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探析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
2023-11-22陈新
陈 新
(中原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等一系列问题,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论述逐渐具体深入。中国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急需一大批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多语种人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应主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突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创新日语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此,本文旨在对日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索,以期日语专业学生做到“理解中国,沟通世界”,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多主体、多语种表达。
一、突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立足新文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数字丝绸之路”等中国方案的提出与高质量发展,我们更需要开拓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沟通渠道,打通商贸、民间往来、公共外交等的传播壁垒。2020年11月,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培养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通过会讲、讲懂、讲好中国故事,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1]。正如何宁、王守仁[2]所述,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正好契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也是“新外语”创新与发展的方向之一。因此,突出日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不仅服务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目标,而且也是对新文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主动呼应,更是日语专业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探索。
(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明确了高校外语专业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3]。外语学科是中外交流沟通与文明互鉴的前沿学科,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培养具有中国“根”与中国“魂”的卓越外语人才,助力国家对外传播能力的提升。为此,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善传播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不仅涉及日语语言技能的学习及运用,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关注中国并深入理解我国制度、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相关研究现状与问题
国际传播视域下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多集中在英语方向,其主题包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策略与语言表达技巧[4]、翻译原则和策略研究[5]等。“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高校外语教学实践研究于2018年后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实践,其主题包括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路径研究[6]、教学现状调查[7]等。从这些研究可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外语叙事能力整体不强,“中国故事”素材匮乏、讲述技巧缺乏等问题较为明显。近两年,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的新型实践课题。有学者开始提出把“用外语讲述中国”作为思政元素融入外语课堂[8],并且探讨了叙事认同视域下培养外语技能与“讲好中国故事”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新路径[9]。同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通过录制“讲述中国”短视频的形式来提升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及国际传播能力也成为新热点[10]。
以上研究对新时代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借鉴,但有以下地方有待完善:(1)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现有的研究多侧重于英语学科,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培养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2)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如何突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日语教学和“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双向驱动”等问题亟须解决。
三、日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鉴于此,本文拟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实践四个环节探索日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高校日语专业的创新与发展带来务实参考。
(一)重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促使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发生变化。要从单一的语言技能培养,转向突出对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精外语、善传播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赵冬茜、修刚[11]指出,高校日语专业应秉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重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范式。具体如下。
1.价值塑造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并学习中国文化、制度、价值观等的外语表达,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铸牢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
2.知识传授方面。不仅要传授日语语言文化、文学、国别与区域等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国际传播相关知识,并且要熟悉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方案等知识,让学生具备全面的理解和传播中国的知识素养。
3.能力培养方面。突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并非弱化日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以扎实的日语语言能力为根基,以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传播能力为重点,强化多维度能力培养,包括日语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叙事策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多媒体传播工具等能力,进而实现从传统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到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升华。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突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亟须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构建以日语主学科课程和国别与区域相关课程为主导、以国际传播为支撑的课程体系。
1.日语主学科课程模块方面。应以打牢学生的日语专业技能为根基,把提升学生国际传播素养贯穿其中,加强学生对日语运用能力的提升,以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能用地道、得体的日语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立场。比如,除了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加强中日跨文化交际、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新闻写作、批评话语分析等课程群建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土意识,获得对外话语传播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技巧。
2.国别与区域类课程模块方面。则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把握好日语专业的应用领域。比如通过开设“日本概况”“日本社会与文化”等课程,让学生熟知日本的社会、文化、国情,同时也要建设如“当代中国”“中日交流简史”等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以及中日交流历史渊源,做到双向交流融通。
3.国际传播相关课程模块方面。需加入传播学基础、数字多媒体作品制作、大众传媒等课程。但目前我国高校日语专业有关国际传播的课程体系建设还相对薄弱,实施“日语+传播学”学科交叉融合仍在探索阶段。针对此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内嵌国际传播相关课程模块,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国际传播知识与认知。
(三)完善教学内容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将价值观引导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尽量避免外语教育和“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两种皮”。为此,我们可基于“内容语言融合型学习理念(CLIL)”,在现有教学中适当融入“讲述中国”内容,助力日语技能与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协同并进。
比如,在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可以有机融入与课程内容关联度强的“讲述中国”的话语表达、叙述技巧、修辞策略等知识,让学生具备运用语法知识、篇章知识及叙事策略来表达叙事的能力。此外,可使用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日语系列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与此同时,要注重数智赋能,借助上海外国语大学研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综合平台2.0版本等资源库,开展多维度、多层次地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及教学实践。既能够让学生用日语准确表述“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体共同体等中国方案的基本理念,又可以让学生了解译文贴近外国受众的翻译策略、思维范式、表达习惯,充分发挥新时代日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的翻译能力和话语能力。
(四)探索多元化的实训实践路径
活用“第二课堂”,探索多元化的实训实践路径,是突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推进“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新模式。利用短学期实践教学周、寒暑假等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围绕“红色文化”“国情民情对外传播”等主题深入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各阶层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进行日语翻译与传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素养,锤炼日语表达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如何与受众“共情”,从小切口讲大故事,更好地发现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建立“日语国际传播工作坊”,深化校企合作。招募具备较高日语能力且对视频制作、新媒体应用、话语翻译与传播等感兴趣的学生,成立日语国际传播工作坊,创新实训实践模式。以项目为驱动,通过开展理论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深化校企合作,以工作坊形式完成与合作企业、媒体、翻译公司、语言服务公司等机构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策划、视频制作、对外文化传播为主的日语网页制作、后期翻译校对等工作,深化其对外沟通能力,真正参与有效的国际传播。
3.开展“用日语讲述中国”的学科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能”。新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要注重提升学生日语数字化叙述能力,积极打造“日语+新媒体技术”的学术竞赛。比如,组织开展短视频“用日语讲述中国”活动,要求学生面向国外受众群体,围绕“中国精神”“当代中国”“中国文化”等内容,用日语录制3分钟短视频并发布到互联网上,基于个人视角建构可敬、可信和可爱的中国形象。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各类“讲好中国故事”日语演讲比赛,将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结语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重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路径,突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以语为媒,让更多的日语人才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助力“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不仅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日语教育的重要使命,也为推进高校日语专业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