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鹅版《浮生六记》的古代中国形象建构

2023-11-21王树槐

山东外语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

[摘要] 由白伦和江素惠翻译、企鹅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是四个英译本中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一个。本文基于法国形象学理论,从正文本和副文本两个维度分析了企鹅版译本建构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译者基于“狂热”的态度,建构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形象;基于“亲善”的态度,建构了古朴纯厚、异国风情的古代中国文化形象,和落拓豪爽、善良苦难的古代中国人形象。研究还发现,译者建构的中国形象包括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个部分,前者范围是清代,以消极形象为主;后者范围是明代及以上,以积极形象为主。译者建构中国形象的“动力线”在于,在撥乱反正背景下的译者,热爱中国、尊重中国、同情中国。

[关键词] 《浮生六记》;白伦和江素惠;古代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献编号] 1002-2643(2023)05-0099-12

Imag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a in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WANG Shuhu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Of the four translations of Fusheng Liuji,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translated by Leonard Pratt and Chiang Su-hui and published by Penguin Book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in the Wes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French imagological studies, researches into the imag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a by way of translated text and paratex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translators, upon a fanatical stance, construct Chinese literary image as glorious and resplendent; upon a goodwill stance, construct Chinese cultural image as pure and exotic, and Chinese peoples image as lofty and kind. Results also show that inside the translators collective imagination, the negative ideological part covers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positive utopian part covers the Ming Dynasty and before. Finally,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translators motivation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image.

Key words: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Leonard Pratt and Chiang Su-hui; imag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a

1.引言

《浮生六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沈复描写了他与妻子陈芸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展现了清代中国的社会人情。该书原有六卷,但现存仅有四卷,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最后两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道”遗失。在向西方的翻译传播过程中,这部经典产生过四个译本。第一个译本由林语堂翻译,书名是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1939年由西风出版社出版;第二个译本由英国翻译家布莱克女士(Shirley Black)翻译,书名是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1960年出版于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三个译本由美国资深记者白伦(Leonard Pratt)及其夫人江素惠(Chiang Su-hui)翻译,书名是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1983年出版于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第四个译本由加拿大汉学家孙广仁(Graham Sanders)翻译,书名是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2011年由哈克特出版社(Hackett Publishing)出版。正是由于历代翻译家的不懈努力,《浮生六记》已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贝德福德世界文学选集》收录白伦和江素惠(以下简称白江)译《浮生六记》第一卷的全部内容(Davis et al., 2003:754-764);《朗文世界文学选集》收录白江译《浮生六记》第一卷的全部和第三卷的部分内容(Damrosch & Pike, 2009:146-160);《世界作家百科全书》详细介绍了沈复和《浮生六记》,其推荐阅读的版本是白江译文(Boucquey, 2005: 268-269);《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的《浮生六记》(2006)选用的是白江译本;美国、英国的许多大学使用白江译文作为中国文学教材(贾昊宇,2017)。

通过查询学术引用数据发现,林语堂译文有31篇文章引用,布莱克译文9篇,白江译文50篇,孙广仁译文6篇。在Goodreads网站上,林语堂和布莱克译文各有1条评论,白江译文95条,孙广仁译文6条。可见,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普通读者中,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版本还是白江译文。

对于企鹅版《浮生六记》的中国形象,梁林歆(2021:111)认为它建构了山水中国和情义中国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依据形象学理论,从多维形象呈现、译者态度分析等角度进一步深入。

2.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法國形象学派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早期的法国形象学派以实证主义为主,代表学者有巴尔登斯贝格(Fernand Baldensperger)、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卡雷(Jean-Marie Carré)等,主张用实证主义、一手的资料、事实的考证来研究文学和国际关系,但这种研究方法遭到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Rene Wellek)的激烈批评。后期以巴柔(Daniel-Henri Pageaux)为代表的学者摒弃前期实证主义的思维,承认形象是集体想象物乃至幻象。对于形象的本质,巴柔指出,“一切形象都源自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中。……文学的形象是人们对异国的看法与感受的一个整体,这些看法与感受是在一个文学化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巴柔,2001c:202)。在巴柔看来,形象是情感的、文化的混合物,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巴柔,2001a:122);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巴柔,2001b:157)。他的学生莫哈(Jean-Marc Moura)借鉴曼海姆(Karl Mannheim)的观点,将社会集体想象物分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极,意识形态形象的特点是对群体(社会、文化)起整合、巩固作用,乌托邦的描写则是超越性,颠覆群体价值观(曼海姆,2000:196-201;莫哈,2001:34-35;周宁,2014:3-4)。

巴柔更大的贡献在于通过文本研究形象,他将文本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词汇、等级关系和故事情节(巴柔,2001b:162-173)。第一,对于词汇,巴柔分为:1)区别或同化;2)情况统计,特别是重复的词汇、人名的选择、形容词化;3)形象和思想的目录;4)词汇、思想、幻觉。第二,对于等级关系,巴柔提出从三个对立面进行鉴别,包括:1)时空范畴,如城市与农村、上与下、古代与当代;2)人物体系,如性别,政治、文化派别;3)作为人类学资料的文本,如艺术实践、宗教、音乐、服饰、饮食。第三,对于作为故事情节的形象,巴柔认为故事情节涉及到意识形态、文化、文学、美学传统,所以各种符号化、仪式化的语境,以及被期待、程式化的段落和主题,都会在观察者的眼中构成形象。相比之下,英美学派的弗林(Flynn et al., 2015:3)等学者提出基于语言学的路径来研究形象,主张从文本途径(使用叙事和话语-分析工具)、语境途径(在真实的国际关系中文本的历时接受)、互文途径(在文本的传播历史中民族性格的隐喻或固定形象),来分析民族形象(ethnotype)。

巴柔(2001a:141-142)将形象研究者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分为四种:一是狂热,异国文化被视为优越,对其描述多属幻象而非形象;二是憎恶,异国文化被视为低下或负面;三是亲善,相互尊重并接受异国文化;四是交流对话消失,让位于一个新的统一的整体。另外,巴柔(2001b:156)不仅重视形象在表层上的表现,更重视在深层上形成的原因,他指出形象学研究不限于对现实的东西所做的文学置换,更应该研究那些支配了一个社会及其文学体系、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动力线。

由于巴柔的理论针对的是原文本(主要是正文本),而我们的研究针对的是译文本,因此会综合法国形象学派的体系并加以修正。对于正文本,一般而言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的等级关系和情节,但在词汇上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所以正文本方面,我们主要讨论词汇层次的问题,并简要论述等级关系和情节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译文正文之外的副文本是译者表达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最充分、最自由的地方,包含丰富的形象建构。正如Pellatt(2013:1)所说:副文本中的文化意义,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商业的力量,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对于副文本于形象建构(image formation)的作用,Batchelor (2018:37-39)专门做过研究综述,并指出副文本往往与译文的文化刻板形象(cultural stereotyping)相关,同时副文本也是译者表达意识形态的重要场所(Batchelor, 2018:35,148)。在副文本层面,本文将分析译者选用的事实性(factual)和评论性(commentary) (Genette, 1997:107)材料,然后根据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主题归类,推导译者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译者实证主义论述所建构的中国形象①;2)译者集体想象物中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分别呈现的中国形象;3)译者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4)结合历史语境(Flynn et al., 2015:3),分析译者建构中国形象的动因,即巴柔(2001b:156)所说的“动力线”,或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2007:160)所说的“不同形象各种表现形式的生成和影响”。

3.正文本建构的中国形象

3.1 词汇:中国文学诗性表述

在词汇层面,本文从“中国文学诗性表述”切入,通过不同版本间的译文比较,说明白江对中国文学狂热的态度。

汉语诗性表述是指用曲指、非实指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这在中国传统诗学上是比兴,在西方修辞学上是隐喻和转喻。《浮生六记》是一部文学性极强的作品,诗性表述非常丰富,如“衣冠之家、家徒壁立、锦衣玉食、荆钗布裙、蓬蒿倚玉树、胸有丘壑”等等。通过自建语料库,本研究发现《浮生六记》共有诗性表述45项,四个译本的翻译各不相同,比如:

[原文]足下待露而爨,笔耕而炊,终非久计,盍偕我作岭南游?当不仅获蝇头利也。(沈复, 1980:47)

[林译]I dont see how you can get along forever living by your pen and making your breakfast out of morning dew. Why dont you come along with me to Lingnan[Central Kwangtung]? I am sure you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there. (Lin, 1999:245)

[布译]...trying to make a living by ploughing with your pen—breakfasting on the morning dew! Why dont you come back to Ling-nan (Canton) with me? I know there is a lot of money to be made there. (Black, 1960:38)

[白江译]‘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you cant for long eat the dew and plough with your brush, he said kindly. ‘Why not go with me to South-of-the-Mountains? You would get more than a flys head worth of profits out of it. (Pratt & Chiang, 1983:116)

[孙译]Relying on the dew for sustenance and plowing with your brush for food cannot remain a long-term plan for you. Why not make a trip with me to Lingnan? You are bound to make more than a flys-head worth of profit. (Sanders, 2011:102)

原文含有三个诗性表述(粗体):“待露而爨”“笔耕而炊”“蝇头利”。可以看到,林语堂将三个诗性表述都省略;布莱克保留了前面两个诗性表述,省略了“蝇头利”的诗性表述;白江和孙广仁将三个诗性表述全部保留。

统计结果表明,对于这45个诗性表述,林语堂省略40个,保留5个;布莱克省略8个,保留25个(另省译12个);白江省略9个,保留36个;孙广仁省略16个,保留29个。可见不論是数量还是比例,白江对汉语诗性表达的再现程度均最高。中国文学的诗性表述蕴含了中国人的文学观、审美观、诗学观,而除了直译难以被英语读者接受的语项之外,白江做了最多的保留,尊重中国文学的区别性特征,对中国文学的态度是“狂热”(巴柔,2001b:175)。白江对汉语诗性表述的翻译所建构的中国文学形象是想象绮丽、富含陌生化表达法、蕴含哲理;所建构的中国人形象是心胸开阔、充满情趣。

3.2 等级关系和情节

沈复的《浮生六记》实质上是关于等级关系的自传小说,与中国儒家提倡的人伦关系,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篇》)基本相同,却又有一定差距。《浮生六记》的等级关系重心在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其等级关系在白江译文中都得到忠实的再现。在夫妻关系上,沈复和陈芸情深义重,内外分当,在文学和艺术上是共鸣知音,在危难时刻鼎力相助,这是儒家理想的夫妻关系:夫妻相爱、夫妻有别、夫唱妇和,而白江在注释中给与了明示(Pratt & Chiang, 1983:151)。在父子关系上,沈父稼夫公为人豪爽,竭尽全能为儿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沈复对父亲也极为孝顺,即使沈父对夫妇二人误解甚至赶之出门,他也未有怨言一句,白江对此也专门做了注释 (Pratt & Chiang, 1983:155)。 这个父子关系虽然与儒家的理想有一定差距,但整体上保留中国人敬上、爱下的形象。在兄弟关系上,虽然沈复弟启堂心胸狭窄、贪财说谎、冷酷无情,但是沈复对其依然宽容仁厚,虽与儒家理想不尽相同,但也整体上保留中国人对待手足宽厚礼让的形象。在朋友关系上,沈复父子、鸿干、揖山、琢堂等人,都是义薄云天、急人之难、成人之事。当然沈复也记述数次遭遇损友,但白江译文中“friend”评价意义搭配最多的是old(5次),其次是close(4次),再次是intimate(2次),最后是trusting和best(各1次),没有负面意义搭配。译文再现的朋友关系虽与儒家理想有一定差距,但整体上保留多数中国人真诚待友、重信有义的形象。白江忠实翻译沈复的山水游历,呈现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质朴天然、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慰藉的形象,如在江西大庾岭看到的两块石碑,“急流勇退”“得意不可再往”,既是沈复心许的为事准则,又是中国人哲学观的体现,白江对此专门做了注释 (Pratt & Chiang, 1983:160) 。

在情节方面,《浮生六记》不是按照编年体来写,而是按照生活的不同侧面作为主题来写作。与布莱克打破原文的组织结构、重新按照编年体写作、省去古代文论/盆景花园/山水游历的译法不同,白江保留了原文的叙事体系和所有情节。这些情节忠实地再现了中国人珍惜真挚爱情、寻求日常情趣、直面艰辛生活、寄情秀丽山川的形象。

4.副文本与古代中国形象建构

企鹅版《浮生六记》副文本包括前言、年序表、度量衡、附录、注释、地图,共有6,563字,约占全文的20%。其中内容最多的是注释。林语堂译文只有25条简单的脚注标记人名和地名;布莱克译文没有注释;白江译文有尾注217条;孙广仁译文有脚注151条。在副文本中,白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隐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进而建构自己理解的中国形象。本文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4.1 中国人性格

白江注释的古代中国人,是胸怀天下、勇敢无畏、以孝为先、追求心性、落拓不羁的形象。

1)中国人心系天下。在注释范仲淹时白江评论说:他出生于北宋一个贫穷的家庭,后来成为伟大的官员和学者。在他所有的著作中,最为人所记的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注释钟无盐时说,她虽然长得很丑,但由于她直言齐宣王治国不善,被封为皇后。在翻译石琢堂平定白莲教之乱时,他们注释了石琢堂为国为民勤勉工作的一生。

2)中国人极重孝道。在翻译沈父训斥沈复“迟必首汝逆矣”时,白江注释说,如果沈复不行孝道、不听沈父的话,他会因此被起诉,这可能是最严重的指控(Pratt & Chiang, 1983:155) 。在翻译碑铭“得意不可再往”时,注释指出在华山的危险之处有一块石刻,上书“常思父母”(Pratt & Chiang, 1983: 160)。

3)中国人神勇智慧。在注释关羽的时候白江说: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英雄,后来被奉为神。在翻译“船有迎潮者,……俄顷始浮起,拨转船头,随潮而去,顷刻百里”时(Pratt & Chiang, 1983:158),白江注释指出钱塘江潮最高可达25英尺,速度最快可达每秒30英尺,重达1.5吨的镇水铁牛瞬间被冲走;接着他引用美国汉学家夏士德(G. R. G. Worcester)《长江之帆船与舢板》的记载,它与沈复惊心动魄的描写几乎完全相同,传达了中国船民勇敢、顽强、机智的形象。

4)中国人追求心性、落拓不羁。在翻译“登子陵钓台”时,白江借用美国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Schafer)《步虚:唐代奔赴星辰之路》的记载,介绍了严子陵不惧皇权辞官归隐的故事。在翻译“不系之舟”时他们注释说,中国文人无拘无束、淡泊名利、漂泊不定、多愁善感。

4.2 文学与艺术

白江注釋所建构的中国文学形象,呈现了一个文学家璨若星河、作品绮丽夺目、文类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1)中国文学家众星灿烂。在翻译沈复和陈芸谈论中国文论时,白江用长达686词的注释,介绍了匡衡、刘向、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陆贽等文学家的生平和贡献,同时详细介绍了李白、杜甫、三苏的生平及影响。

2)中国文学作品意境深远。在翻译“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时白江注释指出该寓言选自《孟子》,并借用英国汉学家熊古柏(Arthur Cooper)《李白和杜甫》的内容解释道,虽然一个人不能逃离世俗,但他仍须保留自己本真的一部分,不被世俗玷污。此外还详细介绍了“桃源”“武陵”的传说,并全文翻译沈复曾引用的杜牧诗《遣怀》。

3)中国文学影响了西方文学。在翻译“寒山”时,白江注释指出寒山是中国6—9世纪诗歌作者群的总称,寒山诗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一代”的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4)中国的绘画和音乐造诣精深。于绘画方面,在注释“云林石法”“云林手笔”时,白江提到,倪瓒(云林)是苏州一位性格乖张的画家,是元代四大家之一,他疏散家财,弃家遁迹,对明代的绘画有重大影响。在注释“黄鹤山樵笔意”时详细地介绍了元代画家王蒙,再配上正文中画家戚柳堤为沈复、陈芸绘月下老人之像的记述,中国绘画艺术高超的形象更显突出。于音乐方面,白江在翻译“钟磬”的时候注释说,它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后来它也用来召唤僧人祈祷。在翻译“梅花三弄”的时候,他们详细介绍了该曲的成曲历史,再配上正文“星灿弹《梅花三弄》,飘飘欲仙。忆香亦兴发,袖出铁笛,呜呜而吹之。”(Pratt & Chiang, 1983:128) 的记述,中国文人对音乐托情笃爱、造诣深厚的形象得以呈现。

4.3 民风习俗

白江注释的古代中国习俗丰富,人们生活充满情趣,礼仪化邦,民风淳朴。这一维度包括取名、收养、子嗣继承、婚姻等方面的内容。

1)中国古人通过取字、号等,表达自己高远的精神追求和寄托。在翻译“陈芸,字淑珍”时,白江注释到:中国人习惯上会使用许多的名字。除了乳名和正式名字外,所有受过教育的人至少有两个名字:字(literary name)和号(style)。字往往表达所追求的品格,如“淑珍”的意思是“珍贵的美德”,号是一种正式的别称。字和号可以改变,为学人生活增添许多乐趣(Pratt & Chiang, 1983:149)。

2)中国人通过收养,或达到香火传承,或帮助困难晚辈,塑造了一个重视家族历史、充满仁爱的中国人形象。在翻译“吾父稼夫公喜认义子,以故余异姓弟兄有二十六人”时白江注释指出这跟西方的收养不同,意味着两个不相关的家庭关联起来,养父母会资助养子。与西方的教父和教母相比它没有宗教的内涵,同时进一步解释了中国古代继承财产的方式和传续香火的做法 (Pratt & Chiang,1983:151, 157)。

3)中国人的婚姻,一方面古朴单纯、充满异国情调,另一方面又让人匪夷所思。比如在注释“天孙”的时候白江详细地介绍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在翻译“文君之从长卿”时,讲述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呈现中国古代婚姻爱情的忠贞,但书中陈芸竭力为沈复找憨圆做妾,这在西方读者(甚至今天的中国读者)看来都难以理解。对此白江评论到,他们的爱情不会因此而减弱一点。另外,白江在注释沈复调侃陈芸为“怜香伴”时说:中国古代对于女性之间的密切关系非常容忍,当然这不是说她们与丈夫之间的感情就不好。他们也赞同高罗佩将此看作是女同性恋的看法(Pratt & Chiang,1983:153)。

4)中国古代的高级妓女(courtesan)与西方的妓女(prostitute)完全不同。在白江看来,她们受人尊重,地位甚至高于所服务的男性。所以他们翻译“妓”的时候,除了一处译为sing-song girl,其余的都译为courtesan。与之不同的是,林语堂译为sing-song girl或prostitute,且以sing-song girl为多;布莱克和孙广仁译为sing-song girl, singing girl, courtesan或prostitute,且以prostitute为多。白江甚至将杨贵妃、苏小小、《琵琶行》中的歌女、憨圆,都称为courtesan。白江呈现的中国古代风俗行业,是一个高雅、充满诗意的形象,因而其注释更加凸显“《浮生六记》对于西方读者来说,非常重要” (Pratt & Chiang, 1983:9)。

4.4 政治

白江注释的中国政治,是古代政治贤明、清代政治存在弊端的形象。

1)中国古代政治家深有治国智慧。在翻译“罟不用数”时,白江(Pratt & Chiang, 1983:159)借用加拿大汉学家杜百胜(W. A. Dobson)译《孟子》的表述,详细解释了孟子的治政理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的主题是不能竭泽而渔,要保护生态、爱惜百姓。另外在前言中指出,在古代中国一则是学而优则仕,二则官员必须异地为官,其目的是避免卷入利益冲突。

2)清代幕僚制度是政治和教育的失败品。白江指出,在清代科考不第者才入幕僚,如果科考成功他们会入仕;然而他们从来不被清政府承认,他们的游幕没有定所,生活也不稳定。而沈复的失败,归根结底还是他所处的幕僚阶层。具体到幕僚(或曰师爷),白江还引用瞿同祖的《中国清代地方行政制度》,介绍了幕僚的七种类型和日常工作。

4.5 经济

白江注释的清代中国经济,是一个贸易较为发达、然而百姓生活艰难的形象。

1)清代对外贸易部分开放、对内贸易兴盛。在注释“十三洋行”时白江说明每年8月到次年3月,其他国家都可以通过它与中国进行贸易。而正文中记载的苏州市场,如花市、菜市、食市,贸易兴隆;沈复也两度易儒为贾,第一次是贩酒至台湾,第二次是将陈芸绣物、苏酒、醉蟹贩至广东。

2)清代普通百姓生活捉襟见肘。在翻译“四方踌躇终夜,拟卸衬衣质钱而渡”时,白江注释指出,古代中国人会典当衣物来作渡船的盘缠,这听起来很奇怪,但贫穷的中国绅士似乎一直都在这么做。另外,在翻译陈芸“拔钗沽酒”时,他们也谈到了中国人生活的艰难(Pratt & Chiang, 1983:155)。

4.6 哲学和宗教

白江所注释的中国哲学和宗教,是古朴、神秘而又合理的学说。

1)阴阳哲学的核心是平衡。在翻译陈芸不愿佩戴珍珠首饰、说“用為首饰,阳气全克矣”时,白江注释说明阴是“女性原则”,阳是“男性原则”,阴阳统治着宇宙,理想状态是保持平衡(Pratt & Chiang, 1983:152)。

2)“风水”既有神秘性又有合理性。白江将风水音译为feng-shui,后附注释称,它是中国人根据相地说,判断房屋、坟墓和其它物项选址是否适宜。再配上正文中鸿干不讲风水终致英年早逝的记述,风水神秘有效的形象得以突显。

3)中国道教神秘,佛教劝人为善。在道教方面,白江注释提到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传说他将自己写的哲学经典《道德经》给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注释庄子时指出,庄子是道教的哲学家,其著作《庄子》是对《道德经》的阐释。在佛教方面,白江附注解释佛教的因果报应,即前世的行为会对今生产生影响。

4.7 教育

白江所注释的中国清代教育制度是一个基本公正、偶失公平的制度。如沈复描写他和朋友在萧爽楼模仿科举考试以取乐,白江忠实翻译“不准交头私语”“誊录启匣,并录一册,转呈主考,以杜徇私。”(Pratt & Chiang, 1983:154),然后注释称这是科举考试的范例,塑造正面形象。然而在注释“官卷”时指出,在清代的科举考试中,官员的近亲可以参加考试,他们的试卷是官卷(official paper),有优先录取权,呈现负面形象。实际上,清代为了避免高级官员子弟舞弊、抢占民众名额,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分官卷和民卷,官卷民卷的录取比例是一样的。白江说的“优先录取权”,实际上是认识的错误。

4.8 科技

白江注释的古代中国科技是高度发达的形象。在翻译“剑池”时白江注释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下葬的时候,墓地有3,000口宝剑陪葬。据传阖闾是第一个让工匠冶铁铸剑的国王;在翻译“《群芳谱》片段”时注释指出,它为明代万历年间王象晋所著,是介绍植物栽培、含30册的百科全书。

5.白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成因分析

5.1 白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分析

白江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态度表现为三个层次:实证主义材料、个人想象(幻象)和集体想象物。首先,白江注释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历史人物等的介绍,多数基于实证材料,没有加入个人情感和价值观,是“硬形象”。比如介绍清代的幕僚制度时明确说明参考了瞿同祖的《清代地方政府》;在将“屋仅两椽”翻译为The house had only two spans时参考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

第二,白江建构的中国形象有一定个人想象(幻象)的成分。比如白江在介绍中国阴阳哲学的时候说,陈芸佩戴珍珠阴气会集中,可能导致看见鬼。事实上,中国道家的阴阳哲学与鬼无关,与鬼有关的是道士的事情。再如,在翻译“有西人赁屋于余画铺之左,放利债为业”时,白江将“西人”译为Westerner,并注释指出西人通常指欧洲人,但是在1800年的苏州是不可能有欧洲人的,故猜测可能是西藏人,蒙古人,或者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人(Pratt & Chiang, 1983:155)。对于“西人”,林语堂的译文则是European。然而内容比《浮生六记》稍早的《红楼梦》之中已有很多西洋物品和西洋贸易的记载,“浪游记快”中也明确记载“园为洋商捐施而成”。因此白江的个人想象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真实的清代贸易形象。

第三,白江的集体想象物同样包括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个部分。分析发现,白江的意识形态部分呈现为清代较多负面消极形象的建构,而乌托邦部分在明代及以上,多为正面积极的形象。巴柔(2001b:156)曾说:形象(包括集体想象物)不是真实的陈述,而是对某种文化现实的描述,它制造(或赞同、宣传)了这个形象的个人或集体,展示了他们所处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虚构的空间。白江呈现的中国形象未必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但却反映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形象的普遍看法。在表现清代中国的时候,白江或注释评论,或直译原文,呈现消极信息较多的负面形象,包括:导致沈复人生失败的不合理的衙门制度和尴尬的幕僚角色;学只为仕的教育局限;长期盛行的包办婚姻;百姓艰难困窘的日常生活;科举考试的不公;官场“卑鄙之状不堪入目”(Pratt & Chiang, 1983:115),等等。从明代向上后溯,白江评论的是一个仕人心怀天下、学人洒脱不羁、百姓民风古朴、文学艺术辉煌、科学技术发达的古代中国形象。就文学大家而言,介绍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陶渊明、三苏、关汉卿等;就政治人物而言,介绍了尧、严子陵、李世民、欧阳修、范仲淹等;就科技而言,介绍了2500年前阖闾治下冶铁铸剑,以及明代成熟的植物栽培技术;就民风而言,介绍了“月下老人”“长寿面”“走月亮”等古老民俗;就艺术而言,介绍了“磬”“琴”“笛”“梅花三弄”等乐器和乐曲,以及倪瓒、王蒙等元代绘画大师,等等。

可以看到,白江對中国形象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塑造区别,非常类似于形象学学者周宁和Irmy Schweiger的分析。周宁(2014:3)认为,西方现代性历史中出现的中国形象,大概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以1750年前后为界。此前中国形象包含三种类型——“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在美化中国的总体趋势上是相同并递进深入的,这个总体趋势是乌托邦化。此后中国形象逐渐被丑化,出现了另外三种类型——“停滞封闭的帝国”“专制暴政的帝国”“野蛮后半野蛮的帝国”。Schweiger(2007)认为,西方的中国形象以18世纪中叶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之前是政治开明、儒家盛行、艺术高雅的乌托邦国度形象,之后是停滞不前、暴君专制,甚至黄祸(Yellow Peril)、蓝蚁(Blue Ants)的形象。

总之,白江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较为亲善。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们用欣赏、接纳、沟通的方式将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到西方。对于中国文化中西方读者难以接受的地方他们会化解、圆说。比如在翻译“芸窘而强解曰:‘夫粪,人家皆有之,要在食与不食之别耳。”时注释指出:对于这样令人尴尬的话题,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是,沈复和陈芸当时年纪尚小;与西方相比中国社会对排泄之类的主题比较宽容(Pratt & Chiang, 1983:152)。再如翻译童年沈复睾丸为蚯蚓所咬,“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时,白江注释说:鸭的唾液被认为是一味药(Pratt & Chiang, 1983:153)。另外,白江对中国古代文学又表现出狂热的态度,这体现在他们对中国文学详细的注释,对中国文学(寒山诗)影响美国文学的高度赞扬,对汉语诗性表述的极度尊重。

5.2白江中国形象建构的成因分析

本文对译者翻译选择成因的分析聚焦白伦,其一因为他是主要译者,其二目前尚无文献介绍其夫人江素惠。白伦翻译《浮生六记》、向世界报道中国时,正是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充满好奇、满怀同情的时候。白伦本是美联社、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资深记者,20世纪80年代初主动申请来到中国,与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合作报道中国的发展,后加入上海东方媒体集团,成为该集团的外籍专家。在《中国日报》的一次采访中他说:美国读者对来自中国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这个国家让他们觉得新奇,特别是政治和经济领域。他认为一方面中国文化悠久,另一方面当今的中国洋溢活力、奋发向前、充满自信(Chew, 2017)。另外,白伦还有着“无国界的良心与无国界的理想”(贾昊宇,2017)。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制作创伤急救和护理的医学视频,以培训成都医疗机构的义工、降低灾民死亡率;他无偿为“忧道基金会”工作,募捐来大量资金帮助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他多次探望上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正因为白伦热爱中国、尊重中国、同情中国,在翻译《浮生六记》的时候,其注释呈现的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醇香、人民普遍善良慷慨、又苦难深重的中国形象。恰如其读者Celeste Heiter(2001)所评:白伦和江素慧通过“高超的艺术和诗性的语言”,再现了“浪漫爱情、朋友真情、家庭责任、社会不公、人间悲剧,并贯穿跃动的幽默、深邃的情感和超验的神秘主义”。

6.结语

在《浮生六记》向西方的传播历程中,企鹅版译文影响深远。究其根本,两位译者基于亲善和狂热的态度,使用厚翻译和极端尊重汉语的诗性表述方式,建构了古朴纯厚的中国文化形象和绮丽瑰伟的中国文学形象。两位译者的卓越工作,成就《浮生六记》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译文及注释所建构的中国形象,或通过企鹅出版社的声望影响普通读者,或借助以企鹅版译文为教材的教学机制影响英语世界的广大学生。

注释:

① 虽然实证主义方法受到韦勒克的批评,但是译者在副文本中对实证主义材料的征用,仍然反映译者形象建构的倾向性。

参考文献

[1]Batchelor, K. Translation and Paratexts[M]. London: Routledge, 2018.

[2]Black, S.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3]Boucquey, T. Encyclopedia of World Writers: Beginnings through the 13th Century[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5.

[4]Chew, A. TV journalist helps world tune in to nations development[N/OL].2017. https://global.chinadaily.com.cn/a/201709/20/WS5a0ab603a3100f0f53cb640a.html.[2023-02-20]

[5]Damrosch, D. & D. L. Pike(eds.). The Longma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vol D)[C]. London: Pearson & Longman, 2009.

[6]Davis, P., H. Gary & J. Crawford. The Bedford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vol 4)[C]. Bedford: St. Martins, 2003.

[7]Flynn, P., J. Leerssen & L. Doorsaer. On translated images, stereotypes and disciplines[A]. In L. Doorsaer, P. Flynn & J. Leerssen(eds.). Interconnecting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magology[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5. 1-20.

[8]Genette, G.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9]Heiter, C. Book Review: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J/OL]. 2001. http://thingsasian.com/story/book-review-six-records-floating-life-shen-fu.[2022-12-15]

[10]Lin, Y.T.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11]Pellatt, V. Introduction[A]. In V. Pellatt(ed.). Text, Extratext, Metatext and Paratext in Transla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3. 1-6.

[12]Pratt, L. & S. H. Chiang.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3.

[13]Sanders, G. 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M].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2011.

[14]Schweiger, I. China[A]. In M. Beller & J. Leerssen(eds.). Imagology: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s[C]. Amsterdam: Rodopi, 2007. 126-130.

[15]達尼埃尔-亨利·巴柔. 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A]. 孟华译. 孟华主编. 比较文学形象学[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a. 118-154.

[16]达尼埃尔-亨利·巴柔. 形象[A]. 孟华译. 孟华主编. 比较文学形象学[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b. 153-184.

[17]达尼埃尔-亨利·巴柔. 形象学研究:从文学史到诗学[A]. 蒯轶萍译. 孟华主编. 比较文学形象学[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c. 197-222.

[18]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形象学[J].方维规译.中国比较文学,2007,(3): 152 -167.

[19]贾昊宇. 浮生所向一个伟大的时代——访2017年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白伦[J/OL]. 2017. https://mp.weixin.qq.com/s/MvWMIt7ePtHBiw437UuiNw.[2023-01-30]

[20]梁林歆. 企鹅英文版《 浮生六记》中的副文本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21,(2):108-115.

[21]曼海姆,卡尔.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 黎明、李书崇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2]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A]. 孟华译. 孟华主编. 比较文学形象学[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 17-40.

[23]沈复. 浮生六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4]周宁. 跨文化形象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杨彬)

收稿日期:2023-05-19;修改稿,2023-08-23;本刊修订,2023-09-1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企鹅版中国文学经典的翻译与传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BYY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树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经典英译、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电子邮箱:wangshh@hust.edu.cn。

引用信息:王树槐.企鹅版《浮生六记》的古代中国形象建构[J].山东外语教学,2023,(5):99-110.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沧浪亭里的『浮生六记』
跨文化视域下论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的翻译思想
叙事学角度下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浮生六记》中的文人精神
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体系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浮生六记》
《红线》与《浮生六记》的互文性解读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