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研究
2023-11-23许荣华江苏省句容市财政局
许荣华 江苏省句容市财政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源自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因为内部管理措施不当而导致。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认识到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加以应对。
一、内控管理在财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一)风险识别和评估
在财务风险防范中,风险识别和评估是内控管理的首要任务。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了解和分析可能对财务安全构成威胁的各类风险。这些风险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如市场波动、竞争压力、法律法规变化、资金流动性等。通过综合评估,单位可以对风险进行分类、排序和优先处理,为后续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提供依据。
(二)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基于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应对不同风险。这些措施应根据风险的性质和程度进行针对性设计,以确保单位的财务安全和稳健运营。例如,在面对市场波动的风险时,可以建立灵活的预算管理和财务规划机制;针对防范内部欺诈,可以实行严格的权限分离和审计制度。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流程,确保其切实落地[1]。
(三)资产保护和防止欺诈
内控管理在财务风险防范中,还起着资产保护和防止欺诈的关键作用。资产是单位经济活动的核心,保护资产免受损失对于单位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内控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资产保护制度,明确资产的管理责任和使用权限,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同时,设立内部审计机制,进行定期审计和检查,有效预防和发现内部欺诈行为,保护单位的财务利益。
(四)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单位经营决策和投资者信心。内控管理在财务风险防范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流程,内控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记录、完整呈报和及时披露。内部审计和财务稽核是有效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信的重要手段,通过独立的审计程序,发现潜在的财务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纠正。
(五)监督和改进
内控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监督和改进。单位应建立定期的内部控制自评和审计体系,通过内外部的监督机制,检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当发现内控缺陷或不足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其与外部环境和内部风险变化相适应。通过持续改进内控管理,单位能够提高财务风险防范的水平,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综上所述,内控管理在财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资产保护和防止欺诈、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监督和改进等。通过全面应用内控管理措施,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应对财务风险,保障单位财务安全稳健发展。
二、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强
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内控意识不够强烈,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要性认知不足。这可能导致内控管理在实际操作中被忽视或不受重视,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的隐患。缺乏内控意识还可能导致员工不遵守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增加潜在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存在问题。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表现为流程不规范、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控制措施不到位等。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有效地识别和防范财务风险,影响财务安全和稳健运营。
(三)风险识别和评估不全面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存在局限性。可能只关注一部分风险,而忽视了其他潜在的财务风险。这样的局限性使得单位对于风险的认知不够全面,导致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可能忽略了某些重要风险,从而使得财务风险防范不够全面有效。
(四)外部环境变化应对不及时
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带来新的财务风险,如果单位的内控管理不能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可能会出现漏洞和薄弱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内部控制措施,以保持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2]。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为了确保财务安全和稳健运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内控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财务风险的挑战。
三、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措施
(一)内控目标的设定与绩效评估
内控目标的设定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关键起点。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明确其财务风险防范的整体目标,包括保障资产安全、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内部欺诈等。这些目标应该与单位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相一致,确保内控目标与单位整体运营目标的衔接性。其次,内控目标应明确地反映在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一系列内部控制政策和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的要求、标准和流程。例如,制定预算控制政策、审批权限制度、资产管理规范等,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在各个方面得到体现和执行。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绩效评估的定期机制,对内控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全面检验。绩效评估应该是系统性的、客观公正的,需要明确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这些指标和标准可以包括财务指标的达成情况、内部控制政策和制度的遵守情况、内部控制操作的有效性等。
在绩效评估中,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搜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内部审计的发现等。同时,要将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内控管理措施。绩效评估的结果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如果发现内控目标未能达成或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行政事业单位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强化内控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评估结果也为单位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优化内控管理策略,确保财务风险防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
在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机制,以确保单位的财务安全和稳健运营。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全面搜集、监测和分析各类可能影响财务安全的风险,如市场波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通过系统性的风险识别,单位能够了解财务风险的全貌,为后续的防范措施提供明确依据。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收集外部经济、政策、市场等信息,以便及早发现新的潜在风险。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风险识别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应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其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评估过程应该包括对风险的概率、后果和传播路径等方面的综合考量,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例如,针对市场风险,可以建立灵活的预算管理和财务规划机制;针对信用风险,可以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协议,并设置信用额度限制。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单位能够在风险的可控范围内保持财务安全。此外,建立预警机制也是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一环。预警机制可以帮助单位及时发现风险的苗头,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防止潜在风险演变成实际损失。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明确的指标和阈值,并设立快速响应机制。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全面了解财务风险,及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单位的财务安全和稳健运营[3]。
(三)控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控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核心环节,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预算管理、资金使用、采购、财务核算、审计等,旨在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进行,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是对财务收支的规划和控制,是财务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预算指标和限额,并进行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预算控制可以有效避免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保障单位财务的稳健运营。
其次,对资金的使用应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单位需要确立资金使用的权限和责任,避免权力滥用和利益冲突。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的审批流程,确保每笔资金的支出都经过必要的审批和合规检查,防止财务风险因管理不善而产生。同时,采购是涉及较大资金流动的环节,需要建立透明、公正的采购程序。单位应严格遵守采购法规和政策,确保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和透明,防止因采购违规而带来的财务风险。此外,财务核算是财务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准确、完整的财务核算制度。财务核算需要确保账务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及时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状况。定期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独立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审计部门应对各项财务活动和内部控制措施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审计结果对于单位领导层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帮助单位优化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信息与沟通的流程与机制
在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高效的信息与沟通流程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至关重要。为了确保财务风险的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以保障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及时反馈。比如建立健全的信息采集和传递流程,确保各类财务信息能够准确、全面地传达给决策者和相关部门。信息的来源可以包括财务系统、报表、内部审计等,采集渠道要涵盖各级部门和各个岗位,以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和数据核查流程来实现。内部控制可以确保数据的录入和处理过程符合规定和标准,数据核查流程可以对关键数据进行核实和验证,防止错误信息对决策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内部沟通应该是及时、有效的,确保关键信息能够在组织内部快速传递,帮助各个部门及时了解和应对财务风险。内部沟通还可以促进团队协作,形成共同防范财务风险的合力。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注重对内控政策和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员的内控意识和质量。通过定期举办培训会议和内控知识普及,加强员工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员工参与内控的积极性。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反馈机制,鼓励员工及时报告潜在风险和问题,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对信息反馈的质量进行评估,及时纠正不足,优化信息与沟通的流程与机制。
(五)监督与改进机制的建立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监督与改进机制,以确保内控管理体系的持续健康运转,有效预防和化解财务风险。
1.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对内部控制进行独立、客观的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直接向单位领导层汇报,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定期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和评估
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计和评估。审计内容包括财务活动、预算执行、采购过程、资金使用等方面,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审计结果应向相关负责人和领导层反馈,确保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4]。
3.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改进建议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优化内控管理措施,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要及时跟进改进建议的实施情况。
4.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
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员工的内控培训和意识提升。通过组织内控培训会议、举办内控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员工意识。了解内控政策和制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内控工作,共同防范财务风险。
5.内控政策和制度的宣传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控政策和制度的宣传。通过内部通告、公告栏、员工手册等方式,向全体员工传达内控政策和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定期组织内部控制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享成功案例,推动内控管理的持续改进。
结语
在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本文的探讨,深入了解了内控管理在财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和意义。内控管理在风险识别和评估、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资产保护和防止欺诈、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监督和改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总的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在财务风险防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全面了解财务风险,有效制定防范措施,确保财务安全和稳健运营。持续改进和加强内控管理,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增强内控意识,加强内部协作,共同致力于财务风险的防范,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运作更加安全、稳健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