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23-11-23张文娟滨州学院

财会学习 2023年31期
关键词:结余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张文娟 滨州学院

引言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国各地高校均提高了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了更多的资金资源用于科研项目中。在这种背景下,科研经费的来源途径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为进一步增加科研项目的数量,许多高校采取各种方式扩大科研经费的规模,在无形中加大了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导致经费的使用效率较低,出现了大量浪费的情况。对此,高校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对科研经费展开动态化管理,从根本上杜绝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为高校的长效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在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支持下,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增强各项资金明细收入的精准性,实现对资金支出的有效管控,避免出现支出杂乱的情况,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二)强化高校市场竞争力

高校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升级,主要目的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在创新工作模式的过程中,有效弥补传统工作机制的欠缺和不足,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机制的可行性,为科研经费的高水平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科研项目的有序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高校市场竞争力的显著升高。

(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的支出模式都是专款专用、统一划拨,这种横向管理模式过于粗放,未能将横向经费单独划拨,增加了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概率,但通过对财务管理的优化和创新,对科研经费实施精细化管理,采取竖向+横向的支出模式,对经费的使用对象进行具体区分,不仅能够增强经费管理的实效性,还能够约束科研人员的行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推进,我国对高校科研项目的财政投入,逐年呈递增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对传统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强化管理效益,但从目前部分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 号)明确要求,在编制科研经费的预算方案时,要简化预算科目,合并三大类预算科目,即设备费、业务费以及劳务费,确保预算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高校的科研人员为方便项目的申报,提升命中率,在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的过程中,未能遵循精简科目的编制原则,仍在沿用传统的编制方法,导致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流于形式,缺少实用价值,不具备可行性,即便项目申报成功后,在执行预算方案时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并且,高校的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隶属于两个独立的部门,二者的业务范畴虽然有交叉,但因专业性不同,在审核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关注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预算审核表面化,各部门未能站在全局综合的角度审核预算,造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不合理。

(二)结余经费管理水平低

结余经费的管理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结余经费的过程中,要以原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综合设计结余资金的使用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未能正确认识到科学管理结余资金的重要性,所制定结余经费管理办法脱离实际,难以实现对结余资金的高效管理,结题不结账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之间存在信息闭塞的情况,即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结题时间掌握不及时,无法快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结余资金,导致科研项目资金沉淀,使用效益明显下降。

(三)缺少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是指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实施效益评价,在业财融合背景下,高校的绩效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并且部分高校未能建立技术与财务相联系的融合性绩效评价指标,使得评价指标模糊,评价效果不佳,难以发挥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质量的促进作用。另外,高校未能对绩效评价实施精细化分配,缺少差异化评价机制,对科研经费的高水平管理造成了不良影响[1]。

(四)固定资产清查难度大

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需要严格按照制度中的相关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但在实际核算清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计提折旧,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涉及大量复杂且烦琐的内容,庞大的数目,以及散乱的分布形式,加大了固定资产清查难度,并且许多利用科研经费采买的仪器设备,直接负责人为科研人员,各个学院以及行政部门均有大量的固定资产,由此可知,在清查高校科研所用的固定资产面临的阻碍和挑战较多。

(五)科研支出与成本未准确计量

新会计准则增设了科研事业支出科目,通过对该会计科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知,其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包括高校所有科研项目的全部直接支出,这就要求高校根据新会计制度,列出科研项目支出明细,但在核算科研经费的成本以及支出时,存在计量不准确的情况。

在核算科研项目的支出时,需要对支出科目进行细化,如非财政补助支出或其他资金支出等,但财务部门在计量支出的过程中,未能按照所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计量,导致计量结果缺乏准确性。在核算科研项目的成本时,需要科学提取项目的间接费,根据所提取的数额,将间接费用贷记为事业基金,而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管理费用,要借记为科研项目支出。科研活动的间接费用与项目管理费是混合成本属于间接支出,但许多高校对间接支出的核算方式未作出明确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仍将科研经费的间接支出,划分到教育成本的核算中,这不仅无法体现出科研成本的真实情况,还会导致教育成本的虚增,阻碍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科学制定预算方案

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要采取精细化的编制模式,即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在积极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到编制中,为保障预算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在实际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搭建沟通渠道。为方便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展开交流,高校应利用信息化技术等,建设信息共享系统,用于双方的交流以及信息传递,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确保财务人员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科研项目的性质以及特征等,在此基础上,预估科研成本,为预算方案编制提供科学的指导,进而提高预算方案的实用价值。在科研部门执行预算方案的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对科研经费的流动情况展开动态化追踪。并且科研部门还要定期向财务部门反馈科研经费的真实去向,为财务部门更好地管理经费创造有利条件[2]。

第二,设置负面清单。为防止在预算编制中发生腐败等不良现象,要建立负面清单,在清单中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违法乱纪,将相关行为详细列示,以警示科研人员约束个人的行为,坚决不触碰“红线”。

(二)加强结余经费管理

高校在开展结余经费管理工作时,要联系现实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确保结余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避免出现资金沉淀的情况。在管理结余资金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科研项目在结题后,要及时开展项目决算与验收工作,准确计算出科研活动的结余资金后,明确最终的结题时间,并告知财务部门具体的结题时间。

其二,对结余经费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后,高校要站在统筹兼顾的角度,将结余资金科学安排到科研项目的直接支出中,在安排结余资金的过程中,要以原科研项目团队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若原项目团队主动申请使用结余资金,应在该项目结题后,将结余资金优先留在原科研团队,并给予其三到五年的使用权限,为后续科研项目的高效实施提供助力。若原科研项目团队在规定期限内仍未使用完结余资金,高校需将剩余资金收回,为新科研项目的培育夯实基础。

(三)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在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机制时,要将技术指标与财务指标有机结合,其中技术评价指标指的是论文质量、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创新性等。财务指标指的是预算方案的落实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等。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普遍具有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因此高校要从传统单一、片面的绩效评价模式中脱离出来,通过对技术指标和财务指标的综合性评价,为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在评价财务指标时,若发现科研部门未能按照预算方案中的内容使用经费,要调查原因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增强预算方案的权威性,杜绝贪污腐败现象。此外,还要科学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获取到与经费投入、预算执行有关的数据信息后,财务人员应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数据,用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的改良和完善。

(四)重视固定资产管理

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要依托于固定资产的性质进行计提折旧,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对于利用项目经费所采购的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要将其借记到科研事业支出科目中,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累计折旧。为实现对科研所用固定资产的有效管控,高校应合理设置各个科研项目的明细,以此为基础进行计提折旧,促进科研所用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五)强化成本与支出管理

在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中,要设置明细科目,做好成本归集。高校在设置科目的过程中,要按照科研项目经费的性质,设置相应的科目,如财政补助收入、本期收入费用结转等,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要按科目分别核算,确保最终核算出的数据具有参考价值。在核算科研经费的间接支出时,如水电费、项目管理费等,也要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对间接支出的具体用途进行细化,再实施分摊核算,确保科研成本与教育成本的核算体系相分离,核算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科研项目成本。

四、其他创新策略

(一)明确会计核算科目

在设置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科目时,可结合以下内容:

①科研收入核算属于技术类科目,将其设定为一级科目即“科研事业收入”并在一级科目的基础上,设置二级收入科目,如财政部门科研费用收入、非财政部门科研费用收入以及科研机构拨入经费等。

②根据科研活动的性质设置三级会计核算科目,如自然科学类以及人文社科类会计核算科目等。

③根据科研资金的来源途径,划分会计核算科目,如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性投入等。

经实践证明,科学设置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科目,再进行分科核算,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核算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二)加大经费审计力度

高校财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结题时间的关注,并了解项目的实施程序,在项目结题期间,财务人员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通过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审核经费的去向以及支出情况。财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要与科研部门展开良好的合作,及时将结账账户注销。另一方面,要严格审查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一旦发现有擅自挪用等问题,要立即成立调查组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并加大对此类现象的处罚力度。当科研项目结题后,高校应成立一支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强的工作组,配合财务部门开展工作,防止资产流失。

(三)精准核算劳务报酬

我国为强化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全面推行了新会计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和有效应用,既能够细化经费的使用流程,还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实现对科研资金的综合利用。因此在管理科研经费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健全劳务报酬机制以及劳务付出补偿机制,通过合理优厚的劳务报酬,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相关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项目。在完善劳务报酬机制时,可适当提升间接费用在科研项目总绩效支出中的比例,确保科研人员付出相应的劳动后就能够获得补偿和良好的待遇[3]。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发展,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因此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财务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减少人工作业量的同时,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节约科研经费的管理成本。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是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质量,因此在新时期,高校要利用先进的工作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升级,通过良好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对科研经费的全方位管理、动态化监控。

猜你喜欢

结余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医保基金结余和亏空并存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政府储备结余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
降低医保基金结余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