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叙事理论,助力小说阅读

2023-11-22王琨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叙述者小说

王琨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所选用的文本大多是小说。从考查情况来看,提升了对小说阅读的考查难度,开始涉及对叙事学理论的考查。因此,学习一些小说叙事理论,可以助力我们更好地学习阅读小说,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提高解读小说的能力。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个较为常见的叙事学理论元素,并结合近几年高考或模考的小说阅读思考如何运用叙事理论理解文本和回答题目。

一、叙述者

小说是虚构性文体,这决定了小说的作者与叙述者是不同的概念。作者是写作小说的人,是故事的创作者;叙述者是讲述故事的人,也是由作者为了一定的艺术效果而虚构和创作出来的。所以,小说中的“我”是叙述者而非作者。

叙述者可以分为可靠的叙述者和不可靠的叙述者。所谓可靠的叙述者,是指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或做出行动时,与作者的思想规范基本一致。而读者也更容易从这个可靠的叙述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看待事物,接受由他/她傳递出的思想规范,进而产生思想共鸣,了解小说主题。

2022年全国甲卷小说阅读《支队政委》(节选)中,“我”从梦中被政委老胡叫醒,背着他到竹林边上。政委为了能够治好腿伤,不给部队添麻烦,软硬兼施地下命令让“我”挤出“又红又肿”的伤口里面的脓血。“我”被政委说服,亲手挤出脓血,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他猛地抖了一下”“他又是一阵猛抖”“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我”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也是一个忠实可靠的叙述者,从一连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我们真切地感受了政委忍受着多么巨大的痛苦,他的革命意志又是多么坚强不屈,从而体悟革命者用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不可想象的艰难的小说主题。我们由此也可以判断第7题的B选项“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是正确的。

而不可靠的叙述者,是指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或做出行动时,与作者的思想规范不一致。2016年全国Ⅲ卷的小说《玻璃》中的“我”就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小说中,“我”和王有福约定见面,把帮他儿子王得贵捎的钱交给他,却在巧合之下发现王有福为了来拿钱,不小心撞碎了酒店新装的玻璃并受伤,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可见,“我”把王有福撞玻璃受伤看成了一次帮朋友发财的机会,说明“我”已经深谙法治社会的“套路”,习惯了甚至认同了各种借机“敲诈”的社会现象。而对比之下,老实本分的王有福并不接受“我”的建议,反而拿钱出来让“我”帮忙赔偿酒店。这当然有王有福胆小怕事,谨慎多疑的性格因素,但更说明他有着善良厚道,愿意担责,不愿意为难别人,不愿意借机发财的美好品质。“我”这个叙述者和作者的思想规范、价值观念不一致,读者也不赞同他的立场,因此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小说的第6题问:“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知,首先“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讲述了故事的经过,因旁观者的身份使故事更真实可信;其次,正是因为“我”的“聪明”的主意,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最后,“我”的狡诈和贪婪衬托了主人公王有福的朴实厚道,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二、叙事视角

我们阅读小说时,首先要明确是谁处于什么角度讲故事,也就是明确小说的叙事视角。小说的叙事视角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非聚焦型视角

叙述者讲故事,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讲述故事,既可以客观地观察全貌,又可以发表对人物的点评,还可以进入人物内心抒发情感。以这种视角来讲故事,可以让读者全面了解事情的整个经过,清楚知道每个人物的所思所想。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叫做非聚焦型视角,也叫全知视角。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的现代文阅读第三篇摘编自曹多勇《长出一地的好荞麦》采用了非聚焦型视角。这篇小说讲述了老农民德贵在淮河大河湾种荒地的故事,全知全能地对德贵的儿子儿媳、村人,以及德贵的言行心理进行了讲述:面对儿子儿媳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解释,德贵不听劝;面对村人和家人的不理解,德贵不理睬。因为德贵觉得“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也正是因为不愿看到一大片河滩地长草,所以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决要在河滩地上种庄稼。虽然这些农作物最后又无一例外地被水淹掉,但德贵还是坚持在腊月天撒下荞麦种子。小说结尾写到德贵的梦境:“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这样艺术性的处理,以梦境中的“好荞麦”呼应小说题目,以一个充满希望的梦表达了德贵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热切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血脉联系。这美好的梦想中有诗意的向往,给小说添上一笔温情意味,也让我们感受到“通过辛勤劳动实现美好梦想”的道理,从而使小说主题思想具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因此,第7题的C选项“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是正确的。

2.内聚焦型视角

如果换作故事中的人物讲故事,对故事的讲述就是以这个人物的观察和感受展开的,是一种有限制的感知和叙述,展示的是这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种视角叫内聚焦视角,也叫限知视角。

2022年新高考Ⅰ卷小说阅读《江上》就采用了内聚焦型视角。小说自始至终立足于子胥的视角观察和讲述故事,呈现子胥的所见所闻,透露子胥的内心世界:子胥逃出昭关,劫后余生,望着晚秋的一片绿色,心中充满死里逃生后的轻松和幸福;子胥听老百姓谈论季札墓旁挂剑,萌发了赠剑的愿望,心中既有孤独,也有对知己的渴盼;子胥听到渔夫的歌谣,被吸引被感动被治愈,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子胥的思绪随着江上的所见所感逐步生发展开,从和谐宁静的环境带给他的平和安宁,到皓月洪波触发他的复仇欲望,再到他观察渔夫,感恩渔夫的博大恩惠,内心升腾起柔情(可据此解答第8题“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子胥以剑相赠,渔夫拒剑离去,子胥心中留下惆怅和期待,认定渔夫就是自己的知己,将来还会寻觅对方。子胥被渔夫的世界所打动,从自己的世界中抽身而出观照自己的命运,体察自己的境遇,渴望真挚的友情。这样的内聚焦型视角更具真实感,自然地揭示了子胥的心理变化,使我们透过子胥的眼睛观察,走进子胥的内心感受,代入感很强。我们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真切自然的体验,也就更容易理解其情感世界。

3.外聚焦型视角

叙述者讲故事,可以不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客观地、冷静地观察和讲述。这时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知道所有事件的走向。“叙述者站在故事之外,作为故事的一个旁观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传达给读者,因此这就比故事中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都要少,并且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能随意对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补充和评论。”读者通过这个视角看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同时,因为看不到故事的全貌,有一定的空白留给读者想象,读者会对故事抱有一定的神秘感。这种视角叫做外聚焦视角,也叫纯客观视角。

鲁迅的短篇小说《示众》就采用了外聚焦视角。叙述者在看整个事件的全过程,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神态等,只是对所看、所听的事物去描写,丝毫不涉及人物心理活动,从客观的角度展现街头的景象。读者无从得知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可以从颇具真实感的“看”与“被看”的场景中感受到麻木、冷漠的“国民劣根性”。

三、叙事时序

時序即时间的先后顺序。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事,要看作者的选择和安排。小说是虚构性文体,如果完全按照故事自然发展的顺序来叙事,就像是现实生活的现场记录,难免给读者平铺直叙、单调乏味的感觉。为了更好的艺术效果,适应读者的审美需求,作者往往会调整故事自然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把一个故事的开端到结局重新加以安排,出现时间上的前后颠倒,也就是逆时序。逆时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预述,是提前讲述未来发生的事情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所见的十二支曲子,就预述了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和命运。《水浒传》一开头通过“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楔子来进行预述,指出“三十六员天罡是下临凡界,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直使宛子城中藏猛虎,寥儿洼内聚飞龙。”既说出了梁山一百零八将之数,又点明梁山好汉是“猛虎”“飞龙”,并用“宛子城”“寥儿洼”预示了事件发生的地点。预述使叙述者的意图一开始就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以此吸引读者不断阅读下去,并帮助读者领会小说的意蕴内涵。

2.倒叙,是把后面发生的事情调整到前面讲述,一般来说,故事的发展是以回忆的方式来讲述的

2023年深圳二模的小说阅读《远行》就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时序。第8题问:小说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争着上车的场景在小说的开头,前两段写了人们不守秩序,挤门翻窗上车,司机无力阻止的混乱场面,气氛紧张不安。这不禁使读者产生了疑问: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局面?悬念由此产生,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接下来才交代混乱的缘由:一些人因私欲或特权激化了群众矛盾,导致秩序大乱。等待车来的场景在小说中间,“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先写了人们沮丧地等车开,然后才写之前人们等待车来的喜悦心情:“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写车来时人们的欢欣雀跃:“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庞大起来,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 这样的叙事时序就使故事产生了波澜,同时人们的期盼也使下文僵局被打破具有合理性,为下文人们克服私欲达成共识,合力整顿秩序解决问题做出了铺垫。

3.交错,是指把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时间内发生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讲述

2023年广州一模的小说阅读《给我一枝枪》第9题考查的就是交错的叙事时序问题:“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本文的叙事方式却与之不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在小说中,“我”战友的儿子年轻战士小鲁来做客,他虽然穿着簇新的军装,但还没有领到枪。晚上,“我”的儿子小义因为仰慕“解放军叔叔”,把小鲁留在家里留宿。在描写和年轻战士小鲁熟睡的情景时,叙事在现实与回忆中交错叙述:首先插叙了一段“我”的回忆,写了部队在鲁西南的一个村庄宿营,听闻干部和老百姓因为没有枪而在战斗中牺牲了七人的事情;之后回到现实,联想到小鲁还没有领到枪,触发感慨;之后再次陷入回忆,记起营长答应帮“我”想办法缴到一支枪却在战斗中牺牲,把自己的枪留给了“我”的往事,心情沉痛悲伤;接着回到现实,默默地对小鲁表达对今天的新局面的信心和期待;然后在无眠中回忆“我”用手中的枪射击敌机,保卫自己和解放了的土地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最后回到现实,在“纯洁恬静,自由舒畅”的夜中怀着归属感和责任感睡去。天亮了,小义为小鲁送上一朵彩色纸花,“我”仿佛看到小鲁已经背上了一支枪。这样交错的叙事时序不同于《百合花》的连贯性叙事,作者的思绪在现在与过去中跳跃,形成了现实与过去的强烈对比,进而凸显了战争中武器的重要,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战斗中的勇敢,对故土的深情,以及对胜利的渴望和坚定的战斗意志。

四、叙事节奏

在小说中存在两种时间概念:一是故事发生的时间,二是叙述故事的时间。如果这两种时间相等,相当于对故事的实况叙述,如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如果这两种时间不对等,小说的节奏就会发生变化:当故事发生的时间<叙述故事的时间,读者会感觉情节发展缓慢,叙事节奏慢;当故事发生的时间>叙述故事的时间,读者会感觉情节发展迅速,叙事节奏快。

2023年佛山二模的小说阅读文本《笨花》的开头写到:“战斗十分激烈,枪声十分密集,担架横七竖八在院中摆开。有备第一次看见了伤员,他眼前是流淌着的血,翻飞着的肉和断裂的白骨。一天一夜,有备就像度过了许多年。” 战斗发生了一天一夜,但叙述只有短短几句话,寥寥几笔就把一场激烈紧张的战斗呈现出来。因此,故事发生的时间>叙述故事的时间,这加快了叙事节奏,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表现了战斗的惨烈。因此,选项A“‘流淌着的血,翻飞着的肉和断裂的白骨,三个短语展现了战斗的激烈,短促的节奏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是正确的。此外,第8题问:“作者花费较多笔墨来叙述松山槐多的速写本,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第7段中,有备一页一页地翻看槐多的速写本,槐多画了兆州的古城门、兆州的大白菜、有备家的草垛,每幅画下面还写了备注和日期。有备翻看速写本的时间是很短的,但作者却用了两百多字细致地描写了有备翻看松山槐多的速写本的情景。这时,故事发生的时间<叙述故事的时间,故事情节变缓,叙事节奏变慢,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有备跟随槐多学画画并谈论家乡话题的情节,同时让读者在兆州宁静和谐的风物中细细品味槐多对家乡的思念,对养伤地兆州的依恋,以及槐多内心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总得有错综变化,搭配均匀,松紧合度,有起伏,有呼应”同一篇小说中,会存在不同的叙事节奏,时快时慢、参差错落的节奏使得小说呈现出曲折、生动、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读者的情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起伏,从而感受到小说叙事的艺术魅力。

总之,从叙事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小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为我们鉴赏小说提供一个新角度,帮助我们与文本之间产生深刻的对话,帮助我们探索新的小说阅读模式,找到正确解读小说的钥匙,从而更准确更高效地解答高考小说试题。

猜你喜欢

叙述者小说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艰难的去蔽——鲁迅《风波》的叙述者及其美学风格初探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双城记》中全知叙述者的叙述声音研究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