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课堂巧设计,培养思维提能力

2023-11-22黄杰

新教育·综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堂设计生本课堂

黄杰

【摘要】课堂教学应从巧用数据妙导入,培养比较思维;精设问题引碰撞,求同存异活思维;平等对话细理解,提升思维促品质等三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适合于学生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促使学生的生命不断生长。

【关键词】生本课堂;课堂设计;比较思维

课堂是教师奉献智慧,描绘诗意,尽情创造的神圣之地。课堂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传播知识,传递思想,启迪心智,引导其做人的最佳场所。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交流,培养的是终身受益的各种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合作探究习惯、分享交流习惯……为此,教师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使之适合于文体,适合于学生,适合于生命成长所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通过情境教学,或通过问题链设计,或以任务驱动等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教师还需通过精巧的语言串联,穿针引线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讨和交流,真正做到給学生以合理的启发、开导、点拨和点评,从而使学生豁然开朗,并融会贯通。如此,学生通过师生心灵间的真诚沟通,以及生生间心灵的无障碍碰撞,逐步收获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能力,最终放飞心灵,幸福快乐地成长。

一、巧用数据妙导入,培养比较思维

于漪老师曾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作文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为此,在备课阶段,教师要深入理解语文学科特点,要精心研究文本、知识结构,以及采用的思想方法,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去设计巧妙的课堂导入。从而使课堂导入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导入达到“实”“精”“活”“美”和谐统一的要求,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的良好状态。

如在教授《三峡》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采取比照《水经》的方式来进行导入。首先教师可展示《水经》中长江三峡原图以及《水经》介绍它的简短片段: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接着,教师展示郦道元写《水经注》的具体经历,让学生自由读和自由感悟,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展示内容如下。

《水经注》文字优美生动,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巨著,更是一部文字优美的文学著作。在写作《水经注》的过程中,郦道元查阅了当时所有地图,阅读了430多种有关书籍,仔细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不远万里,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逐一核实书上的记载,他的足迹甚至到达国外。在此基础上,他完成的《水经注》记载了1252条河流,比《水经》记载的137条多出了1115条,比原书扩充了近10倍,文字也由原来的1万多增加到30多万字,比原书增加了20倍。可以说《水经注》以《水经》为纲,除详细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及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外,还记叙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等,如书中所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多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

教无定法,各得其法。文章千千万,内容亦各异,其精彩纷呈,且千姿百态,故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在此环节中,在引领学生进行比照朗读与思考之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白《水经》与《水经注》的简繁之间是郦道元匠心独运的结果。其次,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朗读与思考,让学生清楚了这一系列数字变化的背后,是郦道元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艰辛付出,因此,简繁之间,足见他功夫至深,从而教学生以志趣思维,让学生明白做人当立大志,做事当倍加勤奋用功。最后,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看到郦道元之所以能够著成《水经注》巨著,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宝贵的精神品质分不开,更与他奋斗不息的生命有关。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强烈愿望,进而为学生有效进行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课堂教学取得成功。事实证明,在有效导入的前提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品读课文开始,品读美景,禅悟文意,提炼写法,进而深入文本,培育情怀,师生间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地一路行进在课堂学习的道路上,课堂教学可谓时而如涓涓细流,慢慢浸透学生的心田,时而如长江大河,敲打着学生心灵,让学生顿悟甚至大悟,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思维,又使课堂收获了别样的惊喜。

二、精设问题引碰撞,求同存异活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有的老师对课文不能透彻理解,总希望求助于别人,或是请一位高明的老师给讲讲,或是靠集体备课。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功夫还在自己。只靠从别人那里拿来,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是不行的。由此可见,教师对文本的正确、透彻理解,是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关键。而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总依托各种各样的文本来引领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此,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功力,就要在解读文本上多花时间,多下功夫,下苦功夫,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正确地、深入地解读文本,并结合文本实际和学生实际来设计精巧的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有效而深入的文本阅读活动。如此,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发生思维碰撞,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在基于文本和学情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精巧地设计一至两个能够勾连起整篇课文学习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进行有关联的追问,引领学生不断地对文本进行有效而深入的学习。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时,巧设这样一个主问题:“我”家“永不养猫”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吗?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发现一些疑点。疑点一,课文开头第一段第一句写到“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里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可以让我们得出“我”一家人“永不养猫”应该与猫的“失踪”或“死亡”有关。疑点二,课文第14段对于“我”及一家人所喜爱的第二只猫丢失后,有表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说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或是死亡或是丢失。这应该是“我”家“永不养猫”的充足证据和理由了。而且,到此为止,“我”家“永不养猫”的理由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写第三只猫了。此时,教师适时追问:既然,第一、第二只猫的死亡或丢失已经足够成为“我”一家不再养猫的充足理由,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再写第三只猫呢?顺着这个问题,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答案:第三只猫并不是我们想养的,而是捡来的,是一只可有可无的“猫”。后来,发生了“芙蓉鸟”被吃事件,第三只猫因此被冤打,但文中并没说它当场死亡。而是在最后交代:“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领居家的屋脊上”。但作者并没交代猫的死因,它是不是因为老死或者被毒死……这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它的死不能成为“我”家“永不养猫”的最后证据。况且,从最后一段的“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句,似乎是承接上文“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一句,让“我”一家觉得猫在我们家总是“亡失”,因此不再养猫而已,并不是第三只猫的死才让“我”家永不养猫。

从课堂实际来看,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思维极度活跃。他们或尽情地自主学习,或激烈地进行讨论,或求同存异地进行分享,气氛轻松而又融洽,推动课堂不断生成。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透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从深入细读文本开始,积极挖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并设计了精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发散思维得以培养,学科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可谓是有效的课堂。

三、平等对话细理解,提升思维促品质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阅读与学习文本的同时,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训练着自己的思维,甚至改变自己的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并积极地进行课堂对话。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训练,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发展智力。因此,教师要在对文本进行深入而富有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有价值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进而在听、说、读、写、思的课堂中更好地发展智力。如在执教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时,作者先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在课堂推进中,安排学生找出课文中景色描写的片段并进行品析,同时口头描绘一处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通过对眼前故乡、对老屋景色,以及记忆中故乡的不同景色的品析,学生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有了深刻的理解。而在对景物的描述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后,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请思考并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只生活在记忆中的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找寻,学生发现“我”回到阔别了20余年的故乡之后,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并回忆起了“闰土月夜刺猹图”“雪地捕鸟图”“豆腐西施图”等画面。而他们的分享可谓精彩纷呈,学生有的说“童年时‘我与闰土之间的往事可谓美好,但‘我却回不去了。因为‘我和闰土之间已经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厚障壁了。”有的说“时间会改变人,正如豆腐西施,到后来变得贪婪而自私。”有的说“人总不能生活在过去,于是,‘我勇敢地去开创自己的未来。”……通过畅所欲言的分析,学生明白了文中的“我”和所有的人一样,都会回想和留恋过去的美好生活片段,但“我”又不是只生活在记忆中的人,“我”勇敢地去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正如文章末尾写的一样:“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激发下,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地去进行思考和感悟,既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生本课堂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实际,并进行精巧设计,它总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时时感受着来自教师的爱与温暖,他们沉睡的潜能被唤醒,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囚禁的情愫被放飞,他们因此更加奋发向上,更加勇往直前。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习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并获得了做人的尊严。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涌动着无限的生命活力,他们学会了如何学习,能够或独立或合作地进行有效学习,不但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圣华.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張庆文.破译人脑之谜[A].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课堂设计生本课堂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
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良好课堂,共同打造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关于初中英语课改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