感。

三、对自由爱情的艳羡

文章引用的两个文本,都是爱情的主题。诗赋中的少男少女爱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们品尝着爱情的欢愉。而现实中的作者虽然是现代文人,是新文学家。新文学是“人的文学”,追求的是人的自由,爱情是人的自由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但他却与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现代文人的命运一样,在情感世界里依然延续着传统社会的方式,都有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他们在时代中呼唤自由,呼唤爱情,自身的情感世界依旧是封闭的、传统的;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窥见了爱情的欢乐,用文学表达对自由爱情追求,但自身却坚守传统的情感生活方式,这不不说是一代人的尴尬。

写作《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29岁,已经与结发妻子武钟谦结婚11年,育有5个孩子。由于朱自清是家中的长子长孙,11岁时家中便为其订了一门亲事,由于女子亡故亲事作罢。之后因为扬州名医武威三给朱自清父亲治病的机缘,朱家相中了武威三的独生女儿武钟谦。朱自清与武钟谦同庚,在两人14岁时朱家定下了这门亲事,并在朱自清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的这一年为其完婚,将武钟谦娶进了朱家。婚后两人关系融洽,遗憾的是1929年武钟谦由于操劳过度,留下6个孩子,撒手人寰。朱自清的婚姻生活是典型的传统婚姻爱情的模式,虽然两人相亲相爱,但这与现代的爱情是完全不同的。自由爱情的缺失也可能是他“不宁静”的一个原因。引用爱情题材的诗赋,有可能正是朱自清在婉曲地表达对自由爱情的艳羡之情。

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他在《刹那》中说,“要求好好的生,须零碎解决,须随时随地去体会我生‘相当的意义与价值;我们所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他在《荷塘月色》中流露出的对于自由爱情的艳羡,我们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现实婚姻的不满。他所说的“刹那间的人生”,其实质是人瞬间的超脱,进入诗化的状态。这是在审美的层面忘却世俗的身心,从而在忘我状态中获得刹那间的升华。所以,作者对于自由爱情的艳羡,只是“刹那间的人生”。

四、对江南的眷恋

引用的一赋一曲描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江南的事。如果说“无福消受”《采莲赋》中的风流还有侧重于时代变迁的话,《西洲曲》便是直接指向了地理位置——江南。朱自清在文中坦言,“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是他对江南眷恋之情的萌发,也透露出了他内心深处潜藏着的“江南情结”。“江南情结”是中国古代士人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情结,肇始于东晋。南渡的名士深受老庄思想、魏晋玄学的影响,普遍具有旷逸冲淡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在江南山水的清旷灵秀中到了回响,因此他们视江南山水为精神的栖息地。

朱自清生于江苏东海,6岁开始成长于“烟花三月”的扬州,性格温和,身上有着典型的江南才子之气。他的文字优美,以至于郁达夫评价他,“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郁达夫揭示了朱自清散文秀丽之美的一个原因,得益于他在江南山水中的熏染,他对江南山水的喜爱与欣赏。其实,朱自清虽然生于、长于江北,但心灵深处早就像南渡的东晋名士一样,视江南为精神的皈依之地,视江南为精神的故园。当然这也与他南人北居的游子身份相关,也与他深受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荷塘月色》的引用重构了一个典雅优美的诗意空间,拓宽了文章的审美宽度,也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隐秘情感,让文章在传达情感上具有了婉曲含蓄的艺术特征。

[作者通联:重庆铜梁区铜梁中学]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风景写生作品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