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面临的风险与防范对策
2023-11-23吴玉妹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周汝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吴玉妹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周汝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引言
信息化的出现让许多行业与事务所改变了发展目标和管理方式,让组织架构、战略目标、管理方式等多个业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审计方式也从传统的审计模式转换成信息化模式等突破性进展,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为审计工作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比如数据库的建立、数据的存储、数据的处理方式和效率,给审计方式方法带来了极大的突破,但仍存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本、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审计系统开发和建设困难重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方式对传统审计的影响
(一)事后审计转变为持续审计
在过去的审计程序中,一般从中期审计或年终审计开始介入,属于事后审计的模式,滞后的审计报告难以对正在发生的经营活动做出真实性与合规性的评价,无法及时地纠正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管理中产生的问题。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借助开发的审计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将存在疑问的地方与现场的审计人员进行比对分析,实时地交流和传递信息,以便判断风险的高低和可能性,持续不断地进行评价和论证,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不断进行监督和判断,有效地解决了经营活动中问题与审计结果之间的时间差异。
(二)抽样审计转变为全量审计
抽样审计是传统审计方法必须运用的工具之一,根据风险级别、业务频次、期间时长去考虑样本的选取方法和个数,由于抽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结果还是存在局限性,隐藏了大量和具体的业务活动,尤其是特别大量和频次较高的业务,审计人员有时无法分配足够的时间去做抽样检查,更谈不上发现重大的舞弊行为,因而存在一定的风险。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数据体量变大,类别增多,同时处理速度更快、真实性高、价值密度低。相较于传统模式,信息化技术对于处理数据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自然会显得传统审计方式更加费时费力。信息化技术如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审计人员的抽样方法提供了改变的可能性,由抽样审计变为全量审计的模式,不仅能对被审计单位所有的电子数据进行审查,还可以收集到同行业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数据的核查,获取更多对于审计结果有利的信息,让审计速度变得更快,审计的范围变得更广,计算的精确度更高,降低抽样带来的风险。
(三)审计重心转向对控制数据的检查
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下,审计模式由原本的方式过渡到现在的数字化、高效率审计模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审计的方式就不能保留其原有价值,也就无法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审计人员的工作重心由基础的审计工作转变为数据的深度分析、价值判断和选择数据处理工作。原先的现场翻阅、函证、问询、盘点等为主的审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将现场作业的时间减少,远程数据分析的时间增加,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数据的采集、筛选和分析上。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拓展信息化处理的手段和数据范围,在海量数据中进行挖掘,根据审计的重点筛选出关键数据进行测试,用结构性与非机构性数据进行验证,由过去的收集因果关系的审计证据转为利用相互关系的方法收集审计证据。信息化的手段为审计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容量和多维度的信息范围,使得信息由因果逻辑关系变得更倾向于相关性,大数据和云计算正是运用了这种方式才使得数据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记录和分析,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以节省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实施信息化审计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本
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会影响着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理论上来说,信息化的建设会对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产生积极正向的作用,尤其是面对高风险的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该数据风险,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去降低该风险,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化的应用导致事务所承接审计业务的成本提升,那么审计费用自然也会提升,在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果想承接更多审计业务,可能会面临牺牲审计人员质量、压低价格的情况,那么审计工作的质量反而不如之前,其原因是审计人员需要使用更加复杂操作的信息软件,缺乏信息化审计方面的经验。目前来看,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都配备了办公软件、审计作业软件和员工绩效考核系统等软件,还有极少部分没有覆盖全,尤其是中小型事务所,可见信息化系统的配置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还是一笔较大的成本,尚不能实现百分之百的配置,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覆盖中小型事务所。
(二)信息化审计系统开发和建设困难重重
事务所获取信息化审计软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自行开发,量身定制,第二种是使用市面上现有的软件。两种方式都存在弊端和困难。对于前者,事务所缺乏与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相关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中小型的事务所,本身审计工作人员的数量已成问题,更不用说开发系统的人才。其次是经费问题,审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高成本的业务,因为不仅要单独建设审计系统,还需要与其他系统相协同配合,否则会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而且中小型事务所的管理层对于信息化应用开发不是很重视。对于后者,购买市面上成熟的软件系统,主要是通用性质的,作业系统界面较为单一,以年报为作业框架,对不同客户起不到改变框架、专项业务咨询、专项审计等需求的满足,自然在业务承接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适配新客户的需求。再者这类软件多为单机版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事务所内部的管理要求、移动办公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所以贸然使用市面上现有的应用系统是难以兼容和匹配现有要求的。
(三)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传统的审计方法已被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当新的信息化审计环境出现时,审计人员所面对的不再是原来的审计范围了,而是要懂得被审计单位各个系统业务模块之间的紧密集成、复杂的逻辑关系,审计人员必须深入学习审计系统的基本理念,了解其主要功能,互相交流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缩短现场审计时间,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理清各模块之间的信息流走向,才能有效在各数据模块之间开展深度审计,否则会出现获取不到数据,打不开,看不懂,不会审计的情况。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审计人员尚不能掌握信息化系统的整体应用情况,对新系统和新方法的应用能力较差,技能只停留在表面阶段,遇到复杂的系统问题则是无从下手,无从查起。年轻的审计人员学习能力强,经过系统的培训,但对于审计的实操经验不够。审计人员需要在不断的培训和实战中锻炼出信息化下新的审计能力,不仅仅依靠原来的经验和技术,还要向其他的专业和业务进行学习,在利用好审计工具的前提下做好职业判断,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四)不注重合理运用审计结果
审计的目的之一是在于被审计单位利用审计的结果进行工作中的整改,查找生产经营中的漏洞,所以在出具审计结果之前被审计单位会邀请事务所运用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去查找问题所在,但如果被审计单位出现重审计、轻整改的局面,会使得事务所审计人员的处境较为尴尬,不能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后期执行和纠正的关键,那么很容易受到忽视,审计的过程也只是流于形式,也会使得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认为目前做的工作也只是毫无意义的“找茬”行为,不会受到认可。而被审计的部门或者人员更加会出现不配合以及抵制的情绪,对审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性存疑,无法很好地配合工作,加大了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难度。无论审计的形式变成什么样,最终都是要保持审计原有的精华,加入信息化审计工具后开展审计工作,如果审计人员本身不具备原有的职业判断和经验,那么再好的审计工具也只能是花架子,审计人员不应满足于简单的数据收集,注重“数据论”,一切以数据反映出的现象和问题为准,不对表象进行深度思考,加深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误会。
三、信息化审计方式的解决措施
(一)对审计业务开展降本增效措施
按照现实情况,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的确在某方面增加了事务所的开发成本、应用成本、维护成本,但同时也帮助审计人员实现远程办公,减少了现场审计的时间和方式,尤其是对于偏远路程但重要性程度较低的业务。信息化的软件可以为审计人员开展业务时降低重复性的工作,让审计人员更加专注于附加价值较高的业务活动,比如评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评估和预测分析等,加之之前传统审计业务中积攒的经验,利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未来经营的可持续性做出预测,分析其优势和困境。另外,以往舞弊是难以摸索和排查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构建相应的模型,本身可以防范舞弊的产生,优化舞弊风险评估过程。信息化的审计模式下审计重点也会发生改变,事务所可以复盘之前的审计方式和审计重点,哪些地方可以减少和减低精力的投入,哪些地方需要加大力度投入,梳理出降本增效的清单,会计师事务所在推进信息化方面要循序渐进,向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人员培训资源等方面有序地推进,开发适配审计项目业务处理的软件,提升业务系统作用。
(二)建立数据结构规范适配度高的审计信息平台
首先,建议有能力、有成本预算的、上级较为重视的会计师事务所委托专业的机构开发与自身业务情况相符、与各部门数据结构一致的信息化软件,规划整个事务所的数据结构,建立数据标准,实现平台上统一编码、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同步共享的服务,有助于审计人员按照系统中关系树组织状态去操作流程,多人同时在一个页面中创建和协同工作,也有助于规范和整合各部门之间的流程,便于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并且有利于规划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对于尚未有能力自行开发的事务所,建议政府或相关机构能够推动整合行业内现有的审计平台和审计资源,协调和统一事务所从业相关的数据资源,这样对那种没有能力开发平台的中小事务所起到促进作用,让整个行业互相学习,达到平均水平,并且促进各项信息化技术发展,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事务所中应用不断创新,引领其向智能化和标准化发展,这种构建统一共享的审计业务系统可以让中小型事务所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行业诚信度,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更大限度地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学本身是一项难度和综合系数较高的工作,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其容纳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增加了数据采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功能,实现了可视化、智能化,也逐渐变得复杂化,所以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要比其他的岗位和职能要高。过去的审计等同于查账,现在的审计的主要方式是数据分析,审查的会计分录,最原始的基础数据,运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可以实现底层数据共享,任何对数据库的修改和变动都可以做到追溯和追踪,防止造价和篡改,减少舞弊的风险,解决了审计人员难以对审计证据真伪性的判定,提高了审查效率且降低了成本。审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对账、核算以及数据存储的检索工作,而是转移到审计数据上去,以数据的质量和规范程度为核心及前提,标准化审计数据,推动审计数据治理和规范化应用,最终形成审计数据库。另外,也可以在系统中建立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化的审计手段,利用绩效考核去评估信息化审计平台的建设和运用,鼓励从事审计的人员转型。同时,事务所多组织一些研讨班、专题班等方式,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培训,大力地拓展审计团队的培养方式,注重其思维方式、技术和方法应用,这样才能为事务所提供高素质的团队。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财务岗位职责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审计也需要随之发生质的变化,审计人员树立安全防范措施意识,规范化信息组织结构。
(四)赋予审计工作价值认可
首先,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打破“重审计,轻整改”的局面,引导被审计单位合理地利用好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正视工作中的问题,并积极地予以整改,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改善过去的形式主义,让审计工作真正落实到工作开展中去,比如将审计整改流程嵌入到办公平台端口,以此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执行力。被审计单位可以借助绩效或者后评价的手段对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再次审查,形成问题库或者风险库,方便人员快速检索和匹配是否重新出现类似风险,落实责任到人。审计人员也应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虽然有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但新技术的出现并不能代替审计人员原有的职业判断和职业操守,不过度地依赖表象数据,而是要透过数据信息看到本质,切忌让被审计单位产生“数据”制造的想法。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需要整改的问题,抓住核心关键点,而不是利用通用的手法和工具一概而论,让被审计人员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解释专业名词以及其他术语上,改善在被审计单位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后期也会积极地予以配合,接受审计的持续监督,缓解过去的抵触情绪,真正地达到审计的目的。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事情,更是需要各部门的配合,筑牢前端防线,合力监督、共同组织风险防范网。
结语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审计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绝佳机会。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抓住机遇,由上至下提高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主动地进行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通过加强对审计的持续管理,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先进的审计预警、审计分析、审计整改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