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3-11-22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外化链式内化

胡 婧 王 詠

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E-mail:hujing306@163.com ②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③国际关系学院心理研究服务中心 △通信作者 E-mail:wangy@uir.edu.cn

由于社会角色变化引起的青少年问题行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青少年问题行为是指个体无法良好适应社会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以及对他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1],包括内化与外化问题行为。前者包括如抑郁、焦虑等症状[2];后者指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行为,如犯罪和攻击等[3]。二者存在共发现象,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4]。

根据问题行为理论,问题行为是风险与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风险因素会增加青少年参与风险行为的可能性,保护性因素则可通过为青少年提供个人发展机会缓和累积风险的消极影响、从而降低其参与风险行为的可能[5-6]。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引导下,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保护作用[7],但是生命意义感作为一种内部资源,往往被视为中介变量而非自变量参与问题行为的解释。故本文将从生命意义感的角度探讨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保护机制。

生命意义感和青少年问题行为:生命意义感指个体对生活本质、对自身认为重要的事物感知到有意义的程度,包括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两个维度,前者是个体对于当下生活的评价,后者表现了个体追求生命意义的努力程度[8]。值得注意的是,意义寻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了意义体验的调节,缺乏意义体验的意义寻求无法使个体获得生命意义感,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2]。先前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可在压力情境下保护个体心理健康。例如在COVID-19疫情期间,以生命意义感为中心的应对方式能够有效应对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行为[9]。对于外化问题行为,生命意义感可负向预测各类不良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10]、药物滥用[11]、网络成瘾[12-13]等。据此,提出假设1:生命意义感可减少内外化问题行为,对心理健康起到缓冲作用。

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社会联结作为情感纽带,反映了个体与他人和其他群体的归属感程度[14]。临床研究发现,社会联结可缓解人们对特定创伤事件的总体痛苦感,联结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压力、担忧和疲劳等负性体验越少[15-16]。当个体感觉到被支持时,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寻求帮助达到积极强化的目的,从而减少抑郁和物质滥用等症状[17-18]。与此对应,低水平社会联结被证明导致了更多的抑郁、孤独、焦虑、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19]。既往研究证明,生命意义感驱动个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决策,促进个体社会化,可增强个体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倾向,因此更高的生命意义感可预测更高的社会联结[15,18]。生命意义感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社会联结,还可以通过作用于社会联结,进而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具有高生命意义感的学生对与社会联结有更强的感知,促进了自我效能感以及幸福感,减少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20]。据此,提出假设2:社会联结在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心理韧性是个体克服逆境并成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品质[21],对心理健康具有双重缓冲作用。首先,心理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方式处理创伤性事件,从而降低焦虑,减少内化问题行为的发生[22]。其次,心理韧性可削弱潜在风险因素对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例如缓冲同伴侵害所带来的消极认知和情绪体验,从而降低了个体的攻击性,有效避免外化问题行为出现[23]。面对意外和风险的挑战,生命意义感和心理韧性被证明有相似的作用。例如,在COVID-19困难时期,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来保护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还可以通过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来促进心理健康[24]。本研究认为,生命意义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也可预测心理韧性的强度。故而,提出假设3:心理韧性在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除了在生命意义感和青少年内化、外化问题行为中存在单独的中介作用外,还可能共同发挥链式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嵌套在家庭,学校,社区和文化在内的多个互动系统中,人际支持和社会联结决定了心理韧性的水平[25]。其次,在困难和不确定时期增强社会联结可有效提升心理韧性的水平,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16]。综上,提出研究假设4: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在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上述4个假设汇总于图1。

注:内化与外化问题行为分属独立的模型。为便于表示,绘制在一幅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通过了中科院心理所伦理委员会的审批。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贵州省某大专院校的部分2022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征得被试同意后,共发放问卷510份,为了保证线上数据的收集质量,本研究设置探测题2道,在剔除缺失数据、无效数据(如回答相互矛盾或勾选有规律性)以及探测题作答错误的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472份(92.55%)。被调查者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19.38±1.03岁;男生320名(67.8%),女生152名(32.2%);114名(24.2%)学生来自城镇,358名(75.8%)学生来自农村;77名(16.3%)学生为独生子女,395名(83.7%)学生为非独生子女。

1.2 方法

1.2.1 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Steger等人(2006)编制,王鑫强[26]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包含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两个分量表,共10个条目。考虑到意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复杂性,本研究仅使用意义体验维度进行测量,包括5个题目,采用Likert 7点评分法(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得分越高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越低生命意义感水平越低。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1.2.2 社会联结量表 采用Lee等人(2001)编制,范晓兰等[27]修订的社会联结量表(Social Connectedness Scale-Revised,SCS-R),共19题,包括联结和非联结两个维度,非联结题反向计分。采用Likert 6点评分法(1=完全不同意,6=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社会联结感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1.2.3 心理韧性量表 采用Connor等人(2003)编制,于肖楠和张建新[28]修订的心理韧性量表(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共25个题目,包括坚韧性、自强性、乐观性3个维度。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0=从不,4=一直如此),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

1.2.4 青少年内化、外化问题行为量表 采用Lovibond等人编制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版(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cale-21,DASS-21)以反映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共21个条目[29],包括压力、焦虑和抑郁3个维度。采用Likert 4点评分法(0=不符合,3=总是符合),每个分量表总分乘以2为该量表的总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焦虑压力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采用Buss-Perry等人(1992)编制,吕路等人[30]修订的攻击性问卷(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AQ)以反映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共22题,包括敌意、身体攻击、冲动、易怒性4个维度。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代表攻击性越强分数越高代表攻击性越强。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及其插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数据均为被试自我报告,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诊断[31]。结果发现,未旋转情况下共有15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6.54%,小于40%的临界标准。这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作用。

2.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各变量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见表1。相关分析表明,生命意义感,社会联结,心理韧性与青少年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两两变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性别、年龄和主要变量存在相关。因此,本研究将性别、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变量间相关系数(r)

2.3 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的PROCESS插件进行链式中介效应分析。分析前对各变量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即以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分别为因变量,第一层放入性别、年龄、生命意义感,第二层放入性别、年龄、生命意义感、社会联结与心理韧性,见表2、表3。中介效应分析时选择对应链式中介模型的模型6,抽样5000次,以生命意义感为自变量,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分别为因变量,性别、年龄为控制变量,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分别为链式中介路径上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中介变量。

表2 内化问题行为线性分层回归表

表3 外化问题行为线性分层回归表

如图2显示,在链式中介模型中,对于内化问题行为,生命意义感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β=-0.13,t=-2.81,P<0.01),正向预测社会联结(β=0.57,t=14.94,P<0.001)和心理韧性(β=0.35,t= 8.37,P<0.001);社会联结正向预测心理韧性(β=0.41,t=10.02,P<0.001),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β=-0.40,t=-8.32,P<0.001);心理韧性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β=-0.18,t=-3.58,P<0.01)。对于外化问题行为,生命意义感对外化问题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1,t=-0.12,P>0.05),正向预测社会联结(β=0.57,t=14.98,P<0.001)和心理韧性(β=0.35,t=8.37,P<0.001);社会联结正向预测心理韧性(β=0.41,t=10.02,P<0.001),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β=-0.34,t=-6.32,P<0.001);心理韧性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β=-0.19,t=-3.56,P<0.01)。

图2 链式中介效应分析图

随后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内化问题行为,链式中介、社会联结的中介、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4,-0.23,-0.06;对于外化问题行为,链式中介、社会联结的中介、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值效应值分别为-0.05,-0.19,-0.07。使用Bootstrap检验(重复取样5000次)方法来验证中介效应是否显著,结果显示,无论在生命意义感与内化问题行为还是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本研究中链式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该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其中,生命意义感直接影响内化问题行为的路径系数显著,因此,生命意义感通过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影响大学生内化问题行为的链式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总效应值为-0.33;生命意义感直接影响外化问题行为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因此,生命意义感通过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影响大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链式中介效应为完全中介,总效应值为-0.30,见表4和图2。

表4 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表

3 讨 论

本研究探讨了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不仅能够负向预测青少年问题行为,而且会通过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产生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是青少年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保护性因素,因此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感、促进社会联结和增强心理韧性的水平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3.1 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问题行为

本研究结果发现,生命意义感能够显著直接负向预测青少年内化、外化问题行为,即当青少年有更高的生命意义感时,他们的心理更健康,攻击性行为、违法行为越少,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4]。生命意义感在青春期后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青少年提供了将负面经历整合到连贯的叙事中的认知框架[32],成为一种积极的认知图式激发自我效能感来调节和保护心理健康,减少了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的发生。个体在面对新的情况时,采用更深层的意义来解释和组织自身的经历,提供了环境的可信赖性,能够抵抗不良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33],帮助青少年应对逆境时更有效的减轻痛苦,使他们不太可能将消极的生活经历外化为问题行为,减少了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

3.2 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社会联结在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中起中介作用,说明社会联结是生命意义感负向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机制的关键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社会联结需要与多重环境或者他人产生紧密联系,高生命意义感的个体更容易将社会联结作为行动目标。为了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拓展了自我边界,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为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积极纽带,减少了问题行为的出现[34]。其次,社会联结水平会影响个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感受到周围是积极和支持自己的人时,更愿意寻求帮助或者有更多的积极强化的意识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7];最后,社会联结影响一个人的个人身份感和自尊,这种既与他人相关又是独立自我的认知图式,为个体追求良好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基础和动力[14]。

心理韧性也在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中起中介作用,与以往心理韧性作为中介作用的研究结果一致[23]。心理韧性作为一种在动态系统中成功适应威胁的生存能力,能够保护青少年免受不利风险因素影响,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其次,从个体生命意义感的发展过程来看,生命意义感是适应性调整的行为过程和成功的应对结果,而应对过程本身就是心理韧性的一个重要元素。找到生命意义感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在应对压力源时能够策略性地采用积极方式应对,将压力情况转化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非产生问题行为[35]。值得注意的是,与社会联结相比,心理韧性在青少年内化、外化问题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效应少,说明相对于心理韧性,社会联结发挥的中介作用更大。这可能是因为生命意义感的核心是人际关系和社会联结[36],这种有着人际亲密关系的主观知觉为青少年提供了健康发展所需的积极纽带[37],帮助减少了心理困扰,进而在生命意义感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3.3 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在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中起链式中介作用,这种链式中介效应在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这两者各自的关系中作用不同。

在生命意义感与内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生命意义感作为重要的内在资源既可以单独负向影响内化问题行为,又可以通过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负向影响内化问题行为,与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一致[20]。生命意义感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目标设定,使社会联结相对于其他目标来说更加重要,所以生活有意义的个人有更强的社会联结,而良好联结反映了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质量,培养了青少年克服逆境的能力以保护心理健康。

在生命意义感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起完全中介作用,即生命意义感只有通过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对外化问题行为产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外化问题行为主要反应在人际方面的敌意和攻击性上,是青少年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行为,而生命意义感服务于人际交往功能[38],能够在社会联结中促进个体社会化,在与他人或者环境的互动中提升心理韧性水平,从而增强挫折耐受力,减低人际敌意和攻击性,减少外化问题行为。

3.4 研究启示和不足

本研究结果扩展了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学校、家庭和个人可以通过提升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来减少内化问题行为的发生;对于外化问题行为,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社会联结的机会增加归属感,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多样化的实践方法提升心理韧性的水平以减少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采用的社会联结量表只包括联结和非联结两个维度,而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哪一种社会联结更为重要不得而知,未来研究可以探讨社会联结的不同维度。

本研究得出:生命意义感负向预测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均中介生命意义感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社会联结在生命意义感和内化、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分别起部分和完全中介作用;心理韧性生命意义感和在内化、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分别起部分和完全中介作用;社会联结和心理韧性在生命意义感和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外化链式内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
链式咨询看浙江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