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中的异常停顿研究
2023-11-21康硕
[摘要] 本研究招募36名留学加拿大中国大学生和36名加拿大当地大学生,参与124篇英语文章的朗读测试,探索中国学习者在语流当中的异常停顿现象、产生异常停顿的语言环境以及相应的发音问题。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英语学习者产生异常停顿的频率显著高于母语者,停顿位置出现在单词、惯用语串和句子中;(2)高水平学习者在单词里的停顿频率显著低于中级学习者,但这两组受试者在句子与惯用语串里的停顿频率并无显著差异;(3)停顿常发生于以下浊辅音的发音之前:[b][d][g][d][z][]。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发音问题可能会引发中国英语学习者异常停顿,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学生的英语语音知识,加强发音训练。
[关键词] 异常停顿;语音环境;英语发音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献编号] 1002-2643(2023)05-0069-11
A Study of Irregular Pauses in Oral Production by EnglishLanguage Learners[JZ)]
KANG Shuo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recruited 36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36 local students from a Canadian university to participate in a reading aloud tes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irregular pauses made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identify the linguistic contexts in which these pauses occur, and examine the underlying pronunciation issu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comparing with native speakers,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exhibit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irregular pauses that occur within words, idiomatic phrases, and sentences; (2) advanced learners produce fewer pauses within words than intermediate learner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requency regarding irregular pauses within sentences and idiomatic phrases; (3) pauses often occur before the realization of voiced consonants including[b][d][g][d][z].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ronunciation problems among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may lead to irregular pauses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reinforcing students English phonetic knowledge and enhancing pronunciation training in teaching practices.
Key words: irregular pauses; phonetic environment; English pronunciation
1.引言
流利的口语表达是二语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二语课堂的重要一环,因为口语表达是体现二语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Tavakoli, 2011)。然而,口语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其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学习者年龄、个体差异、跨语言因素等。口语表达或口语产出(oral production)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OBrien et al.,2007; Foster, 2020; Tavakoli & Uchihara, 2020; 马冬梅, 2014;于涵静, 2020)。现有的研究发现,影响口语产出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工作记忆能力、学习者对目的语语音和音位知识的掌握程度、口语表达任务的难度、口语产出中的停顿现象等(OBrien et al.,2007;Ellis, 2009;Tavakoli, 2011)。
康硕 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中的异常停顿研究
山东外语教学 2023年第5期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异常停顿(irregular pauses)是阻碍口語表达最直观的因素之一(Riggenbach, 1991)。停顿频率越高,口语流利性越差。Tavakoli(2011)指出,二语学习者的停顿频率和时长明显高于母语者;学习者的停顿模式也与母语者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母语者很少在单个句子中出现停顿,而学习者则会在此环境下频繁出现停顿。此类异常停顿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然而,二语学习者在哪些情况下发生停顿、有哪些因素导致停顿、学习者的母语如何影响他们对目的语的发音,解答这些问题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利用朗读任务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中的异常停顿现象,旨在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发音问题,为二语口语教学实践提供启示。
2.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Levelt的言语产出理论(1989; 1993)将言语产出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构思(conceptualization)、生成(formulation)、发音(articulation)。在构思阶段,说话者生成交际意图,并决定将要传达的信息。在此过程中,说话者会根据当前交际语境不断监测交际目的,使信息符合表达意图。第二阶段需要将意图表达的信息编织为具体的词汇和音节,即生成阶段。此阶段,说话者要经历语法编码和音位编码。语法编码是选择适当的句法、词汇或词基(lemma)的过程。所选词基会激活与意图表达的信息相对应的句法框架。音位编码将词汇分解为音节,激活说话前的发音动作(preverbal articulatory gesture),把即将说出的话语按先后顺序排列出来。最后一步是发音阶段。说话者组织好词汇和相应的音节后,通过控制发音器官,将词汇以语音形式呈现,从而完成口语产出形式下的信息传递。
已有研究指出,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困难主要是因为词汇量不足(Uchihara & Clenton, 2020)以及对目的语语音和音位知识不熟悉(OBrien et al.,2007)。根据言语产出理论,这两项问题可能出现在生成与发音阶段。尽管学习者知道自己的表达意图,也很难使用相关词汇(词汇量小),或者不会发音(缺乏语音知识)。关于生成阶段和口語产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已有许多(OBrien et al.,2006),本文将重点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中的发音阶段所产生的异常停顿。
2.2 异常停顿界定
口语产出是一个连续的、转瞬即逝的过程。无论是母语者还是二语学习者都会出现填充式停顿(filled pauses)、开头谬误(false starts)、语义重复(repetitions)、自我修正(self-corrections)等现象(Taylor, 201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停顿都视为异常停顿,口语中的填充式停顿通常是正常的语言现象,并不影响口语的流利性。填充式停顿往往在表达中不存在语义功能,只作为填充物出现在话语间隙中,如例(1)所示:
(1)This paper investigates, um, you know, the anomalous pauses.
例(1)中um和you know属于填充式停顿。Gilmore(2004)认为此类停顿是正常现象,反映了真实自然的即兴口语表达的特征。填充式停顿并不是阻碍口语表达的重要因素,不能被认定为异常停顿。
非填充式停顿(unfilled pauses),也称短暂沉默,是指在说话过程中出现的静默间断。Riggenbach(1991)认为非填充式停顿才是阻碍口语表达流利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短暂沉默都是异常停顿,要根据沉默时长、语境等因素来判断。参看例(2)中例句:
(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 the anomalous pauses①.
例(2)中出现短暂沉默是一种特定时刻下的沉默(juncture pause)。若沉默时间较短,它的作用可以是为了强调后续的信息。
判断一个非填充式停顿是否异常,其它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停顿时长与停顿的位置。已有的研究对于停顿时长没有达成共识。Derwing et al.(2004)认为,超过400毫秒的沉默可以算作异常停顿。在后续相关实验中,Yuan et al.(2016)把停顿时长分为三类:短促停顿(0-200毫秒)、一般停顿(200-1,000毫秒)、长时停顿(超过1,000毫秒)。只有长时停顿才被视为异常。本研究采纳1,000毫秒(一秒钟)作为判定标准,即一秒钟以上的长时停顿才被视为异常停顿。
除时长以外,停顿位置也是判断停顿是否异常的重要依据。首先,在母语者的口语产出中,停顿极少出现在惯用语串(formulaic sequences)当中(Tavakoli, 2011)。Grant & Nation (2006)把惯用语串分为三类:词组、比喻性表达、惯用语。参见下文(3)中例句:
(3)a. You are supposed to take your exam. So go to school now.
b. Practice makes perfect.
c. I can pass my driving test. Its a piece of cake for me.
(3a)中be supposed to和go to school是典型的词组。词组中每个单词组合在一起,构成整体含义。(3b)为谚语,它有固定的词语搭配,可以从其字面意思推测出整体含义。(3c)中a piece of cake属于惯用语,类似中文成语,从字面意思通常无法推测其含义。在二语学习中,惯用语串通常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学习者往往不会把语串中的单词分开处理(Jiang,2018),所以停顿不太可能出现在此类表达中。如果出现,可将其视为异常停顿。
除惯用语串外,句子中的停顿位置也要纳入考量。Tavakoli(2011)指出,说话者在一句话结束后会自然停顿一下,为听者留出反应时间,也为自己留出时间组织下一句话。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短暂沉默是正常的,可以充当标点符号的作用,在语流中形成一个句子边界。反之,停顿如果出现在一句话中,比如:This is a (.) book,则有可能是一个异常停顿。
最后,单词里的停顿也判定为异常停顿。杨萌和穆凤英(2011)的研究发现,停顿极少出现在单词中,尤其是学过的或熟悉的单词。一旦停顿出现在单词里,比如:I live in the su(.) burb of Lethbridge,则有可能为异常停顿。
基于以上介绍,本研究对异常停顿的认定标准包括:(1)超过一秒的停顿时长;(2)出现在单词、惯用语串或单个句子当中的非填充式停顿。同时符合以上两种情况的停顿被视为异常停顿。
2.3 相关研究
西方学界对口语停顿的探索聚焦在话语可理解性研究中(Issacs & Trofimovich, 2012)。Derwing et al.(2004)发现,学习者在自发性口语产出时停顿越少,其话语可理解性越高;而非必要停顿会阻碍他人领会说话者的意图。此外,Kowal et al.(1975)、Suzuki & Kormos(2020)等研究发现,停顿频率与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呈负相关。高水平学习者的口语表达更为流利,停顿次数明显少于初级学习者。
为了对比二语学习者和母语者在停顿特征上的区别,Tavakoli (2011)邀请学习者和母语者参加了一项故事复述研究。通过分析两组参与者在复述时产生的停顿,该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停顿频率和时长方面都明显有异于母语者,而且更容易在单个句子中产生异常停顿。此外,无论是母语者还是学习者,几乎不会在惯用语串中发生停顿。
杨萌和穆凤英(2011)的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自发性口语产出中的停顿越多,其流利性越差,且停顿位置大多位于实词之前和首个单词之后。停顿的形式主要是非填充式停顿。马冬梅(2014)通过阐述性口语任务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停顿特征是短促且频繁的,大都发生在单个句子中。这些停顿显著降低了口语表达的流利性。
以上研究着眼于自发口语产出中的异常停顿现象。受试者在言语产出的三个阶段都可能出现问题,继而引发停顿。为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Hirano et al.(2006)采用朗读实验法,跳过构思阶段与生成阶段中的语法编码,着重调查学习者朗读日文时(主要涉及发音阶段)产生异常停顿的位置。研究结果显示日语母语者在句与句之间会产生正常停顿(时间极短);而日语学习者在任何位置都会产生长时间停顿。
综上,已有研究着重考察了二语学习者自发口语产出停顿,发现在口语产出的三个阶段都可能出现问题。如果能集中调查其中一个阶段,可以得出更加具体的结论。此外,尽管学习者的停顿特征和母语者不同,但此结论是否适用于高级和中级水平的学习者还需更多实证研究。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极少涉及停顿位置的语音环境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异常停顿。为填补这些研究空白,本研究使用朗读任务,着重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产出第三阶段——发音环节所产生的异常停顿,分析停顿位置及其潜在成因。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探讨以下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是否比母语使用者产生更多的异常停顿?
(2)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哪些句法环境下会产生异常停顿?
(3)语言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环境下的停顿是否存在差异?
(4)什么语音环境易引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异常停顿?
3.2 研究对象
研究者招募加拿大某重点大学36名当地学生和36名中国留学生参与研究。留学生根据托福考试成绩被分为两组。36名学习者中有一半处于中级水平,另一半处于高级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组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显著(t=23.624,p< 0.01)。36名加拿大当地学生的母语/第一语言为英语。所有受试者为该大学工程学院一年级本科生,日常口语表达能力正常。 所有受试者签署研究同意书,表明自愿參与研究,并在研究结束后可获得学分补偿。
3.3 实验材料
朗读所需的文本材料来源于中国留学生在大学语言班学过的课文,此举为避免由于词频差异、对阅读材料不熟悉等因素而产生的干扰。每位受试者分批朗读124篇课文。朗读文本总计26,081个单词。
3.4 数据收集和分析
研究正式开始前,受试者需接受培训指导。研究者做出朗读示范,并明确告知学生朗读课文时需录音,每篇课文只读一次,产生口误或停顿后也无需重复录音。研究开启后,受试者每天朗读三至四篇课文。在正式朗读课文前,受试者要复习课文、生词表及相关语法内容。此举意在尽量排除词频差异等干扰因素,保证朗读中出现的异常停顿是由于发音问题,而不是由于对词汇和语法不熟悉。
根据本研究对异常停顿的定义,笔者与团队的另外两位老师以及七位研究助理合作,逐一确认受试者在朗读时出现的异常停顿。通过使用Praat(5.7.08)语音分析工具,研究者对所有受试者的录音进行分析,在停顿位置做出标注,并记录所有异常停顿的时长和次数。最终将得到的数据输入SPSS(25.0)进行统计。
4.研究结果
本研究首先对比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的异常停顿差异。如表1中的t检验分析所示,中国学习者产生的停顿次数明显多于母语使用者(t=6.68,p<0.001)。具体到每个停顿位置,结果显示学习者在单个句子中(t=8.72,p<0.001)、惯用语串中(t=13.17,p<0.001)及单词中的停顿次数(t= 9.62,p<0.001)明显多于母语者。
以上结论回答了本研究的前两个问题:(1)英语学习者的停顿频率显著高于母语者;(2)异常停顿的位置集中在单词、惯用语串或句子当中。
此外,本研究也重点考察高级和中级水平学习者产生的异常停顿有怎样的差异。本研究计算了高、中级学习者在每个位置产生异常停顿的平均次数(即每组受试者在各个位置的停顿次数相加后,除以每组受试者数量)。如表2所示,除了在单词内的停顿之外(t=4.52,p=0.001),两组学习者在句子里的停顿(t=0.87,p= 0.61)、惯用语串里的停顿(t=1.90,p=0.58)以及停顿总次数(t=0.52,p= 0.285)上没有显著差异。
最后,通过考察学习者出现异常停顿的语音环境,本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的异常停顿常发生于以下辅音之前:[b][d][g][d][z][]。表3显示的是每个辅音的定义、语音环境所引发的异常停顿实例、停顿出现的位置和相应的Praat声谱示意图。
如表3所示,停顿多发生在浊音发声之前,并且在单个句子、单词与惯用语串里都有停顿。这可能是由于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对[d][b][g]三个辅音的发声起始时间存在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发音,引发异常停顿。
综上,英语学习者比母语者产生更多次数的异常停顿,且学习者产生的停顿可以出现在单个句子、单词和惯用语串当中。此外,高水平学习者在单词里的停顿次数少于中级学习者,但二者在单个句子和惯用语串里的停顿频率没有明显区别,停顿总次数也无显著差异。最后,异常停顿常发生于浊辅音之前。
5.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发音时产生的异常停顿明显多于母语者。这种现象在高水平学习者中依然存在,体现在单个句子和惯用语串的停顿。另外,异常停顿会发生在单个词语、惯用语串和句子里。异常停顿常发生在以下浊辅音之前:[d][b][g][z]。
5.1 异常停顿的频率与位置
学习者异常停顿频率明显高于母语者,此结果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Derwing et al.,2004; Tavakoli, 2011)。由于二语课堂的时长与内容限制、二语习得关键期以及跨语言差异等因素(Gan, 2012),学习者很难达到与母语者相同的口语产出水平,在发音阶段也更容易产生异常停顿现象。
此外,异常停顿的位置集中在单个词语和句子中。这一结果符合Hirano et al.(2006)、杨萌和穆凤英(2011)、马冬梅(2014)等人的结论。本研究中的受试者跳过了构思和生成阶段,研究发现即使在发音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仍然产生大量异常停顿,且在语篇的任何位置都会产生异常停顿。这一发现表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音知识不够熟悉,也凸显了发音知识对二语学习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已有研究(如Tavakoli, 2011),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惯用语串中会产出异常停顿。此结果可能是由于中、英文语音和音位系统的差异,以及中国学习者对发音知识的不熟悉。尽管朗读材料来源于受试者学过的教材,这并不意味着受试者完全掌握了材料中惯用语串的全部知识。Nation(2013)将词汇知识分为形式(form)、含义(meaning)和用法(use)三方面。形式又包含口语形式和书面形式。即使受试者学会了惯用语串的含义、用法以及书面形式方面的知识,他们未必掌握了惯用语串的口语形式,即如何正确地发音。以前文所列表3中的数据为例,It fits like(.) glove,停顿前的[k]是清音,而停顿后的[g]是浊音。汉语语音系统里没有这两个塞音的清浊对立(voicing contrast),学习者可能难以准确发出这两种不同的辅音。此外,中文里没有浊塞音[g],学习者可能会尝试用汉语[k]的发音方式来替代,从而产生负迁移现象。
5.2 学习者语言水平与停顿频率
已有的研究显示,高水平学习者口语产出的流利性显著高于中级水平学习者,其语流中的停顿频率也显著低于后者(Kowal et al.,1975; Suzuki & Kormos, 2020)。这些发现并不完全符合本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种可能性,来说明本研究和已有文献在结论上的差异。
首先,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的实验任务。如前文所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自发性的口语产出,比如Suzuki & Kormos(2020)采用的研究任务是受试者就某一话题说出自己的观点。完成此任务,说话者需要从心理词典中调取一些常用的、熟悉的词语来完成口语产出。鉴于高水平学习者词汇量较大,他們完全可以避免不熟悉的单词,从而降低异常停顿的频率。而本研究的任务是朗读文本,受试没有选词的干扰,进而可以重点识别具体的语音环境中产生的问题。
第二,单词与惯用语串甚至句子的朗读难度不同。惯用语串和句子由更多音节组成,需要学习者额外的时间来协调不同音节的发音。此过程中,学习者会更加频繁地面对一些影响发音的因素。如果学习者不熟悉这些发音过程,在朗读惯用语串和句子时就更容易出现发音困难,引发异常停顿。
最后,不同的语言背景也是重要因素之一。Kowal et al.(1975)研究中的受试者是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德语的学习者。德语和英语在语音和音位系统上有许多相似点,例如相似的辅音和元音。而本研究受试者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其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者在依赖汉语的元语言能力实现正迁移的时候,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即使是高水平的学习者,还是会产生异常停顿。
5.3 个别浊辅音发音困难
本文的研究结果指出,中国学习者的异常停顿常发生在[d][b][g][d][z][]之前,可能也是由于跨语言差异和学习者欠缺目的语语音知识。这些浊辅音在中文语音和音位系统里并不存在,学习者难以凭借母语的元语言能力实现正迁移。发音问题是引发异常停顿的因素之一,严重时会直接影响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另外,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对[d][b][g]三个辅音的发声起始时间不同,可能会影响学习者流畅地发音,这也是跨语言差异的体现。如果学习者没有熟练掌握目的语语音知识及其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可能会产生发音困难,引发异常停顿。
本研究中的高水平学习者可能掌握了英语语音知识,也意识到了这几个辅音在中英文之间的差异,但是研究任务的特点以及学习者心理因素,也许会引发异常停顿。相比于自发性口语产出任务,本研究采用的朗读任务在形式上更为严格,受试者需按规定材料完成朗读,可能会造成受试者心理紧张,继而产生过度修正的问题。即在朗读课文时想要以完全标准、清晰的方式读出个别辅音。认知心理学认为,二语学习者为了达到较高的口语流利性,往往会在潜意识中把即将要说出口的单词或句子“预读”(inner voice)一遍,这也是Levelt口语产出理论中一种自我监测(self-monitoring)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自我监测并不局限于构思阶段,而是发生在口语产出的每个阶段,包括生成和发音阶段。鉴于这一点,本研究的受试可能在自我监测的“预读”中产生了短暂犹豫,发现这三个辅音在英语里的标准发音并不容易,继而引发异常停顿。
6.結语
本研究考查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任务中的异常停顿现象。结果显示,学习者的停顿频率明显高于母语者,尤其在惯用语串和句子里产生较多停顿。这一现象可能是源于学习者对个别浊辅音的发音困难。针对此问题,英语教学应强调发音基础,不断强化学生的语音知识和技能。虽然学习者可以采用词语替换法来应对发音困难(权立宏,2014),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发音的教学与训练应当贯彻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以全面减少甚至避免异常停顿现象。最后,对口语产出中的异常停顿研究应更具针对性,明确学习者在构思、生成和发音阶段分别出现的问题,以获得更具体清晰的结论。
注释:
① (.)表示停顿产生的位置。
② 黑体表示引发停顿的辅音。
参考文献
[1]Derwing, T. M., M. J. Rossiter, M. J. Munro & R. I. Thomson. Second language fluency: Judgments on different tasks[J]. Language Learning, 2004, 4(4): 655-679.
[2]Ellis, R.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three types of task planning on the fluency, complexity, and accuracy in L2 oral produc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9, 30(4): 474-509.
[3]Foster, P. Oral fluency in a second language: 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next ten years[J]. Language Teaching, 2020, 53(4): 446-461.
[4]Gan, Z. Understanding L2 speaking problems: Implications for ES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 in Hong Kong[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2, 37(1): 43-59.
[5]Gilmore, A. A comparison of textbook and authentic interactions[J]. ELT Journal, 2004, 58(4): 363-374.
[6]Grant, L. E. & P. Nation. How many idioms are there in Englis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 151(1): 1-14.
[7]Hirano, H., G. Kawai, K. Hirose & N. Minematsu. Unfilled pauses in Japanese sentences read aloud by non-native learners[R]. Pittsburgh: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SPEECH Conference Proceeding, 2006, 725-728.
[8]Isaacs, T. & P. Trofimovich. Deconstructing comprehensibility. Identifying the linguistic influences on listeners L2 comprehensibility rating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2, 34(3): 475-505.
[9]Jiang, N. Second Language Processing: An Introduc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10]Kowal, S., D. OConnell., E. OBrien & E. Bryant. Temporal aspects of reading aloud and speak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5, 88(4): 549-569.
[11]Levelt, W. J. M.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9.
[12]Levelt, W. J. M. Language use in normal speakers and its disorders[A]. In G. Blanken, J. Dittmann, H. Grimm, J. C. Marshall & C.W. Wallesch (eds.). Linguistic Disorders and Pathologies[C]. Berlin: De Gruyter, 1993. 1-15.
[13]Nation, 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2nd e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4]OBrien, I., N. Segalowitz., J. Collentine & B. Freed. Phonological memory and lexical, narrative, and grammatical skills in second language oral production by adult learners[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06, 27(3): 377-402.
[15]OBrien, I., N. Segalowitz., B. Freed & J. Collentine. Phonological memory predicts second language oral fluency gains in adult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 29(4): 557-581.
[16]Riggenbach, H.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fluency: A microanalysis of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s[J]. Discourse Processes, 1991, 14(4): 423-441.
[17]Roever, C. Testing of 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 Past and future[J]. Language Testing, 2011, 28(4): 463-481.
[18]Suzuki, S. & J. Kormos. Linguistic dimensions of comprehensibility and perceived fluency: An investigation of complex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in second language argumentative speech[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20, 42(1): 143-167.
[19]Tavakoli, P. Pausing patterns: Differences between L2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J]. ELT Journal, 2011, 65(1): 71-79.
[20]Tavakoli, P. & T. Uchihara. To what extent are multi-word sequences associated with oral fluency?[J]. Language Learning, 2020, 70(2): 506-547.
[21]Taylor, L. B. Introduction[A]. In T. Lynda (ed.). Examining Speak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Assessing Secondlanguage Speaking[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35.
[22]Uchihara, T. & J. Clenton.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vocabulary size in second language speaking ability[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20, 24(4): 540-556.
[23]Yuan, J., X. Xu, W. Lai & M. Liberman. Pauses and pause fillers in Mandarin monologue speech: The effects of sex and proficiency[J/OL]. 2016.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a4c465b4913c3d5999bc0d05a8ad0c8d.[2023-02-16]
[24]马冬梅.英语专业学生阐述性口语产出停顿特征及其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3): 42-48.
[25]權立宏.第二语言会话修补策略与修补启动方式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4,(2):53-59.
[26]杨萌,穆凤英.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流利性的语调短语内部停顿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6):16-21.
[27]于涵静.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流利性动态发展研究——兼论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的互动关系[J].外语界, 2020,(2): 81-89.
(责任编辑:孙炬)
收稿日期:2021-12-26;修改稿,2022-07-25;本刊修订,2023-09-1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跨学科学术语篇中的作者话语权构建多维度研究”(项目编号:21FYYB0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康硕,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外语教育。电子邮箱:laosai822@163.com。
引用信息:康硕.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中的异常停顿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23,(5):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