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11-22孙杰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摘要]培养大量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是全面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工匠精神关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培养。高职院校要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前提下,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从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产业行业共同进步的角度挖掘工匠精神培育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摸清当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原因,并从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等方面寻求促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案与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杰(1984- ),男,安徽舒城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江苏  无锡  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YJC880146,项目主持人:朱蘇)、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402,项目主持人:孙杰)和202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质量观对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发展的启示与实践”(课题编号:ZJS2022Zd37,课题主持人:郑丽梅)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100-06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养成工匠精神,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又是推动毕业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知识、有技能、爱岗敬业的新时代劳动者的育人之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人才储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理解何谓工匠精神,需要首先明确我国历史文化背景下“工匠”的含义。《辞海》解释“工匠”是指有专门技术手艺的工人,如陶工、木匠、铁匠。《周礼·考工记》认为,工匠是在继承圣人智慧的基础上制造美好事物的人才。《庄子·马蹄》认为,工匠即对自然材料进行设计与改造的人。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说过,“技进乎艺,艺进乎道”,意思是个人的技艺要达到一定境界,具有审美价值。综合来看,工匠是指一群经过专门训练和培育,掌握的知识技能达到一定高度的实践型人才。工匠精神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的产生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离不开当代社会的科技创新与生产力的提升。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工匠精神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它在个人层面体现为一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劳动者展现出的专注、敬业、尚巧、求精、创新等特质;在企业层面体现为一种文化氛围,具体表现为企业在产品生产领域注重自主创新、保证产品质量、坚持诚信营商的企业文化;在伦理规范层面体现为一种价值理念,具体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自主履行契约、主动沟通合作、协同共赢发展的新时代价值观念。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技能型社会”的理念。技能型社会是一种由相应体制机制和社会文化促进技能形成和技能成长的社会系统,是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形态。技能型社会并非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套纵向贯通、内外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在文化基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则需要通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发挥引导作用,大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确保总体方向不发生偏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面临巨大挑战,之前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一方面,不断鼓励各行各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仅要立足于知识、技能培训教育,还要将工匠精神与教育内容相融合,开展价值观教育,培养专心严谨、技艺并重、勇于创新的人才,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最终助力技能型社会的实现。

(二)促进学生个人职业发展

随着科技革新与产业结构的变更,企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职院校需要发挥自身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独特优势,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和岗位实习实训资源,帮助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展现独特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既注重其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与各类学校育人活动中。学生在充分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养成专注、执着、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职业素养,摒弃各类不良思想,找准自身定位,从而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此外,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其养成更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将个人发展需求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从微观角度出发,以企业的转型发展为基础。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只有企业实现了转型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获得根本保证。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筛选与培养,这就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配合。从全世界来看,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人员结构层面存在显著差异。世界发达国家技能劳动力队伍主要呈现为中高层技术工人占比高、初级技术工人占比较低的“钻石型”结构,部分国家的中、高级技工综合占比甚至能够超过80%,而我国仍然表现为初级工比例最高的“金字塔型”结构。我国中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产业的优化转型。要实现企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进而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技术又懂工艺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培育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那些经过工匠精神系统培育和熏陶的高职学生,在进入相关企业后能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做贡献。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主动性不足

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够。课程是实现人才培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主要分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一般来说,专业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尽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会将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但受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习惯和教学设计水平等因素,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根本保证。实践实训课往往能够从学生的劳动实践出发,对理论课中各种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学习进行补充,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汲取工匠精神,提升学习效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覆盖率不足、受重视程度较低,且往往与学生的实习实训挂钩,难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类型进入高职院校的育人环节之中,成为专业理论课的有力补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与专业理论课程相比,实践类课程对学校资金投入要求比较高,一些先进的装备制造类实训设备耗资巨大,大部分高职院校难以持续更新设备。二是实训类课程开发难度较大,需要课程开发者有足够的知识基础与研究成果作为铺垫,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師对最新的技术技能缺乏了解且科研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有效开展涉及新技术的实践课程设计与开发。

2.教师的主观引导性不足。高职院校教师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体力量,只有教师本人对工匠精神高度认同,才能更好地传授与指导学生学习和领悟工匠精神。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除日常的授课教学以外,还承担着科研、学生管理、培训、学校管理等多方面任务,难以集中精力养成潜心育人、专注从教的“教书匠”品格。此外,高职院校除了普通的专职教师、辅导员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企业聘用而来的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具有熟悉企业、贴近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能够作为在校全职教师的有效补充,但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和主管企业不够重视,导致其在授课时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校园文化的氛围营造不够。校园文化的营造与隐性课程的设计同样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作用,还要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熏陶,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自觉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并将这一精神践行到具体生活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短期很难见效。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管理者缺乏办学经验或其他原因,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作用,没有全方位利用各类学校的资源与活动为学生提供文化支持,特别是在以训育、关怀为重点的第二课堂建构方面缺乏资源支持。

(二)企业参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性不够

1.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联系不够紧密。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和其合作的用人单位都是重要的育人主体,特别是承担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不仅要保证学生在岗位实践实习时学到必要的技术,也要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要将企业文化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优秀价值观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在认识实习层面养成爱岗敬业、勤劳专注的精神品质。但是,部分企业受产业类型、生产成本、盈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建构自身文化时忽视工匠精神的养成甚至刻意与之相悖。此外,由于企业给予企业员工(师傅)指导高职生(学徒)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措施不足,也直接导致企业通过师徒制培养实习员工时缺乏教学积极性,高职院校实习生难以掌握岗位必备的技能并充分了解企业文化。

2.企业缺乏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平台。近年来,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全国范围内以校企双方为育人主体、以地方政府为监管者和引导者的“多方协同育人共同体”尚未真正形成,这导致企业在安排高职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时缺乏计划性、针对性,也很难将工匠精神融于学生的企业实践中。同时,一些行业龙头企业或高新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出于成本或安全因素考虑,一般不会提供多样化的实习环境和深层次的企业实习指导,企业员工与高职实习生的情感交流也不多,导致学生很难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课堂教学,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渠道。首先,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学要主动体现工匠精神。教师要利用教学技能和技巧,将工匠精神的精神特质以多种教学形式传授给学生,也可与企业联合出品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微课视频,展示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其次,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在专业课和实训课中培育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各个专业特点,通过与专业技术要求、企业要求、职业要求对标,进行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比如,机械专业学生就要涵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要涵养敬畏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就要涵养尊重规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在实践类专业课教学中,可以邀请工匠大师走进校内实训基地,现场教学或演示技能,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的理解和感悟。专业课上的项目化课程也可以推动学生的专业能力从技术层面转向文化层面,如通过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岗课赛证”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多个创业奖项和技能奖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成就感。最后,要在创新创业课中培育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课作为毕业生就业前的课程,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创新创业的本质是追求卓越、敢于创新,这与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致的。在创新创业课中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涵养家国情怀、团结精神、敬业精神、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近年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均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也明确指出,国家鼓励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相关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只有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技能,才能让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中扎根传承。具体来说,“双师型”教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要做到:第一,改变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沉浸式课堂教学中不仅学习先进知识,还要感悟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作素养。教师要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素养,定期深入企业,解决企业新产品研制中的关键技术及工艺问题,掌握最新的企业生产动态。同时,还要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密切关注行业前沿知识,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并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无缝衔接,进而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第三,完善“双师”资源。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引进与使用,积极与社会、企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校企共建“专兼结合、跨界融通”的“双师型”教师人才资源库,并鼓励企业兼职教师与高职院校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材开发,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通过校企双方的“双师”资源赋能工匠精神培育。

(三)加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职教法明确指出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够有意识、有策略地引导学生继承技术、素养与工匠精神。首先,校企搭建教学实训平台。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企业设立学徒岗位,高职院校让学生到企业一线接受教育和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一对一”师徒制的形式,让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学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并磨炼意志,锻炼品格;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和管理规范与要求等融入学生培养培训中,让其在进入社会就业之前就提前感受到企业的规范、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工匠精神品质,为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其次,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大师”是指在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技术能手、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这部分人才是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大师工作室”中,“大师”们可以就所在企业遇到的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与沟通,学生也可以深入参与和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及素养。最后,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与企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企业能力为宗旨,企业聘用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指导和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将实际工作经验带入教学过程,带领学校教师共同开发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编写满足课程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活页式教材。学校要发挥教师优势,参与企业员工培养、培训,协助企业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教师在深入企业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掌握了前沿技术,开发了专业能力,涵养了职业素质,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授。

(四)建构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文教育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化于心、外显于形”的精神品质,一般难以直接通过知识传授来培养,需要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校园文化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修养养成有着重要作用。第一,高职院校要着力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知和理解。一方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一种价值追求。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既要体现在学校基础设施上,如建造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大国工匠馆、工匠文化走廊、杰出校友和能工巧匠宣传栏等,也要体现在学校的道路、亭廊、宿舍楼、教学楼、行政楼等道路和建筑物命名中,如华为路、工匠亭、精益楼等,从而让校园的道路、亭廊、建筑都展现和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同时,在校园精神文化层面更要涵养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校训、校歌、教风、学风、班风等方面要时刻体现工匠精神元素。精心打造工匠文化品牌,积极引入企业资源,举办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艺术文化活动、技能竞赛活动、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与培育。另一方面,选拔、树立优秀工匠典型。榜样人物是践行工匠精神的生动教材。发生在身边的、以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的人物经历具有独特的教育效果。第二,高职院校各个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深挖专业成才典型和行業精英。一方面,通过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先进事迹的宣传,使工匠精神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形象化、具体化,让高职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和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身边的成才典型,邀请全国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创新创业典型传授经验,让学生在与这些典型人物进行深入沟通的过程中感受不畏艰难、专注执着、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育人的总体方向。在国家大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出现新特点、新挑战,这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密不可分的工匠精神也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高职院校作为为当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主动承担学生思想教育的责任,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教师培养等方面出发,不断提升育人质量,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技能型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沛酉,刘建豪.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精神向度: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分析中心[J].职教通讯,2022(8):11-17.

[2]范晓青.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以S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OL].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2023-08-1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75K

Om_zrgu4lQARvep2SAke-wuWrktdE-tSIT2YIbQ2LW2bBPC-rn

xm6p9jqKOA7PAxtWoWmiAzjYySSFRVh9c&uniplatform=NZKPT.

[3]贾栋帆.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OL].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3[2023-08-1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75KOm_zrgu4lQARv

ep2SAkdnYma8rofBkEatduVB8YelqMaxlqqL0VLfRPLJeDUZLnk

Weyx4GF07fmsSeYBeiD&uniplatform=NZKPT.

[4]李红,姜欣彤,任锁平,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路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6):73-78.

[5]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6]李云飞,徐涵.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缘由与路径重塑[J].职教论坛,2017(16):76-78.

[7]孙杰,周桂瑾.技能型社会建设视域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4):91-96.

[8]张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7):102-106.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