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育思想灵动起来

2023-11-21张碧荣

中国教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沈老师原点儿童

张碧荣

与沈勇老师初识,是因其学校校长的推荐,我初次感受了他在课堂中的灵动与“课感”。20多年来,他躬耕在“一线”,我勤勉于教研,或在共同做课中,或在送教课堂上,或在学术会议里,或在期刊专著上,不断看到沈老师用自己的灵动和情怀,把“数学教学时光”沉淀为对学生、对数学、对教学的深刻见解,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教育哲学。

一、审辩促就成长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黑格尔的“合理”是“合乎理性”,而“合乎理性”未必“合乎情理”。用审辩的眼光看事实的存在,才能看清事情的利弊,找准问题的所在,教学的改革也才得以改在“原点”处。

可喜的是,沈勇老师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常在,这助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睁开慧眼,積淀智慧。面对名家大师的个性课堂,沈老师在膜拜的同时又审辩其实用性;面对高校学者的专业报告,沈老师在吸收中又审辩其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转化率;分管教学后,对“教案”的审辩将教学管理指向“教师如何备、备什么才能符合儿童的天性和课堂的规律”。“我思故我在”,沈老师用自己的审思、反思、长思,奠基了自己在数学教育教学上的深刻与精进。

二、原点基于儿童

当代教学的历史嬗变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适应生存需要的实用性教学,其特征是传授知识技能;第二阶段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的生长性教学,其特征是发展多元智能;第三阶段是为终生幸福奠基的人文性教学,其特征是除前两个目标外还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黑格尔说:“前进就是回溯到根据,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东西。”[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中,“原点”既是最初的起点,也预示着“终点”的方向和归宿,而“终点”又是事物发展下一阶段的“原点”。

在教育“原点”的界定上,我们看到沈勇老师在《把数学课上成儿童喜欢的样子》一文中给出了自己全面且深刻的回答:“真实成长,是指儿童在学习化的生活情境中,顺应身心发展规律,在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有机契合中,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心智情意志的充分发展、好奇心和生活力的自由发展,成为美好生活创造者和享受者的过程。”也只有厘清了教育的原点,才会坚持数学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人为数学的发展服务,才不会迷失学科教学的方向、目标与过程实施。

“数学教学”四个字,含有三个维度,目标是(学)

数学,主导是教师,主体为学生。教师“线性”地把数学知识讲授给学生,其“原点”定的是“数学”而不是“学生”,是“脑中有知识,目中无学生”的教学,这无疑是对“主仆”的颠倒。

在沈老师《把数学课上成儿童喜欢的样子》一文中,我看到了“以人为本”,看到了对教学原点的准确把握。“让课堂有儿童的感觉,好玩有趣”,这是对学生学习心向的重视;“让课堂有生活的味道,安全真实”,这是对学生起点的遵循;“让课堂有思维的深度,通情达理”,这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的界定。原点基于数学,看见的是数学“冰冷的美丽”;原点基于儿童,便能看见儿童内心的体验。“我们是否考虑过他们答完问题之后的感受呢?答对了,受到师生表扬,当然开心。那答错了呢?……真正的课堂安全,就在于教师能否就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和作业背后的‘成长价值进行挖掘,进而让每一个回答过问题的儿童,都能体面地坐下去。”原点基于儿童,我们才能看见过去我们视而不见的细节!

三、灵动造就鲜活

1. 灵动在思,外显在语

在沈勇老师的课堂上,常常可见他把深刻的道理,智慧地化为幽默的引导语、追问语、评价语、总结语。“口算?口是怎么算的?”“笔算?笔又是怎么算的?”“会算不明理,这儿(指头),顶多也就是一个低配版的电脑。”“计算,计算,是先计后算。”“合理运筹是计算,损人利己可就是算计。”(见《让儿童喜欢的数学计算总复习课:温故,更要知新》),这五句幽默、令人印象深刻、听而不忘的语言,架起了整节课的课堂结构,把计算的精髓外显在课堂上,把理性与人文流淌在教室内。

沈老师常给“不总是自带欢乐”的数学学习带去惊喜,用灵动造就鲜活,因鲜活产生兴趣,积淀兴趣产生乐趣,积淀乐趣产生志趣。学生的学习心向、学习动机,因为沈老师的灵动和智慧而一活皆活。

2. 灵动在本,巧设妙问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节课所提的核心问题,所设的活动任务,决定着这节课学生脑中思考的内容和习得的经验。抓住知识本质,把准学生“思”情,巧设活动,妙提问题,无疑是教师更高层次的灵动。

计算总复习课上,看似沈老师只布置了普通的四道题:9+6 、24×37 、 ÷ 、7.2―3.2×,实则其间暗藏着算法与算理、人算与机算、先“计”后“算”、计算的一致性、计算而不算计等诸多教学要点,巧设妙问之下将数学课“少就是多” 的教学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沈勇老师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把握和灵动的教学设计能力。

四、积淀长出思想

卖油翁与庖丁的不同,一个真是“惟手熟尔”,另一个则是“总结规律,顺应规律”。教育的复杂性,决定我们要学习庖丁的思想,而不是单一练习卖油翁的技能。所以,优秀的教师总是“一肩挑两头”,一头挑着数学的本质和联系,一头挑着儿童的天性和规律,以外在自然去合人的内在自然,以数学的教学规律去合学生的天性规律,教学才能把学生与数学和谐地统整在一起。沈老师认为儿童才不愿理会数学重不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生动而学习。儿童学数学的过程,应是数学史的“快进”。教师在儿童的数学课堂中应该做一个学习的组织者、陪伴者和欣赏者。

一个没有把“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想明白的老师,一个没有“把德智体美劳具体化”的老师,大概率只是“学科素养甚或学科知识技能的贩卖者”。沈勇老师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他在长期的理论学习研读中,在持续地探索总结教育教学规律中,在厚积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智慧中,厘清并建构了儿童、数学、教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慢慢升华出自己的数学教育哲学。这是他在走向“教育家型教师”之路上的可喜探索,可供更多的同侪品读、借鉴。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逻辑学[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务馆,1966:55.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小教育研究所所长,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沈老师原点儿童
巧用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以写老师为例,让学生写人时有话可说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我的竹笛老师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了不起的老师
把杯子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