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优化
2023-11-23张炜
张炜
(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四史”教育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关注内容。“四史”教育既包括党史和新中国史,还包括的我国的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其知识普及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深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也为高校思政建设注入了活力,推动高校办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因此,如何贯彻落实“四史”教育的发展部署,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积极传播先进的思想政治理念,优化思政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
1.1 高校坚持党中央集体领导的必然要求
“四史”学习教育理念是相关领导人在2020 年的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全体党员应当重视党的先进理论,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高举先进的思想旗帜,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而在2021 年初,党中央进一步对“四史”学习教育作出指示,决定在全体党员内部开展党史教育,让每一位党员都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牢记使命。这是党中央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角度上,从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出发,要求全体党员都必须落实好“四史”学习教育工作。而高校作为宣传党的政治理念的主要阵地之一,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传承优秀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重要责任,必须遵循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严格要求高校自身的政治建设,将“四史”教育落实到高校各项教学工作之中,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高度[1]。
1.2 高校宣传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社会上泛起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有人在网络上攻击历史英雄,否定历史革命事件,吹嘘反面人物,误导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尤其是互联网中存在许多不法分子,不断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了网民的信仰认知,逐渐摧毁网民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威胁社会安全。在此不良风气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信仰极易被误导,进而出现思想混乱、价值取向错误等现象,既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会削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阻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而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有利于改善思政教育的教学现状,帮助学生抵制消极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理性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中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筑牢思想防线,避免被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威胁个人、学校、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在各项教学工作中普及“四史”教育,有利于推进“四史”知识的大众化进程,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巩固社会的意识形态[2]。
1.3 高校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必然趋势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宣传“四史”教育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也将开展“四史”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高校在推进思政课程体系创新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落实好党中央的课程教学改革指导,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增设有关“四史”教育等思政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及所有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不断创新课程教学。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共工作不仅仅是向各大师生普及党史、国史等历史知识,强化师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还在于向师生宣传关键历史人物,引导师生铭记历史事件,感悟真正的历史精神,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变化,在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熟知历史、铭记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历史思维,让高校的思政课程更具现实意义。此外,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变化,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内容也在随之改变,“而对于四史”教育的引入,一方面能够丰富高校的思政教学资源,调动高校内部的思政教学活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优化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增强思政课程的科学性,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此外,“四史”知识丰富,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故事,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程的趣味性,让高校的思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进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将学史育人落实到具体实践之中[3]。
1.4 高校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必然需求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建立在具备系统性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受到历史思维、历史规律等共同作用下推动形成的。但从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现状可知,大学生会受到国内外各种政治经济等现实因素的干扰,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国际因素上看,国际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盛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从国内因素上看,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在选考专业课程上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忽视了历史专业存在的意义,历史专业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冷门专业,严重危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虽然高校一直在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历史知识的教学内容过于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全面学习历史知识,影响唯物史观、辩证史观等各种史观的形成。不难看出,高校在“四史”教育的教学工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高校必须重视“四史”教育的发展,统筹规划,建立科学完善的“四史”教育体系,优化大学生的史观培养效果,引导学生重视“四史”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看待历史,学习历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4]。
2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优化
2.1 重视顶层设计,推进“四史”教育的完整性教学
“四史”教育的完整性意味着“四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即实现四个模块之间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效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四史”教育体系。高校应当重视“四史”教育的整体性,优化“四史”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引导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其中,大历史观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在更加全面的历史学习中客观理性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不断开阔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在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学习下正确认识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有利于避免碎片化学习导致学生对待历史存在片面误解,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因此,为了推进“四史”教育的系统性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大历史观,高校应当思政教育中做好各个环节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方面,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向学生普及历史发展知识,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明确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避免学生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支流混为一谈,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发展主流趋势的过程中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意识到共产主义在历史发展主流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对比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将我国的发展历史与世界的发展历史进行对比,鼓励学生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鼓励学生将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他国的发展道路进行对比。注重对比各自的发展成效,进而深化学生内部的信仰自信,引导学生坚定地相信国家的选择。无论是引导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主流,抑或是引导学生坚定信仰,都是为了对整个历史层面的学习有一个大体的认知方向,并在此认知方向上不断深入探究,推进“四史”学习,完善“四史”学习,确保“四史”学习的整体性[5]。
2.2 科学制定教育目标,重视“四史”教育的层次性
高校应当意识到,“四史”教育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其内涵的逻辑联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合理的历史认知观念,学会剖析历史发展事件,在复杂的历史现象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而强化自身的历史思维,应善于运用历史观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项困难。高校必须意识到“四史”教育中递进关系,科学制定“四史”教育以及思政课的教育目标,确保教育目标也存在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首先,高校应当结合历史知识的教学发展现状,将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虽然大学生在经历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历史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实际上掌握的历史知识较少,其知识内涵相对浅显,不足以支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了解。因此,高校的“四史”教育必须是建立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历史,深化学生的历史认知,进而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将历史发展规律与现实生活发展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的“四史”教育应当围绕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而开展,既要向学生传授唯物史观的运用方法,强调结合现实情境进行分析,又要引导学生史论结合,为自己的论证提供有效的历史支撑,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最后,高校应当将内化学生的历史精神,引导学生明白历史教育的现实价值,牢记历史规律,秉持追求进步的历史精神,并将精神信仰外化于行。
2.3 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学科发展中的协同性
实际上,不仅仅是只有历史专业的学科才会具备相应的历史知识,每一个专业学科都会涉及一定的历史教育资源,高校应当从“四史”教育视角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类专业课程之间的历史联系,推动“四史”教育在各个课程之间的协同发展,在全校内开展“四史”教育工作。①高校应当深入挖掘各类专业学科中的史学内涵,将其史学价值与“四史”教育的课程设计相联系,结合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开设与之适应的“四史”教育课程,重分布调动每一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丰富“四史”课程的种类和数量。②高校应当明确各个专业的所承担的“四史”教育责任,为每一个专业课程制定具体的“四史”教育任务,既要避免课程冗余,导致教育资源有所浪费,又要加强各专业教学之间的“四史”联系,实现“四史”教育环节中的优势互补。③高校应当建立有效的“四史”教育机制,将每一个专业的“四史”教育工作纳入教育机制之中,密切关注各类专业课程的“四史”教育进度,加快各专业课程之间史学资源的流动速率,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各项“四史”教育工作的协同进行和有序发展。只有不断加强思政课内部“四史”教育系统性,并注重各类课程之间的教育运转,让各项史学资源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四史”教育的全面覆盖,切实提升教育质量。
2.4 创新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四史”教育实践
“四史”教育是培养新青年、培养中国新生力量的重要举措,必须将“四史”教育落于实践,才能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出无穷的力量。高校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指向性,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改善“四史”教育效果。首先,高校需要正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类问题,正面回应学生的各种历史疑惑,而不是在面对负面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时选择回避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需要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各类历史事件,从相关历史问题中反思总结,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发展动力。其次,高校应当坚决引导学生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英雄无用论等不良思潮,帮助学生认清其中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虚无主义度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危害,鼓励学生用行动抵御不良思潮。最后,高校应当将“四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跟随党和国家的发展脚步,坚定政治信仰,在学习“四史”教育中的先进文化后主动传播先进思想,传播先进的政治理念,带动群众了解“四史”,学习“四史”,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
3 结语
总而言之,“四史”教育对推动高校的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认识到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从优化教育理念、课程规划、教育体系等方面不断推动“四史”教育深入发展,重视“四史”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历史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鼓舞学生勇于投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