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见证向钧烈士的革命初心
2023-11-22冯小懿
文物源起
湖南博物院藏有一方向钧烈士生前使用过的砚台,砚台为石质,呈正方形,边长18厘米。砚堂为圆形,侧边有一小砚池,方便搁笔、匀墨。向钧牺牲后,这方砚台由其母亲珍藏。1976年9月29日,向钧母亲委托向复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今湖南博物院)。
1906年3月19日,向钧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受表姐杨开慧一家的影响,向钧早早接触了进步思想,萌发了外出探索新知的愿望。所以他学习起来比一般同学更为刻苦,经常熬夜阅读进步书刊,这方砚台就见证了他从一名爱国学生到革命斗士的成长。
进步的爱国学生
1919年,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潮。在平江县作民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向钧经常阅读报纸,关注时事。当他读到各地民众声援北京爱国学生的宣言时,他受到强烈共鸣,仿佛进步学生在街头呐喊奔走的身影就在眼前。他同样也想为国家和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向钧立即邀约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村镇宣传民主爱国思想,希望能唤起民众的反抗意识和革命意志。
经过此事,向钧内心更加渴求学习新知识新思想。1921年8月向钧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和表姐杨开慧同校。通过杨开慧推荐,向钧阅读了毛泽东所写的《民众大联合》之类的文章。他了解到毛泽东是为劳苦大众谋生存,是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因此,向均对毛泽东心忧天下的崇高志向和杰出的领导才能极为景仰,执意要拜毛泽东为师。
向钧通过杨开慧认识了毛泽东之后,便常去清水塘向毛泽东请教新知识新思想。毛泽东也很关心思想进步的向钧,便询问他喜欢看什么书,给他介绍推荐了一些宣传新思潮的书籍报刊,并对时政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毛泽东的思想和口才深深吸引了向钧,他决定效仿毛泽东,投身改造社会的革命道路。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向钧刻苦钻研马列主义的真理。一年寒假,他在桌旁專注地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报刊,到了晚上,母亲几次催促他早点休息,他却指着手中的《共产党宣言》说:“这本书写得好,我还想多看会,一点没有瞌睡。”半夜母亲醒来,发现他依然在油灯下阅读。此时正值隆冬,寒气逼人。母亲心疼儿子,便披衣起身去厨房为他烤了几个糯米团子,用盘子盛了一点白糖,一起端到向钧面前,叮嘱他趁热吃了,补充下体力。等母亲再次醒来,天色已经渐亮。母亲过来端详着捧着书的向钧,发现他嘴角满是墨渍,再仔细打量,原来向钧是看书太过认真,吃团子时误沾了桌上砚台里的墨汁。母亲用怜爱的语气说了声“书呆子”,顺手把桌前的镜箱挪到他脸旁。向钧看见镜子里自己满嘴的墨迹,不好意思地冲母亲笑了。
向钧在长沙岳云中学一面积极求学,一面热心参加社会活动。1922年1月,军阀赵恒惕残杀了湖南劳工会领袖黄爱、庞人铨两位同志,引起了革命人士的强烈反抗,社会上掀起了反军阀、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浪潮。向钧积极参与悼念黄、庞二人的一系列活动,并且冲锋在前,带领群众示威游行,对反动军阀展开讨伐斗争。此后,凡是有关工人的斗争,向钧都积极参加,他为工人群众发声,带领他们为争取政治和经济权益而英勇斗争,如参加支援长沙泥木工人、水口山铅矿工人和岳阳铁路工人的罢工。向钧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起来,于192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忠诚的革命斗士
1926年,为了加强对农村的领导,我党把大批优秀干部派到农村。9月,身负重任的向钧奔赴衡山着手组建中共衡山地方执行委员会,并当选为书记,积极进行工运、农运、妇运、青运等革命活动。为了在衡山城镇乡村建立党支部,向钧经常深入农村,做组织考察发展工作。他不辞辛苦,往往一天要跑几十里路,赢得了“飞毛腿”的绰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衡山党员人数激增,为革命工作提供了大量人才。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钧愤怒地指出,这是蒋介石彻底叛变革命的铁证。他马上组织衡山县委讨论揭露并声讨蒋介石屠杀工农、叛变革命、破坏统一战线的罪行。
在国民党反动派下令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白色恐怖笼罩下,向钧母亲心急如焚地找到他,想劝说他回乡躲避风头。向钧安抚着焦虑的母亲:“我挂念父母,想念弟妹,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民沦于水,何以为家……”
母亲知道说服不了向钧,便叮嘱他要注意安全。在与母亲话别的第二天下午,由于叛徒告密,向钧不幸被捕。敌人探知向钧是毛泽东的亲属,又是湖南农运的积极领导者之一,认为抓了条大鱼,企图用严刑拷打来动摇他的意志,套出共产党的秘密。哪怕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向钧也绝不屈服,他在狱中大声痛斥敌人背叛革命,屠杀工农的行径……
1928年1月24日,天空一片阴霾暗沉,刽子手押解着向钧前往刑场。向钧身负重镣,一步一步地艰难挪动,一路上他仍不忘向沿街悲愤的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临刑前,他大声地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一定会成功”,口号如闪电划破了黑暗的长空,似号角敲击着人们的心灵。最终向钧为革命壮烈牺牲,年仅22岁。
见证人的话
冯小懿(湖南博物院工作人员):向钧生前使用过的砚台,静静地珍藏在库房内,上面斑驳的墨迹依旧清晰可见,让人不忍拭去。凝视着它,后人便恍如穿越时空,看见了油灯下那个聚精会神阅读《共产党宣言》,吃着墨汁糯米团子的少年。向钧的生命定格在22岁,但是他坚守共产主义的信念、为了真理不惜牺牲的精神是永恒的。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