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心电门控技术用于3 岁以下儿童心脏CT 检查的可行性

2023-11-23陈,荀冲,郭斌,杨明,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伪影室间隔心电

竺 陈,荀 冲,郭 斌,杨 明,李 姝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08)

心血管造影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金标准。随着CT 技术的发展,心脏CT 检查现已逐渐取代传统心血管造影[1],用于儿童时的辐射剂量备受关注。低剂量扫描技术已应用儿童CT 检查[2-3];低剂量心脏CT 采用心电门控容积靶扫描并进行迭代重建[3],需同时记录患者心电图,以模拟心电门控替代真实心电门控进行成人心脏CT 扫描可获得质量良好的图像[4]。本研究评估模拟心电门控技术用于3 岁以下儿童心脏CT 检查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 年1 月—12 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心脏CT 检查的100 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男44 例、女56 例,年龄2 天~3 岁、中位年龄1 岁6 个月,体质量2.6~12 kg、中位体质量5.4 kg;其中50 例接受真实心电门控扫描(真实心电组)、50 例接受模拟心电门控扫描(模拟心电组)。记录患儿真实心电门控所示心率(直接心电组)或临床记录所示心率(模拟心电组)。检查前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 层螺旋CT 机行心脏扫描。检查前予患儿5%水合氯醛口服或保留灌肠,以充分镇静。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流率0.5 ml/s(患儿年龄≤6 个月或体质量≤5 kg)或1.0 ml/s(患儿年龄>6 个月或体质量>5 kg)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20 mgI/ml)2 ml/kg 体质量。对真实心电组采用前瞻性门控技术,根据心电图信号进行容积扫描,以R 波波峰作为触发点,设定舒张末期为目标延迟时间启动扫描,共采集2 个周期;对心电模拟组采用模拟心电门控技术,以心电图仪在测试模式下以频率150 次/分发出的心电图信号为容积扫描前瞻性触发器,触发点、目标延迟时间及门控采集方法同真实心电组;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处至心脏膈面下2 cm;参数:管电压8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40~120 mA),螺距1.0,层厚5~10 mm,层间距5~10 mm,探测器宽度256×0.625 mm,转速0.27 rot/s,重建层间隔0.625 mm,FOV 10~32 cm。

1.3 图像处理 采集45%时相的原始数据,利用宽容度重建40%和50%时相图像。将所得断层图像传至EBW 工作站,通过自动选择最佳心脏CT 相位,由分别具有15 年及12 年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医师1)及副主任技师(技师1)各1 名采用iDose4 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图像。

1.4 分析图像质量 由分别具有10 年和15 年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各1 名(医师2、3)采用盲法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首先观察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主干、左心房(包括肺静脉)、左心室、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房间隔和室间隔等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并以 3 分法进行评分:1 分,结构显示清晰、分界清楚,达到诊断要求;2分,结构显示欠清、边缘模糊,诊断价值有限;3 分,结构显示不清、边界不清,不能诊断。之后以3 分法行图像光束硬化伪影(排除心电门控电极伪影)评分:3 分,无伪影;2 分,轻度伪影,但可分辨解剖结构;1 分,严重伪影,无法辨别各结构。见图1。采用5 分法对整体图像质量进行评分:5 分,图像质量良好,无伪影,显示解剖结构清晰;4 分,图像质量良好,有轻微运动伪影,解剖结构清晰;3 分,图像质量良好,血管或心脏结构运动伪影延伸距离≤5 mm;2 分,图像质量较差,血管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血管或心脏结构运动伪影延伸距离>5 mm;1 分,图像质量差,结构显示不清,血管或心脏结构运动伪影延伸距离>5 mm。见图2。取医师2、3 评分的均值进行统计分析,以解剖结构显示评分≥2 或整体图像质量评分≥3 为图像符合诊断要求。

图1 不同光束硬化伪影评分心脏CT 图 A.患儿男,6 个月,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图像硬化伪影评分1; B.女性患儿,3 个月,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图像硬化伪影评分2; C.患儿男,6 个月,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图像硬化伪影评分3图2 不同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心脏CT 图 A.男性患儿,3 个月,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整体图像质量评分5; B.女性患儿,4 天,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整体图像质量评分4; C.女性患儿,2 个月,完全型大血管转位、室间隔缺损,图像质量良好,运动伪影延伸距离<5 mm(箭),评分3; D.男性患儿,10 天,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图像质量较差,心腔与周围组织之间界限不清(白箭),运动伪影距离延伸>5 mm(黑箭),评分2; E.女性患儿,1 天,肺动脉闭锁、室间隔完整,整体图像质量评分1

1.5 辐射剂量 记录设备自动生成的患儿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和容积CT 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 CTDIvol),并根据公式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ED=DLP×k,其中k为80 kV 胸部CT 转换系数[5],其对应0~3 个月、3~12个月和1~4 岁患儿的数值分别为0.082 3、0.052 5 和0.034 4 mSv/(mGy·cm)。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分析软件。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分级资料,行Mann-WhitneyU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加权Kappa 检验评估观察者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Kappa<0.40 为一致性差、0.40≤Kappa<0.75 为一致性中等、Kappa≥0.75 为一致性好。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及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接受真实心电门控与模拟心电门控心脏CT 检查患儿一般资料

2.1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 观察者对于图像解剖结构显示评分、光束硬化伪影评分及整体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均好(Kappa=0.78、0.82、0.84,P均<0.05)。2 组图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真实心电组解剖结构显示评分2(2,3),光束硬化伪影评分3(2,3),整体图像质量评分4(3,5);模拟心电组分别为2(2,2)、2(2,3)、4(4,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59、1.424、0.373,P=0.796、0.154、0.709)。见图3、4。

图3 真实心电组患儿,男,3 个月,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心率115 次/分 A、B.心脏CT 图像解剖结构显示评分3,光束硬化伪影评分3,整体图像质量评分4 (白箭示室间隔缺损,黑箭示双侧冠状动脉起源) 图4 模拟心电组患儿,男,5 个月,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修补术后,心率133 次/分 A、B.心脏CT 图像解剖结构显示评分3,光束硬化伪影评分2,整体图像质量评分4 (白箭示室间隔补片,黑箭示左侧冠状动脉主干起源)

2.2 辐射剂量 组间辐射剂量相关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接受真实心电门控与模拟心电门控心脏CT 检查患儿辐射剂量相关参数

3 讨论

心电门控技术以实时心电图波形激发扫描,设置心搏较为缓慢的舒张中晚期为目标延迟时间采集数据,为心脏大血管CT 检查提供了更多可能[6]。儿童心脏疾患以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为主,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少见[7],且心率较快,尤其3 岁以下儿童心率甚至接近200 次/分,给心电门控扫描带来挑战[8]。心脏CT靶扫描采用最小采集窗口扫描,即采集窗口仅覆盖整个RR 间期的一部分, 可通过半周期重建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9]。半周期重建利用180°以上扇形角重构同一相位系列图像,重构相位可在采集窗口内移动,可提高时间分辨率、实现相位搜索[10]。利用半周期重建需进行心脏CT 靶扫描并找到相对“静止”的相位,作为触发器,输入心电波形必不可少;CT 扫描仪可采用心电图中任何具有峰值的波形作为触发信号[11]。本研究采用心电图仪自动产生的模拟心电波,将模拟心电图的心率设置为(接近婴幼儿正常心率的150 次/分,将收缩末期或舒张末期包含在采集时间内[12],故无需获取患儿真实心电图即可完成扫描[13]。

心脏CT 图像伪影主要来自对比剂分布不均产生的光束硬化伪影及运动伪影,严重时影响显示解剖结构[14]。本研究2 组图像结构显示评分、光束硬化伪影及整体图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达到诊断要求;组间辐射剂量相关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检查过程中,真实门控组6 例中途清醒而致检查失败,可能放置心电门控电极片可刺激患儿使之惊醒,而模拟门控组均一次性顺利完成CT 检查,提示模拟门控较真实心电门控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疑诊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等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评估冠状动脉全程患儿,应采用真实心电门控扫描[15]。

综上,模拟心电门控技术可用于3 岁以下儿童心脏CT 检查。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模拟心电图替代真实心电图的心率下限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伪影室间隔心电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1例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核磁共振临床应用中常见伪影分析及应对措施
更正启事
基于MR衰减校正出现的PET/MR常见伪影类型
减少头部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的propller技术应用价值评价
一种无伪影小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