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义考素质项目提质增效的方法改进
2023-11-22郭爱军韩起峋李明新李怀玉
文/郭爱军 韩起峋 李明新 李怀玉
2021年《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新义考》)颁布,从扩大考试内容供给、丰富考试项目类别、提供“必考”+“选考”的方式等8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精准化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考核中有的学生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起来,极易产生“我不行”“这太难了”的心理。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迫切需求,从政策指引、专项体能学练、专项体能测评等方面,制定一套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新义考素质项目“提质增效”方法,希望能为一线体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基于协同创新项目的行动研究,从新义考素质提升要点与方法进行剖析,以期让学生动起来、练起来、体质好起来。
一、指向义考素质项目学练问题诊断
《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扩大了现场考试内容供给,由原来的8项增至22项,丰富了考试项目类别,既体现了中考体育的规定性,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作为过程性考核内容,持续关注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全面发展,也是对“健康中国”和“健康北京”战略部署的积极回应。在三所协同校中学生素质项目学练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如实心球项目:在学生练习中容易存在力量不会用、缺乏身体协调用力的能力,只使用手臂的力量去投掷;1分钟跳绳项目存在着身体两侧发力不均匀、上下肢不协调等现象;1000米(男)/800米跑(女)项目存在着体力分配不均、呼吸与动作配合不一致等现象;仰卧起坐项目存在着腹部不会发力、身体出现代偿等现象。因此,针对义考项目的技术特点进行深刻分析,掌握每个动作的要点与难点。在基于学生义考项目诊断情况下,从认知、态度、体能等方面了解问题真实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干预,提高练习效果。
二、以趣味化体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通过协同校前期测试评估、调查问卷、集体访谈等前期调研,基于教师自身岗位实际需求和研究基础。在对学校针对新义考面临的问题与难点调查问卷中显示,排序第三位的是10个素质项目的提分方法与学练指导。改进体能的练习方法,提升练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过程中增强体质,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在无痕的育人过程中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极大调动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如力量性练习,除了单人多次的重复练习,要多采用双人、小组、集体等练习形式,在相互合作与竞争中,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锻炼的目的(表1)。
表1 趣味化体能练习的方法与内容
三、分层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
分层教学法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力,使各层次学生得到最佳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主动学练的方法。引体向上是素质项目中难度系数最高的,是学生的弱势项目,依靠手臂、上肢、背部、腰腹等部位的肌肉力量来克服自身体重,前臂肌群、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部三角肌、斜方肌、背阔肌等肌肉群是其项目的主要肌群。作为衡量学生上肢力量的指标,除了受到学生上肢力量强弱影响外,还与学生体重、腰腹力量有关。通过调查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上杠完成情况分成四组:零基础阶段、初级阶段组、中级阶段组、高级阶段组。并根据不同的组别设计不同的学练策略和负荷(表2)。
通过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引体向上成绩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获得了极大的个人成就感,同时增强了学生主动练习的意识和自信心(表3)。
表3 协同校延庆四中引体向上年级成绩分析
四、科学化训练,确保学生锻炼实效
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在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刺激,教学内容的搭配是否合理,运动负荷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能的发展和健康水平。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在两节跳绳课中(第一节为初次设计的跳绳课,一节为负荷监测后调整的跳绳课),第一次跳绳课,运动密度为58.35%,最大心率180次/分,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平均心率132.84次/分,基本部分平均心率137.21次/分,属于中低运动强度,相对负荷较小,对学生身体刺激强度偏低,对于发展学生体能、提高跳绳技能效果较低。第二次课为负荷监测后调整的跳绳课,平均心率150.34次/分,运动密度为53.17%,基本部分平均心率155.30次/分,但最大心率207次/分,超出了课堂教学200次/分的要求,属于中高运动强度,学生所承受的负荷达到了要求,对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跳绳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跳绳课中所采用的练习方法见表4。
表4 速度跳绳课训练方法
因此,运动负荷监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训练中的负荷水平和身体的适应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负荷过小的无效练习和负荷过大造成的运动损伤。基于监测下的课堂教学,更能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运动负荷,使“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锻炼,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针对性更强,作用更明显。
五、多元评价让学生成绩的提升看得见
丰富评价内容,倡导开展多元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是否能说出)、动作表现(是否能做对)、能力体现(是否能会用)等多方面检验,完善评价方式,提升评价效果。打破以往只对运动技术、体质健康等方面的单一评价,要更聚焦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体育课堂四大支撑点
维度1:习惯评价——小组评比表为支撑点,关注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建立自评。评价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的养成,实现对日常锻炼情况的过程性评价。
维度2:过程评价——评价语研究为支撑点,关注课堂生长点,建立师评、生评要点。
维度3:课堂评价——评价量表为支撑点,关注学生能力提升,建立评价标准。
维度4:阶段性评价——测试效果为支撑点,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建立评价体系。
(二)执行星评价体系,规范评价层次,梳理评价内容
星评价体系是一种以星级为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分别是一星(基础层)、二星(进阶层)、三星(提升层)、四星(创新层)、五星(领导层),每个层次对应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指标。
(三)研究综合质量评价手册,使其成为教学评一体化,有效进行课堂和评价的融合
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项目要求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采用多元化、过程化、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反馈的及时性、针对性、建设性,并根据课堂教学、课堂评价、课堂反馈的情况,实现课堂改进的持续性。
新义考素质项目的考核,无论从考核年级,还是考核的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打通中小学的学段限制,坚持九年一贯制的评价思路。以探索“提质增效”方法改进新策略、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素质项目教学的高效性,以“市区校”协同创新项目共同推进,更好地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提升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