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023-11-22东方
东方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国家的功臣。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他强调,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劳模表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评选和表彰劳动模范,继而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运用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动员方法。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在1933年5月中央苏区的瑞金武阳区举办的春耕生产赠旗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发了“春耕模范”的奖旗。1934年,给苏区妇女劳动模范颁发的奖品是一条围裙和一顶竹笠,围裙上绣了“学犁耙能手”的字样,竹笠上印有“劳动模范妇女”几个大字。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为克服根据地的困难,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从1939年春开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表彰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的各种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鼓励先进,发展生产,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3年11月26日在延安召开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与模范生产工作者大会。此后,以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为主要内容的劳模表彰大会和群英大会陆续在其他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起来。在革命战争年代,“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劳动模范,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全力支援前线斗争,带动群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在劳动模范的带动下,根据地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提升,这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国人民在生产上热情高涨,各地各行各业频频传来生产捷报,涌现出一批先进工作者。为此,中央和政务院(国务院)于1950年、1956年先后主持召开两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各省、自治区、市,以及各行业系统、各企事业单位也都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劳模评选活动。1950年9月25日,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致祝词,副主席朱德主持。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聯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出席大会的464位劳模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会议正式确定了“劳动模范”这个称谓,并且提出了“要把评选劳模形成固定的制度”这一要求。1956年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则促进了劳模表彰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蓬勃开展的社会主义竞赛和先进生产者运动,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各地各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响应党的号召,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王进喜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带领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顽强拼搏,“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劳模奖励制度逐渐开始恢复。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模范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一个集体是不是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不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8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劳动模范工作暂行条例(试行)》。1982年,我国将“奖励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写入宪法。198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大会表彰了来自全国51个系统或行业的279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从此,我国劳模表彰进入制度化、常规化、经常化的状态,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新时期铁人”王启明、“新时代雷锋”徐虎、“知识工人”邓建军、“马班邮路”王顺友、“白衣圣人”吴登云、“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带动群众锐意进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劳模精神。党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2020年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并对其内涵进行科学阐释。2021年10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我国新征程中重要的精神动力。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新时代,“铁路小巨人”巨晓林、“金牌焊工”高凤林、“大国工匠”洪家光、“守护万家灯火的‘光明使者”张黎明、“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为一体,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万余人。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劳动英雄李顺达
1930年,十几岁的李顺达从河南林县逃荒来到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日子。1938年,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并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政府。李顺达在八路军工作队的领导下,发动西沟村佃农向地主展开了减租减息斗争。通过减租减息斗争,李顺达提高了觉悟,在斗争中迅速成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西沟村成立了农会、青救会、妇救会、武委会等各种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后,作为民兵自卫队大队长的李顺达,白天带领民兵劳动,晚上组织练武,在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还为前线送去大量粮食。1942年,西沟村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表彰为“劳武结合模范村”,李顺达被平顺县抗日政府表彰为“劳武结合英雄”。
1943年2月,李顺达响应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在1940年以来季节性帮工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贫苦农民成立了李顺达互助组,成为太行山区最早的互助组之一。抱着对“组织起来”的朴素理解,李顺达互助组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即是互助生产,自救度荒。李顺达首先把自家仅有的五斗余粮和一石多谷糠全部分送给组里的断粮户。在他的带领下,组员之间开展了“我有半口汤,不能让你饿得慌”的相互救助活动,互济互助,共度春荒。其他村民见李顺达互助组开荒种菜,便纷纷要求参加,不到一个月时间,互助组由原来的6户发展到16户。对于李顺达互助组当年的情况,李顺达的弟弟李才福回忆说:“我都十几岁了,记得他们天天晚上回来商议劳动的事,安排生产。那会儿吧,就觉得他们劳动起来可有劲头了,就不知道累,每天都那样儿。我哥那会儿在沟里就有威信,人们有事了就找他商讨解决。反正在组里,谁家要是有困难了,只要他能帮得上的,就一定会尽量去帮助的。”
互助合作第一年,生产就获得了大丰收。“组织起来”的巨大收获使得西沟人肯定了李顺达响应政府号召带动大家发家致富的道路,也从中看到了自家生活富裕的前景。1944年,李顺达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劳动英雄”,被奖励一头大黄牛和一面写有“边区农民的方向”的锦旗。
新中国成立后,李顺达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互助组努力发展生产。1951年2月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各地互助组提出生产竞赛挑战,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3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起爱国增产竞赛的倡议》,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指出:“各地领导机关对于李顺达的生产倡议,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动员和组织当地农业劳动模范和互助组奋起响应,以便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热潮。”4月2日,《人民日报》再次向全国介绍了李顺达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倡议书发出后,全国成千上万的互助组和劳模马上应战,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热潮迅速在广大农村掀起。抗美援朝期间,李顺达互助组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制订增产增收捐献计划,修订了爱国公约,并向全省农民发出了捐献“爱国丰产号”“新中國农民号”飞机的建议,在李顺达互助组的建议带动下,平顺、山西乃至全国的农民慷慨捐献,购买战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作战,这是中国农民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集中表达。1952年,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在西沟村原来几个互助组的基础上,李顺达组织建立了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为表彰李顺达所做出的成绩,农业部向他颁发爱国丰产金星奖章,李顺达成为全国闻名的“金星”英雄。
早在1948年,平顺县人民政府在李顺达家的门楣上,为他悬挂了劳动英雄的牌匾,以表彰他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这块牌匾被运往北京,一直在博物馆中展出,成为劳动英雄群体作出卓越贡献的缩影。
“金牌工人”窦铁成
1979年,23岁的陕西蒲城人窦铁成通过招工考试,成为中铁一局一名电力工人,之后便和工友们一起转战全国各地参与工程建设。“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窦铁成,暗暗发誓要成为一名好电工。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电工知识和技能。每天干完工作后,窦铁成顾不上休息就凑到老工人身边,递工具、打下手,通过观察施工过程不断学习。下班后,许多工友不是打牌就是喝酒,他却抓紧时间看图纸。深夜别人进入梦乡时,他还在学习。在电力技术培训班结业后,仅用了一年时间,窦铁成就成了一名熟练的电力工人。
立足本职工作,窦铁成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走自学成才、岗位成才之路,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专家。1983年,窦铁成和工友们一起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京秦铁路沱子头变电所的施工任务,这是他接触的第一个大型变配电所工程,各类技术图纸加起来足有一寸半厚。在没有配备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下,窦铁成主动挑起了大梁。他买来了专业参考书,沉下心来刻苦钻研。工作间歇,他一边查阅资料,一边不停地写写画画,反复演算琢磨;深更半夜,他不顾疲劳,将自己关在备用调压器室里,一张张图纸、一条条线、一个个节点地分析解读,时常通宵达旦,第二天又奋战在工作现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这项工程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1999年,窦铁成已43岁,他从辨认一个个字母开始练打字,并钻研CAD制图软件。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磨砺后,窦铁成终于练就了直接用电脑设计绘制各种电力技术图纸的本领,成为中铁一局3万名工人中第一个掌握电脑绘图技术的人。2006年11月18日,窦铁成带两名徒弟参加陕西省电力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自己获得第一名,第二三名则被他的两名徒弟拿下,还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展现了严师出高徒的传承力量。
参加工作40年来,他先后主持安装铁路、地铁变配电所近百座,全部一次性通过验收,一次性成功送电,全部获得优质工程。通过自学,窦铁成掌握了大量电力学知识,书写了2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记满了90多本工作笔记,申请了多项专利,主持编写了443页、10.6万多字的《牵引变电所施工工艺》,中铁一局电力试验所第一刊、4.1万多字的《电气试验作业指导书》。在工作中,窦铁成主动向大中专学生和青年工人传授自己刻苦自学来的知识和技能。在窦铁成的教育带动下,许多人成长为公司骨干。由他牵头创建的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电务工程处电力试验所、窦铁成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经分别通过国家级审验和认证。他被工友们誉为“专家型技术工人”,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为“金牌工人”。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李保国是河北武邑人。1981年2月,23岁的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留校任教。同年3月,他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综合治理课题中。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李保国创新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使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在前南峪,以往的8000亩荒山秃岭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90.7%,植被覆盖率94.6%,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五百佳”提名。
李保国常年奔波于技术推广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为了把村民变成专家,李保国坚持办夜校、搞培训。只要遇到农民的果树发生问题,李保国都会主动帮助解决。每次培训,李保国都会留下手机号码,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農民打电话,他马上解答,有时农民电话里说不清楚,他就不辞辛苦直接到现场去查看指导。
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在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推广林业技术的同时,还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让山区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常年高强度的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虽然疾病缠身,但他始终坚守岗位,去世前4个月仍在外奔波。2016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后来,李保国还被授予了改革先锋、人民楷模等称号,并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