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说史“源”与“流”融合教学模式探究
——以传统儒家思想与法国重农学派为例

2023-11-22闫雪微高冬梅苏庆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5期
关键词:农学经济学理论

闫雪微,高冬梅,苏庆艳

(黑龙江财经学院 a.经济学院;b.财经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引言

中西方学者在世界经济历史长流中所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与观点,存在互通、互鉴等特征。相似类型思想“源”与“流”的追溯与分析在经济学说史的教学过程中十分必要,融合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厘清各类学派及学者的贡献及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农业,主张注重自然律,即顺其自然之规律,崇尚顺应天道。同时,倡导以“农”为创造、积攒社会财富的“本质”等思想。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政策一般都主张重视农业,而对工商业采取限制或偏轻的态度。如在战国时期,李悝、商鞅和韩非等都重点推崇农业,认为农业是保障民生和国家富强的基础。另外,在治国理政上,儒家根据国情推出“惠而不费”,既让老百姓享受实惠,又不花费什么经济成本,不是哪个经济体去努力,而是让老百姓各自追求利益,使其获得财富积累,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在这个层面上,儒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着眼点是一致的。西方经济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法国重农学派,其属于西方经济学史上早期出现的流派,基本思想论据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关系紧密。主要代表学者魁奈提出“Poor peasant,poor kingdom;poor kingdom,poor king”,这个论点与孔子《论语》中所述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观点如出一辙。由此,魁奈也被后辈学者誉为“欧洲孔子”。

本文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法国重农学派为例,对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晦涩难懂的经济类史学课程。将传统儒学所倡导的“自然律”及“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与法国重农学派的“自然法”及重视农业生产再生产中的“纯产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对经济学说史的认知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融合教学,提高课堂学生听课的“抬头率”,改善经济学说史的教学效果。

一、经济学说史课堂现有问题及解决策略

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发展经验为依据的科学。经济学说史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学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实践与模型论证三者的辩证关系上,经济思想史的探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说史是专门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经济观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它们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全方位地剖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思想的出现和发展规律,总结出具有时代经济特色、利于开展经济学领域研究实践的经验。经济学说史中的经济学家在研究领域中多采用“××关于××的理论是什么?”的研究范式,这就意味着经济思想史中的大多数内容偏重于理论研究和经济模型解释,这也就定义了这门课偏重理论教学和模型分析。

(一)经济学说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在经济学说史课堂学习中学生缺乏积极性。由于经济学说史课程与经济学基础课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紧密,对知识的连贯性要求较强,如果学生计算能力欠佳或基础课学习不扎实,对于某个经济模型和计算过程就会望而却步,一定程度上也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受学时的限制,很难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更无法兼顾每名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更加导致一些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不足,对知识点不感兴趣,出现课堂师生互动频率低、学生上课打瞌睡等现象。

2.在讲授过程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经济学说史中涉及的经济学家流派众多,且部分思想有重叠之处,这容易导致学生难以明确辨析和整理,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厘清其中关联。例如,在讲授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时,提到魁奈在《经济表》中第一个提出关于社会总商品二次生产和流通图示,此类思想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主线,并对西方经济生产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以此为契机采用提问的方式掌握学生对中国儒家文化的了解情况,在提问过程中获知部分学生对一些知识点只会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对于《经济表》是不是魁奈首创的问题不能自信地提出疑问和批判。

(二)破解课堂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策略

1.运用反向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经济学说史偏重理论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会呈现出教师单一讲授,学生全程无抬头、无交流的枯燥境遇。为了有效避免此类场景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采用反向教学模式,将课堂的被动输入转化为主动思考。即教师在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在学生交流群中预留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如在讲授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时,可以设问:(1)魁奈为什么重视农业生产中土地所带来的纯产品?(2)为什么要倡导农产品自由交换,保护其合理高价?(3)此理论汲取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哪部分理论?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通过提前预留课堂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并在课堂中适时增加学生分组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上讲台,讲解自己对某一经济学说史中代表人物观点的疑惑,讲解后经过相互交流和补充,会将晦涩的史学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如遇不解之处,教师再就此问题做出相关启示,帮助学生掌握自己不解的知识点。反向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对经济学说史理论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深度和广度。同时,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提升理论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适时融合中西方观点及思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国古代在经济上主张“本末”“重本抑末”政策,主旨均是以“重农”为主。而法国重农学派的主要思想是重视农业生产和再生产,此类思想与儒家的经济主张和学说不谋而合。

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为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抗疫策略,把握了最佳的防疫时机,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保护了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人民积极配合政府做到了儒学中“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心态,也就是既要正视它又要蔑视它。所谓正视它就是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检验和治疗;蔑视它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抗疫决心和意志,通过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引导人民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此期间,国家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宽松货币、积极财政”的需求政策与“宽管制、降成本、少干预”的供给策略相结合,很好地扭转了国民经济陡然下滑的势头,促使中国成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下少数几个实现宏观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之一。此类经济政策在实践过程中的成功,很好地借鉴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

在课堂上以此儒学论据为本,同时引出经济学说史中与其相关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思想,通过彼此找共同点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经济论点进行比较和讨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汲取课堂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认清经济学说史中的“源”与“流”

(一)儒家文化中的经济思想

孔子集夏、商、周文化精髓与一身,删减《诗》《书》,再释《易》《礼》,又作《春秋》,衍写《乐经》,铸就了儒学之大成。两汉经学、宋明道学、清朝朴学以及民国解读、现代新解构成了儒学研究的史实资料。儒学在经济思想方面,孔子推崇无为而物成,即天道也;《左传·昭公十三年》“无为为善矣”;《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等。与此相应的其他表述,则是“故”。《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故者,以利为本”就是指遵循事物的本性、常则就有利;这里的“故”即规律、常则。

荀子在《礼论》中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1]继荀子之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治理国家乃是一个遵从“天、地、人”之本,而后“自然”地活动,以收获“自然之赏”,避开“自然之罚”的问题。这种“无为而治”而“尊神”的自然治理,在经济活动中,就等同于让“看不见的手”发挥其作用,塑造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的中国社会行为方式和经济文化。

(二)法国重农学派的农业思想

重农主义原意是“顺从自然,即自然主宰”,又称重农学派,兴起于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经济学家魁奈是重农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中国儒家文化和学说持十分崇敬的态度。重农学派的思想与西方其他流派有很大区别,在经济论据上,既延续了西方重商主义思想,又借鉴了中国古代农耕思想。魁奈将“自然法”规律分为物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并引用了孔子道德学说中的“顺天之道”“取法于天”“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作为重农学派的思想特色,主张“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他认为,唯有农业劳动才能生产出大量的社会剩余价值,农业生产是国家财富不竭源泉——“纯产品”[2]。这种思想与中国古代商鞅的“务本”“利农”“足民”和中国历代的“国富民强”,以及《大学》中所提到的“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的思想基本一致[3]。

(三)积极引导,分析“源”与“流”

基于上述重要思想及内涵的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观点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剖析历史进展,理清前后“源”“流”关系。如:儒家《论语》中所述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观点,是“源”;法国重农学派所提的“Poor peasant,poor kingdom;poor kingdom,poor king”,是前述观点的衍生或扩展,是“流”。“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是“源”,重视农业生产再生产中的“纯产品”观点是“流”。如此,即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和内在关联。

在教学过程中,谈及某一经济学观点,激发学生思维,让其主动探究相似观点,通过查阅资料文档、归纳整理,建立“源”到“流”的关系网络,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能够让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整个经济学史的发展,更加直观、自主地发掘其中“源”与“流”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将这类看似复杂的关系精简化,透析其中精髓,掌握这类分析能力。

三、“源”与“流”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传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东方,并不断地结出光辉夺目的智力果实,哺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卓越的科技成果,充分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多次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并给予了肯定和赞誉,深切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及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崇敬。在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对中国经济和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思想,与此同时,儒家文化对外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渗透和指引的作用。

回顾中国古代前人思想,在经济学说和理论研究上,儒家学派早于世界各国近千年。同时,在典籍中还记载着繁荣各异的经济景象、经济流派及可操作的经济学市场案例。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史实,显著区别于西方各流派的经济论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经济学说史,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适当地结合当代热点问题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论点,借此论点延伸出西方经济史学家相关理论和学说。

在课堂上鼓励相互讨论,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经济史学家的论点进行有效的对比和分析,同时注重中西思想、古今观点、相似理论间“源”与“流”的融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此类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青年一代在文化领域中的文化自信。经济学说史课程属于偏重理论讲解的课型,针对此类课程,鼓励教师运用新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活跃性,改善传统“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双丰收”。

结语

探讨了经济学说史的“源”与“流”融合教学,优先选择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经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重农学派进行论述。可见,法国重农学派理论中包含大量的中国元素,在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上的思想有共通之处。在当代中国,既主张和平又主张开放包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华文明愿意与世界各国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本着“照镜子”的原则在坚持自身优良品质的同时,厘清自身缺点,将世界各国优秀成果有选择地进行吸收,做到洋为中用[4]。

在经济学说史融合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肯定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又要将外国各经济学家的优秀论点引入课堂。在有限的课堂讲授过程中,既要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又要做到有礼有节地讲好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各位经济学家的故事。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两者进行科学对比,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储备。通过此种融合教学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树立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农学经济学理论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农学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