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中音乐资源的运用

2023-11-21杨欣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情感

杨欣

现行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教师一直尝试将课程融合,小学中的美术与音乐作为主要的艺术课程,所以将其有效融合是现在综合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音乐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创建出更高效率的小学美术课堂,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一、美术与音乐本质具有互通性

(一)美术与音乐艺术表现相关

现代心理学的较多理论可以验证不同艺术之间的互相融合。如心理现象中的通感作用,则能够让综合课程实现现实融合。而受心理学中联觉与通感作用,让美术与音乐的关系连接,实现多种元素的渗透,进而达成艺术通感。在人们欣赏美术的时候,可以促进多种感官的结合,丰富和促进大众的艺术体验与感知。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受听觉的刺激促进听觉系统的运用,进一步影响大脑皮层,对产生的感知推动主观反应。而当人们在倾听与欣赏美妙的音乐时,会陶醉在乐曲中刺激视觉想象,仿佛在黄昏之下的安逸、又像大海中的豁达、万马奔腾的豪迈等。相同,在人们欣赏高品质的画作时,也会发出感叹,就像耳边响起悠扬的序曲。如此在审美感知的时候,仿佛画面也有了节奏;在欣赏音乐节奏的时候在头脑中仿佛产生了新的视觉画面,以此产生联觉作用。虽然美术与音乐艺术刺激的是人们不同的感官,但是最终都能激发人们的共鸣,产生通感,更加清晰地感知艺术作品。如人们在欣赏《四小天鹅舞曲》的时候,在节奏活潑跳跃的舞曲中会在头脑中呈现天鹅活泼跳跃的画面。当人们产生通感之后,就会营造多种想象空间,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联合。由此可知视听通道不是独立存在的,美术教师在课堂中渗透音乐资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获得大脑神经中枢系统构建的幻象,并运用于美术创作中,为学生实践提供灵感素材,促进艺术作品的创作。

(二)美术与音乐学科功能一致

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会塑造一个场景表达美。音乐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会通过重新组合旋律表达音律美。通过作品可以发现创作者的感受,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美术与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情感的抒发工具,情感共通性强。美术通过视觉形象为受众传达情感;音乐则利用听觉符号为大众展示情感,都是以艺术为途径为人民服务。大众在欣赏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的时候都会获得创作者要传达的情感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情感与价值观。美术与音乐都具有疗愈性,两个学科在功能上,都有治愈人心灵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共情。如美术通过色彩与线条表现自我,记录现实,同时还能表达人的情绪,调节情绪。如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就是想通过画作为大众展示战争的残酷,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蒙克也在自己的作品《呐喊》中运用变形的线条与夸张的描述体现画作中主人公的恐慌与焦虑,作者通过创作还释放了自己的坏情绪。由此可知,教师在教授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通过创造将自己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转化为美术作品,教师在观察学生创作的时候可以对其心理状况有一定观察,发现学生产生不好情感时及时干预补救。音乐作为一门治愈人心的学科,音乐自身的节奏与韵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心理,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有时会感到幸福快乐,有时会感到无能为力,在音乐感染下能够传递心情。如肖邦的《小狗圆舞曲》就能让人们在倾听中也感到欢快与兴奋。

由此可知,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联系,都表示美术与音乐的本质具有互通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渗透音乐资源是可行的。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音乐资源的运用

(一)在美术表现与创作课堂中运用音乐资源

小学美术表现与创作课堂主要是培养认识艺术,把握艺术的基本要素,在此过程中教师联合音乐资源,以视听联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丰富思维加强创作,塑造出更加生动的美术艺术形象。在此运用音乐资源还能帮助学生解决艺术基础薄弱,创作时无从下手的情况。

以三年级美术课堂《我们的音乐会》一课为例。在美术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造型、线条、构图的知识;在音乐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可以简单地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基于此,本次美术课堂中运用“视听联觉”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与创作能力,让学生认知一些常见的造型与乐曲,了解音乐会中包含的美术元素,利用美术创作的形式表达音色与音调的不同,使用塑造泥塑立体作品表达音乐会。基于此的教学目标为:通过音乐会的欣赏,使用泥塑,通过捏、搓、贴、压等技能塑造音乐会中乐器的造型与人物的动态形象。同时让学生能够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建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提前准备音乐乐器的图片,彩色卡纸,颜色完善的超轻黏土等。实施的教学环节为:第一,欣赏与感受。教师先为学生播放音乐会中的音乐曲目,让学生边听边回忆,思考演奏的是哪一首乐曲,然后深入情境,感受音乐曲目表达的情绪与情感,并猜一猜曲目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音乐家是怎样演奏这首曲目的,请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乐器进行模仿演奏。然后教师展示音乐会现场的图片,请学生认真观察乐器的形状与演奏家们使用它演奏乐曲时的动态状态。在此环节中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器官,先为学生建立泥塑立体造型的表象。第二,讨论与想象。通过对音乐会视频中演奏者的动态想象的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在一场音乐会中是怎么安排演奏者座位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其进行总结讨论,要将塑造完成的泥塑演奏者放在怎样的位置上,构建完整的音乐会情境。在此环节中,利用引导学生头脑风暴挖掘美术活动中的音乐资源,然后将两者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合作交流与创作。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别制定音乐会主题,让小组成员根据主题需求分工合作完成美术创作。在音乐主题下主要让小组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演奏家、指挥家都摆放在哪里?二是创作出哪些演奏者与乐器。在这两个问题之上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在塑造形象的时候注意添加细节,关注人物的动态特征,创作中进行夸张与变形;指明塑造形象的尺寸标准,保证各小组创造的演奏者大小相似。第四,评价与共享。在小组完成演奏者创作之后,教师与班级学生一同欣赏作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间互评与教师总评的方法,评价出最佳合作奖、最佳造型奖等。在此通过过程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建立创作美术作品的信息,同时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优化。

本次教学结合音乐资源实施识艺课程,将音乐知识融汇到美术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认识音乐乐器的时候,学习使用泥土塑造音乐乐曲与演奏家造型的技法。在视听觉双重刺激之下,能够丰富学生的造型形象想象,让造型与塑造的过程更加生动。

(二)美术欣赏与评述课堂中运用音乐资源

美術欣赏与评述课堂主要是欣赏中外名家艺术作品,能够让学生掌握美术领域中的不同艺术流派与风格,掌握美术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包含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欣赏与评述能力。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音乐资源,重点是在课堂中借助音乐创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美术的美,在感知与欣赏中创造美。

以五年级欣赏评述《莫奈的“阳光”》一课为例,高年级的美术主要以欣赏与评述为主,通过为学生展示贴近生活的美术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其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感知音乐作品,提升对美术的审美认知能力,在此融入音乐资源,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提供帮助。在教学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印象派绘画的特征,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印象派音乐与绘画作品。教师提前准备好印象派音乐乐曲、莫奈创作作品的照片、素描纸等。详细的教学过程为:第一,导入兴趣。上课伊始请学生观察今天的天气,然后询问“你能用画笔画出今天的天气吗?”让学生尝试通过想象创作。然后教师展示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这幅作品,自己查阅资料,了解莫奈的作品。最后教师介绍印象派画家莫奈,展示本节课教学的主题。第二,结合美术赏析播放音乐资源。在真正欣赏美术作品之前,教师先播放德彪西的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引导学生在聆听中集中注意力,先初步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接着教师在展示莫奈的绘画作品《午后的莲花池》,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画面的欣赏中获得什么感想?”然后在音乐的促进下,从用笔方法、绘画形式等角度感受画作中莫奈创作的“阳光”,学习光的绘画方法。在此教师指导学生找到图画光色与音乐音色的练习,找到印象派音乐与绘画作品的关系,总结印象派绘画作品的意义。第三,展示作品。通过对印象派绘画作品欣赏与评价,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在印象派音乐的欣赏中,尝试用对光的绘画方法,使用丙烯、水分等颜料绘制校园风景。注重光色的冷暖色调的表达。第五,展示作品与评价。在学生完成创作之后,师生一同针对其创作思路进行评价,提出更好的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在此融入对应的音乐资源,能够让学生从更加宽广的角度感受印象派绘画作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虽然在欣赏课堂中音乐没有贯穿整节课,只是在展示教学重点的时候融合了作业的内容,更加高效地运用视听结合法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三)美术综合与应用课堂中运用音乐资源

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艺术的技能与技法,同时在融入生活资源的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使身心愉悦。所以在美术的综合与运用课堂中渗透音乐资源,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加强对音乐作品思想情感的共鸣,如此还能达成渗透德育的目标。

以六年级《夸张与变形》一课为例,使用剪纸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美术领域中的夸张与变形艺术形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剪纸技法,能够了解抽象符号包含的含义。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感受其中包含的音乐元素,赏析马蒂斯剪纸作品中的夸张与变形特点,然后尝试利用此类表达方式,创作剪纸作品。基于此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并为其发放各种剪纸的图案。教学过程具体为:第一,课堂开始为学生播放浪漫主义后期的有夸张特点的抒情音乐,构建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获得感受,尝试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说一说使用剪或者撕的方式该如何体现夸张与变形,然后将自己实践操作出来的作品进行展示,在班级中评比哪幅作品更具夸张与变形的特征。教师展示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夸张与变形》。第二,鉴赏作品。教师先为学生介绍马蒂斯的生活背景,接着展示其创作出的剪纸作品,以《The Dancer》为例让学生仔细欣赏,然后分小组讨论这幅作品中想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剪纸作品有什么特点,如此深入分析舞蹈人物的动态形象符号,了解马蒂斯在剪纸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拉进学生与美术名作的距离,在情感共鸣中体会剪纸的夸张与变形的任务体现,并对其实践产生兴趣。第三,再次表达与感受。在学生们欣赏之后,要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倾听,感受音乐的音调、音色、节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可以使用哪些元素展示夸张与变形。最后请各小组自主选择音乐片段,用比较夸张的动作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模仿,以此展示剪纸作品的艺术价值。第四,感受与创作表现。教师在剪纸绘本主题与创作要求后,请学生科学搭配,自主创造具有夸张与变形特点的剪纸作品,在学生创作时,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视听联想进行想象,更好地完成人物剪纸作业。第五,课堂延伸。教师总结后延伸课堂剪纸知识,让学生在课后找出更多与马蒂斯艺术创作有关的资料,深入了解马蒂斯在动态造型中使用的变形与夸张艺术形式,然后能够在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中,通过此进行剪纸之外艺术形式的创作。

美术综合与应用课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中的情感表达方法,达成身心与情感的共鸣,获得愉悦感。在本次教学中融入音乐资源是为了引导学生联想,激发对剪纸学习的兴趣与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音乐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想象能力。在音乐资源的渗透中,能够让学生扩展眼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锻炼交流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另外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在课堂中运用音乐资源,可以丰富课堂环境,在将美术与音乐结合的课堂中更加了解学生学情,便于高效美术课堂的创建。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创意美术
情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