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

2023-11-22李瑞宁

湘潮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阶级革命

李瑞宁

《阶级斗争》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的中文译本,对毛泽东等中国早期共产党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1936年,他在延安会见埃德加·斯诺时提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并因此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正是由于这三本书,使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41年,他再次指出,正是阅读了上述三本书,“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由此可见,《阶级斗争》对于毛泽东形成阶级斗争理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阶级斗争》概述

1891年10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爱尔福特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党纲,即《爱尔福特纲领》(以下简称《纲领》)。《纲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卡尔·考茨基起草,阐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张废除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第二部分由伯恩施坦起草,阐明了党员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社会改良、保护工人等内容。由于它只是一份提纲挈领的文献,因而在讨论纲领草案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就提出为其编写一本通俗易懂的解说书籍的任务,进而使文化水平较低、学习时间较少的德国工人更好地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后卡尔·考茨基形成《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以下简称《解说》),《解说》是《纲领》的通俗文本。1920年,正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陈獨秀为了宣传新思潮,特地委托武汉地区新文化运动的翘楚恽代英翻译《解说》,随后恽代英译成中文译本《阶级争斗》(后又称《阶级斗争》)一书。

《解说》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小生产制的经过;第二章,劳动阶级;第三章,资本阶级;第四章,未来的共同生活;第五章,阶级争斗。前四章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了小生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依次更替的历史必然性,阐释了现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历史起源、生存现状与阶层分化,描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第五章共十四小节,是全书的精髓,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展现了阶级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其中,前六小节详细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内部阶层的经济地位与政治态度,指出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最有力的生力军,资本家的奴仆、流氓无产阶级等常“在社会扰乱之中,摸浑水鱼”,只有工资无产阶级才是革命的真正依靠力量。后八小节具体说明了无产阶级应采取的阶级斗争方法以及社会民主党对待其他社会阶层的态度策略,指出虽然诸如订立劳工法规、进行议会斗争等改良手段是正当且必要的,但只有彻底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夺取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才能根本改造社会。同时,社会民主党应广泛吸收有觉悟的非劳动阶级的成员,并与其携手战斗。

1921年1月,新青年社将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作为“新青年丛书”第八种出版,定价大洋5角,1926年4月再版,毛泽东正是丛书的忠实读者。《新青年》第9卷第4号刊登广告介绍该书:“《阶级争斗》是社会主义始祖马克斯所发见的重要学理,也就是俄国、法国、美国,以及其余进步国的人们‘现今社会运动底基音。凡要彻底了解近代各国社会思想,须得先彻底明白‘阶级争斗是什么。这书原本是马克思派著名人柯祖基(即考茨基)做的,对于‘阶级争斗说得很详尽,在外国也算是一部名著,在我们这智识荒的中国更不消多说,更算是重要的粮食了。”正如广告所言,《阶级争斗》详细论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为彼时“智识荒的中国”提供了新鲜的精神食粮,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学说正是受此书启蒙。

阶级斗争学说对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一书中的阶级斗争学说阐释了人类社会的构成因素、发展动力与未来趋势,指明阶级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实现社会主义胜利。这为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源流。

《阶级斗争》前三章分析了小生产者、劳动阶级和资本阶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脉络,阐明了作为经济范畴的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历史产物。“开始的时候,社会每个人有若干的工具,那个时候,每个人几于彼此平等。后来因工作收入的有限制,与资本收入的没有这种限制,遂发生不平等的情形。”正是由于小生产制被逐渐破坏,生产工具与工人相分离而日益集中于资本家手中,从而分化形成了收入水平不同与经济地位相异的劳动阶级与资本阶级。受此影响,毛泽东对于阶级的界定标准首先就是经济地位或财产状况。在他看来,小资产阶级内部的各阶层虽处于同级的经济地位,但由于具体的财产状况不同,仍然可以分化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亦然:工业无产阶级是“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的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农村无产阶级则是“无土地,无农具,又无丝毫资金,只得营工度日”的群体。

《阶级斗争》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视作小生产者、劳动阶级和资本阶级等不同阶级相互斗争的历史,指出阶级斗争是一切国家的普遍现象,正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与激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资本制度的发展,不同阶级之间的嫌隙加大,“剥夺者与被剥夺者彼此反抗的情形越显明”。正是受到该书启蒙,毛泽东才知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谓原动力,即是指不同阶级势力的对立斗争推动了历史长河的变迁与发展。正因如此,毛泽东曾说道:“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理”便在于革命阶级能够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反抗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斗争将推翻反动腐朽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阶级斗争》在第四章“未来的共同生活”中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工人阶级必须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剥夺的战争。而这首先“必要是一个政治战争”,拥有政治权力,工人才能“发达他的经济组织,以上他的经济战场”,最终“改变生产工具为全民所有”,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毛泽东继承又发展了上述理论,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强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写作文章、绘画绣花那般雅致从容与温良恭俭,而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继而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并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实现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阶级分析方法对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阶级斗争》一书中的阶级分析方法阐释了阶级分析的主要目的、具体方法与重要意义,指明了阶级分析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基本前提,谋生方式与政治立场是阶级划分的重要标准,阶级分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策略的重要依据,为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提供了早期范式。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动态地分析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等因素,根据具体状况准确把握各阶级间的关系及其力量的对比变化,以更准确地将方法运用于阶级斗争的实践中。阶级分析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以“阶级”为基本单位对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进行剖析,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基本前提。而《阶级斗争》一书首次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各个阶级阶层,这极大地启发了毛泽东,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正是参照了这一文本的方法论。例如,毛泽东在文本开篇便强调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辨敌友以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而分辨敌友的必要前提正是要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因此,掌握正确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进行阶级斗争实践的必要手段,只有对社会进行正确的阶级分析,才能制定正确的阶级斗争战略。

《阶级斗争》翻译出版之前,国人关于阶级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主要源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本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三大阶级,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中间阶级,《阶级斗争》则在此基础上将对三大阶级的分析具体细化到内部的各个阶层上,划分标准是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与政治态度。考茨基提出,“有重要的生产工具,与生活重要的财源”的人是资本家和地主,而被奴役剥夺的则是无产阶级,但是并非所有无产阶级都对社会主义持赞成态度,诸如奴仆学徒、流氓无产者等阶层的生存依仗其主人与富人的收入,因而他们并非社会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只有工资无产阶级才是革命真正的生力军。受此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关于中国各阶级对“社会革命”态度的分析承袭了德国各阶级对“社会革命”态度的分析,毛泽东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对待革命的态度存在差异,如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中产阶级对革命持既赞成又怀疑的矛盾态度,而代表中国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階级则特别能战斗。

《阶级斗争》中具体细化的阶级分析方法能够较为精准地定位各阶级阶层的革命性,进而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详细的斗争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例如:考茨基指出由于下层有产阶级一方面希望生产工具私有,另一方面又可能彻底破产、变为无产阶级,因而他们一边天然地反对社会主义,一边又可能进入社会主义者的队伍,所以社会民主党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制定正确策略,对其进行改造以使其加入革命力量。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也强调了中国革命三十多年成效甚小的原因完全是策略错误。所谓的策略错误,就是指无产阶级政党无法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亦即未能进行正确的阶级分析。由此可见,阶级分析是解决革命策略问题的重要依据,只有明确不同阶级在革命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才能明晰革命的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同盟军及动力,进而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便“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作为中国最早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重要著作,《阶级斗争》为毛泽东等中国早期共产党人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这既包括世界观层面的阶级斗争学说,又包括方法论层面的阶级分析方法。其中,阶级斗争学说为毛泽东形成自己的阶级斗争理论提供了基本源流,阶级分析方法为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提供了早期范式。不可否认,《阶级斗争》是毛泽东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启蒙之作,他既一脉相承地承继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精髓,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形成了中国化的阶级斗争学说,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阶级革命
将革命进行到底(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