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兴趣·强化: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路径

2023-11-22刘莉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省邳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课标事物经验

■ 刘莉 (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省邳州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语言运用”列为小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指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的个性语言发展经验中得以实现”。写作是语言运用的重要途径,如何发展学生语言经验、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重要任务。对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乐于探索,勤于思考”,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丰富语言经验”,为习作教学指明方向。以下以部编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习作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留心观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经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新《课标》在一学段 (1—2年级)“表达与交流”中提出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在二学段 (3—4年级)“表达与交流”中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在三学段 (5—6年级)“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等,为小学习作回归生活指明了教学方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是文学创作原则,也是小学习作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

1.聚焦生活,积累语言素材

从回归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开启学生习作之路,既是新《课标》教学要求,也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编设写程中内在遵循的客观规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要素中提到要“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提到要“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提到“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第四单元提到“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到“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等。语言经验的形成过程,需要一个输出与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将课本上“死”的语言知识通过具体运用,转化为“活”的语言体验,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经验。而语言输出最便利的途径是什么呢?没错,是对熟悉事物的描述,而学生的日常生活恰是他们最为熟悉的领域,也是语言经验获取的最佳途径。让习作回归生活,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洞察与发现,使用语言文字将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以外人可以看得懂的方式描述出来,在形成与他人有效交流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语言经验,由此生成习作语言素材。

我们常说:小学阶段学生的文章有其独特感觉,常带有一种碎片化的叙事风格,由于缺乏词汇,他们的习作语言是直白的,常平铺直叙,但这种直接也换来读者新鲜的感觉。学生用他们儿童的视野,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他们稚嫩的小手写出。由于语言经验匮乏,语言素材单一,生活便成了他们习作的主要对象,由于缺乏烦琐的习作手法粉饰,反倒让他们的习作具有新鲜的生命气息。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主张让学生回归生活,通过多观察,多体验,多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洞察力,形成从“用眼看世界”到“用文字描绘世界”的思维转化,为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2.链接经验,培养语言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传统的文学写作,也适用于小学阶段学生写作情感培养。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教学编设中常先预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既定题目展开素材搜集、语言组织、文字叙述。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文字聚焦、表达条理等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但对于小学学而言,由于他们尚处于习作启蒙阶段,如此编排既不符合他的语言经验,也对实际文字表达造成一定困扰。回归生活让学生们拥有了以有限语言能力去描述熟悉事物、进而建构自我作品的权利,这是他们迈向写作的第一步。命题作文强行将他们拉进一个由成人设计的语言情境中,用假想代替真实,让学生去描述一个他们并不知道的主题或从未体验过的场景,会对他们初始建立的语言系统产生冲击,也为他们写作情感带来不良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围绕教材习作主题进行教学时,要引发学生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介入原有的语言经验,疏通学生语言程序,确保学生在面对新的习作主题时能轻松应对,永葆对写作的美好情感。

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为例,教学目标是“把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植物是学生生活中常见事物,也是学生语言表达常用素材。在课文《荷叶圆圆》学习中,学生们回归生活,通过细致观察荷塘中片片圆叶、触摸荷叶光滑细腻表面,已经对“荷”这种植物有了一定语言经验;在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了解了它们的习性,懂得如何用文字描述它们;在《画杨桃》一课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杨桃细致观察,积累了丰富语言经验;在《花的学校》一课学习中,学生们参观了学校大花园,通过观察、触摸、嗅闻等方式对各种花有了亲身体验与认知,头脑中建立起对它们特点特征的语言记忆。教学中,将上述学生的生活感悟与已有语言经验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运用已往语言经验面对今天写作主题,有助于学生的畅快表达,有助于将观察和感受到的事物写清楚。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自信,也在他们内心建立起对文字表达的积极情感。

二、激发兴趣:在写作中培养语言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启蒙期,也是习作规范与习作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一切学习目标达成均离不开学生的兴趣。所谓“乐此不疲”,只有在小学阶段真正培养起学生习作热情,在文字实践中品尝其中乐趣,才能促使学生建立对习作的初始信心,为习作素养落实夯实基础。

1.读写融合,熏陶语言乐趣

阅读与写作是语言运用的两端,前者负责输入,后者掌管输出,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完美闭环。小学阶段写作能力的获得,不仅与生活相关,更与阅读行为紧密关联。教材选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主题深远,语言优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写融合,借助范文熏陶,让学生感受语言读写乐趣。

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读写教学为例。本课以我国东北地区小兴安岭为写作对象,通过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景描绘,诠释出其景美物丰的地域特点,引发学生神往。尤其是第二自然段关于小兴安岭春天的描述:树木“抽出”新枝,溪中“涨满”春水,小鹿溪边散步,或伏身喝水或欣赏倒影,给人勃勃生机、灵动之美。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细心品味作者语言,并以“家乡的春天”为题引导学生仿照本段进行习作练习,将对课文的阅读所得所感融于真实语言表达中,抒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读写融合情境下品尝表达乐趣。

2.畅意表达,书写语言乐趣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教学编排中常以单元为界,在每个单元选文最后以专题形式对习作进行设计。如此编排使习作训练变得集中,也造成习作时间被严重压缩,束缚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意愿,造成习作教学效果不佳。实践中,教师应拓展学生习作空间,赋予学生自由表达机会,“我手写我心”,在酣畅淋漓的个性表达中抒发习作灵感,品尝语言组织表达所带来的乐趣,由此发展语言能力。

如春天来了,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书写春天的美景:写春天的植物,写春天的生灵,写春风,写春雨,写春花,写春耕……让学生在自然变化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歌颂家乡,赞美劳动,抒发情怀。夏天来了,可以引导学生写夏虫、写飞鸟、写酷暑、写纳凉、写山川披绿,写夏夜星空……探寻四季交替规律,感悟风景变幻奥秘,培养自然情怀,发挥无穷想象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将学生习作行为进行规范与持续引导:通过每周阅读一本书、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形式,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灵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语言能力;通过周记、日记等形式来固定学生写作行为,通过持续不断练习,来拓展学生习作空间,发展学生习作能力。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活动,如班级作文比赛、每周写作交流等,让学生自主选题选材,各抒己见,各写各长,通过相互交流示范,营造积极习作班级氛围,培养学生全员习作激情。教师评语既是对学生习作成果的检视,也是对学生习作行为的鼓励。教师可在学生习作反馈中巧用评语来感染学生,鼓励他们每一句创新,嘉许他们每一次进步,让他们感受自己的表达有一位知音在默默支持,心中充满无穷表达欲望,令写作过程充满无比的乐趣。

三、专项强化:在写作中发展语言能力

教材对小学阶段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编排规划是渐进式、逐步的,既有对学生语言基础的现实考量,也符合语言运用发展规律。参照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习作教学整体规划,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应着重考虑如下方面:

1.观察力培养

借观察来描述周边事物,以观察力促进语言表现力,进而发展学生写作能力水平,这样的教学设计贯穿于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全程。如,针对低年级“写话”教学,新《课标》提出要“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到了二学段进入“习作”教学后,新《课标》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不拘一格写出自身见闻、感受和想象”,到了高年级,新《课标》则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学生语言表达重要源泉。日常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洞察力培养,通过亲身体验、亲手感知、亲耳倾听等形式,发现事物细节,洞察事物特征,以“我手写我见”方式发表自我观点,抒发个人感受,呈现不拘一格、缤纷多彩的语言风格。以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写话”教学为例。题目是“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写写你的理由,试着多写几条”。本题看似是一个简单“写话”练习,实则体现对学生观察能力考核。实践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回归生活,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通过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外貌、神态、动作、习性等,将所见所闻进行梳理总结,然后用文字表述下来,以完成本课“写话”任务。学生从小养成观察习惯,犹如拥有一副自由拐杖,帮助他们奔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书写出更多文质兼优文章。

2.想象力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习作内容建构离不开丰富想象力参与,小学阶段恰是学生语言想象力培养最佳时期。新《课标》在小学习作教学规划中尤其强调想象力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针对一学段“写话”教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对二学段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不拘一格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高年级三学段习作教学则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小学生具有想象力,大脑中经常跳出一些奇思妙想。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我的想象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

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中,文中提到“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妈妈的办法,除了上述植物,还有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呢?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思考,结合现实,发挥想象,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再如,教学完《宇宙另一边》一课后,可以“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为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并将自己想象内容写下来与同学交流,以激发学生想象,培养语言创造力。

3.写法技能培养

写法与习作技能培养是小学阶段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教材对此的编排是渐进的,以专题方式伴随选文示范,逐层渗透。为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的写法技能进行认真学习,勤于总结,善于归纳,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步落实。如,“人物描写”是常见且最为基础写法技能。围绕“人物描写”小学习作教学进行了精心编排。从三年级下册“写身边的一个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从关键词着手对人物进行“概括性”描述;到四年级上册“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引导学生使用对比手法,将人与常见动物比较,赋予人物特征强烈画面感;再到四年级下册“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单点描述”向“多条表达”跨越,学会对多条线索的语言组织与梳理。再到五年级上册“结合具体事例来写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将人物特点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避免抽象单调的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鲜活。

总之,小学阶段是习作能力培养关键时期,新《课标》对此进行了精准描述与规范指导,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予以遵循。语言经验、语言兴趣与语言技能构成通往小学习作能力培养高效途径,值得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和应用。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全面贯彻新《课标》精神、创新习作教学模式、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课标事物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美好的事物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奇妙事物用心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