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硕士研究生柔性培养与评价研究

2023-11-22谭敏生李望秀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5期
关键词:工学硕士柔性

谭敏生,李望秀,丁 琳

(南华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引言

柔性是根据环境变化而进行响应的一种能力,它的特征是弹性和适应性。柔性主要有外部变化但系统内部继续有效运行的状态柔性和适应外部新情况而采取新行动的行动柔性。柔性教育以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能力为宗旨,是一种可组合、可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它强调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的弹性和灵活性,重视个体的特殊性与差异性,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应对世界变化的能力。柔性教育既强调教育一贯性的状态柔性,也注重教育适应未来变化的行为柔性。

一、国内外柔性培养与评价研究动态

方岱宁[1]以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所面临的挑战为导向,从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完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推进全方位育人思政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建立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体系。王功勋、祝明桥等[2]提出校企联合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立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体系,培养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施培养全过程的考核机制,实现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黄文涛、赵学增[3]通过研究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提出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的相同点、差异性及本质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参照,系统地建设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由单一培养模式向二元化的培养模式转变,建立起两个独立、自成体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以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逐步有序地推进其他培养模式的建立。李爽、赵璐[4]提出以慕课问题为导向,从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提升高校教师学术创新能力、完善高校研究生评价体系、推进“互联网+研究生教育”图书馆IC物理层建设等方面探讨“互联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建立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体系。刘斌[5]提出确立合理的硕士研究生选拔方法和淘汰机制,建立系统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细化、完善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评估流程,完善研究生导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灵活、公平的师生互选机制,创建治学严谨又具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宋东霞、刘丽新[6]研究美国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的经验,提出要在创新管理上建立教育管理组织架构;完善学位设计,提升学位标准;细化评价标准,扎实研究生基础;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健康向上学术氛围等。孙进、龚俊杰等[7]提出以技术创新能力为导向,改变以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的单一评价方式,通过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郭昱[8]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一套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说明,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思路。裴劲松、张影强[9]主张通过理论创新来提高现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试图从综合素质考评理论中的考评内容体系和考评方法两方面进行探索。

二、工学硕士研究生的柔性培养

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又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应将理论性课程和工程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在工科教育日趋同质化的今天,通过柔性培养充分彰显研究生个体特征,发挥其特长与优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应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建立柔性培养方法,促使工学硕士研究生夯实基础、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彰显特长、提升能力。

工学硕士研究生应根据柔性课程体系科学选择课程,加强课程学习,夯实理论基础。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准确掌握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要熟悉主要的仿真平台,重复典型实验,加强感性认识。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另辟蹊径。同时,以多层次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为切入点,从理论基础、创新能力等核心要素出发,分级分类构建柔性评价模型,对工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柔性评价。

(一)加强课程学习,夯实理论基础

研究生的培养要突出服务重点行业的人才需求,课程体系是为研究生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的主要载体,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应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研究水平和研究所应具备的素质来设置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柔性。课程体系的柔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数量丰富、课程层次多元、课程领域广泛等方面,可以从课程分类、设置、实践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特色。课程学习要循序渐进,结合参考资料辅助学习,对不懂的问题要查阅资料;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根据这些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与提高。

(二)提高外语水平,掌握最新进展

学术研究一般从研读前辈的文献开始,领略不同的学术风格,而如何从既有研究成果中发现学术进步的台阶,才是达成学术创新的关键。因此,对研究生而言,研读文献的要义在于通过反思自己研究中的困惑,逐渐明确自己要研究、要回答的问题。要想在某个研究领域取得创新突破,首先应检索和研读该领域的主要文献,特别是综述性文献,精确而全面地掌握该领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性文献一般会对某一领域具体问题的研究历程做全面评述,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后面的研究者指明道路。研究人员能全面了解他人做过什么,做得怎么样,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尚未解决,从而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找到突破口;看到自己十分感兴趣的文献,可关注作者所在课题组是否持续做这个方向,有的话看看他们的其他文献,跟踪这个方向的主要工作,了解他们的思路。提高外语水平对研究工作也很重要,因为具备了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够精确地理解外文文献,从而了解自己研究的领域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外语水平的提高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三)熟悉主流平台,重复典型实验

实践能力培养对工学硕士研究生十分重要。应构建柔性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对研究生进行强调工程基础、建立在真实产品和系统上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过程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工程实践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团队性,使研究生参与到与真实工程项目相一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担任不同实践角色,强化对真实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深入认识,提高自身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例如,计算机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应历练编程技术,熟悉主流平台,利用github、CSDN、博客园等平台学习和交流编程经验,提升研究生的编程能力。熟悉所在领域主流仿真平台及专属的仿真语言,具备对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利用主流平台,重复典型实验,感悟重要方法。

(四)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另辟蹊径

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与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结合,注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工匠精神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实现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调整、自我适应。在成功时收获喜悦,在失败时树立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斗志。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国内外访学,支持研究生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和学科创新竞赛,搭建研究生能够广泛参与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交流领域,创新研究生学术交流形式,整合和共享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氛围,提升研究生自主科研创新能力,构建柔性创新体系。在科研活动中要敏锐观察发现,不断反复思考阅读过的文献及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触动灵感,启发创新。在研读文献和进行实验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对学术前沿的敏感性与判断能力。既要尊重传统和经典方法,又要有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的勇气,大胆尝试,另辟蹊径。要善于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跳出固定思维,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明确任务边界,深入交流协作

研究工作普遍需要团队作战,应使团队所有成员明确研究目标,朝同一目标冲锋陷阵,充分激发团队斗志,发掘团队潜力。同时,为避免推诿内耗,应确定研究任务边界,进行合理分工,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角色上,做到事半功倍;团队成员应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要想获得他人的肯定与支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坦率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团结协作,取长补短,能产生1+1>2的效果。主动沟通能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注重沟通艺术,注意沟通场所,要根据对方不同情绪状态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

(六)及时总结分析,厘清研究思路

总结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整理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应加大对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任务要求,着力培养其总结分析能力,及时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逐步厘清研究思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可借助Python等工具来进行科学总结分析,Python语法简单清晰,拥有丰富的开源模块库,能快速部署或生成所需的基本框架,实现程序耦合,减少重复代码,后端也有成熟的Flask开发框架支持。

三、工学硕士研究生的柔性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prove),而在于改进(improve)[10]。现行评价标准注重对规范性、知识性等易于操作的指标进行考查,忽视对素质性等潜在发展能力的弹性、动态指标进行考查。工学硕士研究生柔性评价体系应根据培养方案和学生个性特点,遵循全面性、系统性、时代性的原则,柔性评价指标应涵盖基础课程学习、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坚持全面考查与重点考查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引导和激励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评价。应将多元化评价融入硕士研究生评价当中,改变当前硕士研究生评价中重理论水平、轻实践能力,重学术能力、轻综合应用能力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增强。在对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上,应强调管理过程的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评价指标的设置对评价的科学性和评价效度至关重要,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检验评价指标设置是否科学、评价结果是否可接受也很重要。一级指标主要根据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归纳,从内容上决定了二级指标的评价范围。每项指标的权重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指标在对研究生进行柔性评价时的重要程度;二是同一个指标内容对于不同类型考查对象的关联程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职业素养的提高,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低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以在设置评价指标权重时,减少科研能力的评价权重,加大实践能力的评价权重。但不管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还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其学习能力都是考查的重点。

应建立工学硕士研究生柔性评价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评价过程中各主体之间与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制约关系的体现。运行机制可以让评价活动有序、协调进行,增强柔性评价过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硕士研究生的柔性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需要综合运用目标—计划、指导—服务、保障—反馈等方式,使各要素之间协调运行。

在实施柔性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并理解学生,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注重激发其科研热情及兴趣;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增强其专业素养,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鼓励与肯定,使其具备从事科研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协调能力。

结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工科背景下,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评价应紧跟科技与时代步伐,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着眼未来。要以高度适应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改变以往刚性培养方式,将柔性培养与评价体系融入培养方案中,通过设置柔性培养与评价指标体系和遵循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化、全方面的培养与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工学硕士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盐工学人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工学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