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四维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023-11-22翟英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5期
关键词:中医药育人文化

翟英杰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药学院,广东 肇庆 52604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三育人”工作,到“七育人”机制,再到“十大”育人体系,育人的方式方法在不断创新、育人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育人的体系更加健全,使育人工作有了着力点和落脚点[1]。医学院校的育人工作应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高素质医卫人才。近年来,学界对医学生育人模式的研究已经开展,而医学生育人模式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资源优势进行建构和实际应用,还缺少进一步的探讨。基于此,本文将从医学生四维协同育人模式的角度进行建构并阐述其实际应用。

一、医学生四维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2]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专业资源优势、学科特色,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为抓手,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从“强‘组织育人’之基,固‘课程育人’之本,守‘实践育人’之正,创‘文化育人’之新”的维度,构建四维协同育人模式。

二、医学生四维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

(一)组织育人,强基有力,立足党建引领,推动育人实效性

《纲要》中明确了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2]。学院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核心,积极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加强支部党组织建设、提升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上下功夫,把党建引领落到工作实处。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支部凝聚力。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3]。以体系“造形”,夯实根基。支部聚焦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结合中心工作落实相关工作制度。一是认真落实学校关于基层党支部的决策机制,如《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工作方案》《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等,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实行学院支部书记、院长双肩挑,并配有副书记具体落实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实施上得到根本保证,确保工作有专人负责、专人落实,党建和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业务工作开展的方向和路径正确性,丰富业务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方法,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三是完善内部联动机制,形成以党支部成员、组织员、党小组组长共同合力的基层党支部网状组织结构,同时加强支部与师生的联系,推行党员教师进教室听课、进班级走访、进宿舍谈心等工作形式,使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以思想“铸魂”,坚定理想信念。支部坚持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升师生理论素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利益主义等乱象,这需要我们增强思辨能力,常学常新,永葆政治本色。一是加强政治引领,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利用第一议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学习、讲党课、自学等形式,为党员师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等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党的精神入脑入心。二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到学生的活动建设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之成为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学院努力探索以重大事件、活动和庆典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如“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建党百年文艺汇演、“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升旗仪式等活动,同时还充分发挥校园典礼的教育作用,在开学典礼、毅基金颁奖典礼、毕业典礼中全面融入学校传统教育、励志成才教育和感恩奉献教育。三是强化价值引导,邀请优秀毕业生、优秀在校生开展榜样在身边的系列活动,挖掘朋辈教育资源,激发学生主体性,利用学院公众号推送“向前冲奔涌的浪花系列”“榜样人物进校园”“参军光荣”等推文,用身边榜样、身边典型的事迹来影响、感召和带动身边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2.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服务力。全院就业齐发力,提升服务效能。近三年,就业工作面临了很多新的挑战,学院攻坚克难、精准服务,如期完成了就业工作任务。一是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台账,明确重点工作内容。二是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分析工作,发挥学院和教师的资源,与企业联系,多方联动促进毕业生就业。三是做好升学、征兵、“三支一扶”等政策宣传工作,对意向学生全程跟进。

健全学生关心帮扶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在日常学生管理的基础上,学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诉求、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健全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加强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学有所用,使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心、关爱、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把服务送到学生“家门口”,提升服务时效。根据学校整体工作部署,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学生日常管理、团学、党建等工作,将辅导员办公室、学生活动室搬到了学生宿舍一楼,学院党建办公室搬到学生宿舍二楼,贴近学生生活区,打造“十分钟”工作圈,更大程度方便学生办事。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近了,交流多了,心也近了,思想动态也更容易掌握,困惑和问题也容易解决。

(二)课程育人,固本有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4]。纲要的出台,给高校落实课程思政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1.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专业性质、课程特色,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梳理和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和课堂教学中,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将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医者仁心精神充分发扬。

2.通过举办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锤炼医术,培养服务社会,守护人民健康,具有工匠精神的医学人才。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在竞赛中锻造学生高超的专业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践行“大医精诚”的工匠精神。此外,我校连续两年举办广东省中药传统技能竞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比赛内容、评分标准、担任评委,使技能大赛与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起来,与职业标准对接,将竞赛中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同步应用到人才培养中,促进教学形式优化,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三)实践育人,守正笃实,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在实践育人环节,学院加强在校期、寒暑假和实习期的衔接,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联系,形成合力,解决育人工作断点的问题,努力实现全过程育人。

1.通过实践项目引领学生价值塑造,提升学生能力素质。把工匠精神、红色文化资源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实践育人项目设计中,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三下乡”“返家乡”“暖冬”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项目中,学生们通过追寻红色足迹、纪念革命英雄、开启“党史”学习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通过疫苗接种、入户调研、安全用药宣传等活动守护人民健康,助力乡村振兴。

2.以实践育人合力强化育人工作保障。发挥高校在实践育人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互相支持、互相支撑的实践育人模式。同时完善实践育人项目的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加大经费的投入和使用,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形成保障机制。多维度支持和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和顺利开展。

(四)文化育人,创新进取,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坚定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16年2月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5]。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钥匙,不断成为引导群众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作为医学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认识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需要,挖掘和梳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1.通过学生社团,结合专业性质,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院以中药标本馆为依托,积极面向校内师生开展中药科普和宣传活动。2016年开始举办“医药健康文化节”,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六届。医药健康文化节包含医药产品广告设计大赛、中药标本设计大赛、医药知识竞赛、药膳大比拼等活动,内容包含讲授中药文化故事、动手制作中药标本、识别常用食用药材的真伪等等,得到全校师生的关注和支持。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人们对中医药文化产生兴趣,树立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为推动中医药普及使用提供动力。

2.与本地中小学对接,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校内举办各类活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校外中小学校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一方面组织中小学来校参观中医药标本馆,志愿者们利用专业知识介绍一些常见药材的用法、现场炮制中药材、制作香囊等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中药知识宣传;另一方面利用药材、展板的可移动性,组织志愿服务队到各中小学宣传。让青少年学生在心里埋下一颗对中医药知识热爱的种子,培养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让更多的青少年钟情于中医药文化,成为培养其文化自信的路径。

3.组建“学校—医院”联合志愿服务队,与当地社区合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近年来,在各单位的支持下,学院师生积极开展下基层、进社区各类各项活动,为居民们提供药学服务,开展用药咨询活动,向居民提倡合理用药意识,增强健康意识、用药安全意识;普及中医药知识、中药鉴别方法和中药保健知识等,如中医祛湿法、名贵药材的鉴定和常见药材煲汤的作用等;结合特色医疗服务进行健康宣传,如针灸、推拿、测血压等,引导群众树立对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科学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为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中医药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