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3-11-21李红霞郭西平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文化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李红霞 郭西平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方式上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不断变化,将中华优秀文化有意识、系统性地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且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不断体验中,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美德也将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文章从文化育人的内涵、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关系、文化育人的必要性等角度分析、阐述了文化育人的含义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文化育人策略以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中历史教学;文化素养

历史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科的综合性使高中历史教材包含许多文化,需要学生理解、对比、赏析、运用,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伴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使用和新高考的推行,“立德树人”成为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目标,“五育”并举也逐渐成为大中小学的教育趋势。在“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下,许多学校的党建文化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形成了校园文化长廊等,使校园中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催生出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探究心理,开始思考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文化育人。

一、文化育人的内涵

《易经》中说“勿相杂曰文”,《礼记》中称“五色成文而不乱”。此处的“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这是文的本意,后来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化”字的古字形,由一个头朝上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组成,其本意为生成、变化、改变、造化等。可见,“化”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或由此引申为通过教育使风俗、风气、人心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教化,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根据新中国成立后修订的《辞源》,“文化”一词是指文字和教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有教化、感化之意。

文化育人即以文化人,以优秀的文化涵养人。以文化的理念、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手段、文化的方法、文化的底蕴和文化的精神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文化育人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教育,注重的是人的知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文化育人是一個静待花开的过程,王猛说:“文化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浸润人心,贵在心心相印,贵在蔚然成风。”这种潜在的作用和影响,一旦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信念和自律的力量,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就会形成思维惯性与行为定式,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了个体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关系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者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立德树人是文化育人的根本目标。文化育人,就是借助文化的力量,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都强调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和内容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教育人和塑造人,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这段话充分表明,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民族自信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育人,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育人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具有使学生终身受益的长期功效。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文精神、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开拓的创新精神,使其内化到个人灵魂深处,凝结成个体精神气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文化层次、思想境界和精神品位。文化育人这一概念还全面的回答了“以什么育人,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与新时期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完美契合。

四、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文化育人

根据理论学习,结合学校学情以及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本文认为可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来进行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孝老爱亲”“见义勇为”“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传统美德,是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德育不可缺少的“传家宝”。中国革命文化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价值追求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内涵、厚重的历史意蕴。例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传承这些革命精神,赓续红色革命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涵养青少年的“健力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的教育,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为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让学生热爱学习、团结同学、感恩父母和爱党爱国。

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文化育人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的文化自觉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文化”是“德”的载体,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底蕴深厚,它以经、史、子、集为主干,涉及哲学、史学、文学、戏剧、书画、音乐、民俗、节日等,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诗词、服饰、饮食、建筑等。优秀传统文化自带道德价值,如“公而忘私、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尊老爱幼、诚信守公”的公德意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责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国特殊国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历史中,一系列革命事件、革命精神、革命遗存、革命文物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的感人事迹,展现出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都具有强大的教化、引导作用,能使人在革命精神的浸润和熏陶中,接受和认同中国革命文化蕴涵的道德正能量。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知识点与相应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使学生通过感知历史文化内涵来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实施课程育人

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教师要注重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上适时进行文化育人。例如,历史教师将中国古代史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知识整合成知识体系,呈现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脉络,并以情境材料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各个儒家知识分子的思想,最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整合从“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再到“明清统一多民族國家的发展”,让“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观念内化于学生心中,让学生对此观念根深蒂固。河南省济源市第四中学的历史教师还挖掘了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整编成《古轵文化》校本教材。尤其是“古轵国的由来”“伐原示信”“刺客聂政”等经典历史故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不仅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典故所蕴含的美德也悄然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而且外化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该校历史教师还整合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的历史,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以小专题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采用图片和情景材料来展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声、光、电、情的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时期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让这些红色文化在学生心中烙下印痕。

(三)进行活动育人

“讲给学生听,学生会忘记;让学生试试,学生会理解”。除了在课堂中“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围绕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进行的教育活动。清明节来临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制作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让学生感悟节日的内在情感,举办“中国清明节”的专题讲座,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升华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包粽子,开展“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活动;中秋节组织学生自制手抄报,做月饼,围绕“月”“花”的飞花令进行比赛,以中秋文化进行文创作品展示和经典传唱活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巧妙的对联,并让学生讲出巧妙在哪里。这些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孝悌、团圆、感恩、爱国、和睦等品德也悄然驻扎于心底。

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济源市第四中学历史学科组还围绕革命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在五四前夕,以“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组织专题讲座,结合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案例,以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事迹的介绍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喜迎二十大之际,开展“英雄在我心中”手抄报活动和举办党史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知英雄,学英雄,做英雄;学知识、强信念、增干劲。

(四)开展实践育人

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会让学生对文化有更深的感悟,从而实现“以文育人”。近年来,济源市第四中学还带领学生社团外出研学,实地探究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济源博物馆,教师带领学生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体会济源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去济渎庙,体会中国古代“四渎”的独特魅力,“农耕经济”的脆弱,化济水“出淤泥而不染”“百折东到海”的水品为人品;去王屋山道境广场,在一系列的建筑里体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哲思;在阳台宫的精美雕刻画里,读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苏武牧羊”“龙抓王小”等历史典故,悟出做人之道;在道境广场高大的牌坊上所嵌的对联里,品悟“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黄帝统一华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在典雅、庄重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在“春风化雨中”实现了心灵的升华。探访身边的革命英雄,去“留庄英雄民兵营”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教师带领学生重温杜八联抗日自卫团英勇顽强、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发展历程。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赴王屋山红色教育基地,体会领悟神话时代、革命时代和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与传承。每一次深入的实践活动,都是生动的文化育人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涵养。

六、结语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和实践,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挑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补充,不断更新课件。在教科研方面,历史学科组可以挖掘各类优秀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文化育人体系,并编写校本教材。通过文化育人,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历史素养。学生在各种优秀文化的滋养下,增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形成了求真的态度、向善的品性和寻美的能力,实现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涂爱荣. 新时代文化育人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

[2]费岭峰. 怎么做课题研究:给教师的40个教育科研建议[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郭瑞鹏,李良,张鹏鹏.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创新研究[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11):49-51.

(责任编辑:郑  畅)

*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化育人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ZYR202111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文化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实践探究
技术文化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