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工科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3-11-22朱兴林刘泓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5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交通

朱兴林,刘泓君,姚 亮

(新疆农业大学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大国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上。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这些技术相当程度集中在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面对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1]。相比较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新工科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一、新工科建设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新工科建设推动理念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变革,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着力学科交叉培养,学科专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造,要融合课内外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新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无疑给交通强国建设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的逐步推进,在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等的发展同时,人民生活的幸福感随之提升。交通工程专业如何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如何培养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要回答的问题。

(三)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面对全球竞争加剧,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崛起,学科交叉融合,新兴学科出现,新工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培育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所需的工程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助推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

二、现状调研分析

传统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然而,新业态转型升级改造倒逼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革,否则难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标准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把握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形成中国工程教育与国家战略发展同频共振、高度耦合。新工科是科学、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学生要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2]。

根据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调查分析发现,国外高校本科交通工程专业设置以土木工程为依托,以交通工程为方向,重视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企业合作背景强,课程设置灵活,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强,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国内高校本科交通工程专业往往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所属行业部门需求来考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突出专业特色,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共同支撑专业建设[3]。

可供借鉴经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行业需求;重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自主空间;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注重智能化、信息化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新疆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高校,长期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交通工程专业起步于1994的汽车运输专科专业,2000年在全疆率先招收第一批本科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至今发展已有二十多年。2009年在全疆高校首次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效支撑了本专业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高质量发展。然而,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4]。

高校交通工程专业面临冲击和挑战。受历史和现实、政策和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影响,现行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交通行业的复合人才需求,需要反思、更新教育理念,要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的理念,面向行业需求,从传统知识驱动转向应用驱动,与行业、企业紧密沟通,改变人才培养节奏,实现超越。

三、目前存在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适应

学校每年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定位改善策略,但由于目标定位不清,导致目标与实力错位,无法适应交通行业及社会大环境对人才需求变化,与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距。

(二)培养方案不适应

目前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是参照教育部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设置的,课程设立侧重于城市交通,缺乏交通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新技术,没有突显新疆“一带一路”“交通强国”建设等地域优势特色。

(三)课程体系不适应

目前课程知识内容陈旧,学科交叉性不足,缺少智能化、信息化及数字化方面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尤其是教学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课程划分过细,绝大部分课程基本以不超过2学分的课时进行讲授,不能很好实现课程目标;课程之间重复交叉内容较多;课程很多是对传统知识讲授,缺少前沿问题和社会交通问题的探究和挑战。

(四)培养模式不适应

新工科建设响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催生高校专业人才模式发生变革,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由原来的单纯追求学术回归到实践,关注解决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前,专业的实践环节与新工科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传统的实践教学还是以教师和学生课本为主,虽然安排实习,但进入实际工程实习机会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这与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符。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交通工程专业需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实现突破与超越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拟结合地方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转型升级改造,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应对国家及地方交通产业结构巨大变化带来的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挑战。

四、优化思路与内容

(一)优化思路

第一步,调研分析。通过对交通企业行业、用人单位调研,了解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及交通行业对新工科人才需求侧重,结合交通学科发展优势,对交通行业在智能化、信息化等新技术兴起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并对国内外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考虑专业发展现状,以新时代对人才培养需求为目标导向,重塑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新时代专业人才培养对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

第三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为基本原则实现课程模块化设置;通过重构实践课程体系和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第四步,调整后的方案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实施效果,并进一步完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优化内容

1.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结合对用人单位及兄弟院校调研结果,确定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企业达成交通工程专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共识。具体培养目标:服务新时代交通强国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人文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掌握交通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能够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智能交通开发与实施、交通安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养护、智能交通、安全等工作,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文化适应、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的交通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通过岗位锻炼、自主学习、继续深造,能够主动适应不同岗位需求,成长为专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工程技术或管理人才。

2.重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社会和交通行业发展前沿,不仅考虑学科发展优势,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其他学科优势,构建基于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由“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实践”的创新知识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育德育人创新知识体系,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

厚基础。打牢通识基础类课程。依据学校统一安排,新增通识类教育课程10学分,新工科背景下融入人文社科的内容,包括工程伦理、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等。

宽口径。优化学科类基础课,补充完善专业核心课。重视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对课程体系支撑。增设交通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与养护课程等,构建具有纵向深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模块。提升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强化实践。将道路安全、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各课程增加课程实验环节,专用于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调整优化后,专业主干课程学分均不低于3学分,小课、散课、内容重复现象基本消除,课程更加聚焦,符合国家工程教育质量认证标准。

拓前沿。重视交通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提升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建设前沿技术研讨、交通数据挖掘、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交通基础设施BIM,形成专业前沿课程模块。

重交叉。改革专业选修课方向,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响应自动驾驶技术行业发展趋势,增设数据结构与算法、驾驶行为与心理等选修课程,丰富选修课程群;强化交通系统仿真实验、交通经济学等专业限选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经济学基础、仿真能力和工程管理意识;将原培养方案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调整为国土空间规划原理,响应多规合一变革。

强实践。为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建设交通工程综合实习和交通工程综合设计课程,交通工程综合实习涵盖交通工程学基础、交通大数据分析、交通信息技术、驾驶行为基础等;交通工程综合设计包括交通规划、设计、管理与控制等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环节。

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创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模块三层次四结合”的渐进式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基于课程实验、设计与实习、应用与创新三大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三模块”;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依托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实现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三层次”;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四结合”,形成知识积累、素质养成、创新意识增强与实践能力提升的良好局面。

4.建立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的实践基地。普通本科教学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势互补。我校采取引企入校方式,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实训平台,吸引企业投资实验设备,合作组建力学室、沥青室、集料室、沥青混合料室、混凝土实验室、化学分析室、水泥试验室、土工试验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依托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科技攻关,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开展课外科研;丰富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加强组织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以及课程体系的调整,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学院每年举办交通科技大赛,交通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平台,不仅提高了专业知名度,同时也吸引跨专业学生积极参与。

结语

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建设,相比较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新工科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对高校人才需求结构巨大变化,根据地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企业及援疆高校调研分析结果,突出专业培养特色,重点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希望按需培养,学有所用。当然,人才培养方案还需不断凝练、实践、完善,从而构建更加合理、更好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交通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