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施耐庵的“文字突围”

2023-11-21王族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张士诚施耐庵动笔

王族

二度压制的创作激情

还在青年时期,施耐庵就产生了写《水浒传》的想法,这与当时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的故事有关,话本中说宋江领导的武装力量有36位首领,他们一干人马在山东和河北等地劫富济贫,惩恶扬善,让官府闻风丧胆。施耐庵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细心打听它的来龙去脉,为日后创作《水浒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施耐庵出生于苏州船家,也就是湖上打渔的人家。元末明初民不聊生,他自小见到很多朝廷欺压百姓的事情,在内心产生了愤懑情绪,渴望用行动反抗朝廷暴行。但他只是一个打渔人家的儿子,加之家里一直强调他要在学业上精进,所以没有精力把内心想法付诸行动。《水浒传》的第一次创作激情,就那样在他内心隐藏了起来。

施耐庵在20多岁时一举考中举人,但在第二年的会试时名落孙山,只把一个失望的身影拖回了家中。回家后不久,经朋友推荐,他到山东郓城任了训导,在这段时间里,他听到很多梁山好汉的故事。《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很多细节,都是他与人闲聊时听来的。

在郓城的那几年,施耐庵遍访民间,搜集梁山好汉反抗朝廷、与官府作斗争的故事。梁山好汉们的豪情,以及生死不惧、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聚义行为,再次让他热血沸腾,他的内心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似乎到了动笔的时候。

但施耐庵又犹豫了:其一,当时已有多地农民起义,此书一经写出,必挠到朝廷的痒痛之处,会给自己惹来麻烦,所以要慎重行事;其二,自己的仕途不尽如人意,还想通过科举考进士,还是不要写一部会惹麻烦的书为好。

前后一衡量,施耐庵觉得当时不是动笔的最佳时机,于是便又专注于苦读,准备科考。关于《水浒传》的第二次像洪流一般的创作激情,又被他压制在了内心。

聪明的“离开主义”

35岁那年,苦读数载的施耐庵终于考中了进士,被调往钱塘县(今杭州)任知县。但他仍然命运不济,此时的朝廷不但无力统治国事,反而加大了对百姓的欺压。于是,只当了两年的知县,施耐庵就无比失望地辞官,回家乡苏州去了。

亂世已始,不会再有谁找他的麻烦,他可以动笔了。纵观中国古典名著,有很多都是作者毅然决然舍弃自身利益,专注于著述才问世的。《水浒传》之于施耐庵,也是如此。

施耐庵还走在回苏州的路上,张士诚、朱元璋等人揭竿而起的消息已广为传播。他刚到苏州不久,张士诚的起义大军便占领了苏州,蓄意一夺天下。按说,施耐庵应该避开乱世兵伐,寻一个安静角落一心一意写《水浒传》才是,但他对朝廷愤懑的情绪在这时爆发了,致使他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投笔从戎,入军营去给张士诚当幕僚。

如此这般,《水浒传》便又写不成了。为何如此呢?原因只有一个,他视张士诚的农民武装力量为水泊梁山宋江们的影子,他要深入张士诚军队中,去体验这些出身底层,因难俟明君而奋起反抗的农民的精神之痛和内心挣扎。在张士诚军营中,他目睹了士兵们迥然不同的生活和首领们的行为,这些都为他日后写《水浒传》储备了丰富的素材。

接连取得的胜利,既让张士诚享受到了荣耀,同时又把他推上了战争的风口浪尖,他与昔日一同起义但很快又因分天下而成为敌人的朱元璋狭路相逢。以张士诚之实力,绝不是朱元璋的对手,但张士诚沉浸在胜利中不能醒悟。施耐庵不忍心看他失败,便劝他戒骄戒躁。张士诚听不进去,无奈,施耐庵不得不借故离开军营。

应该说,施耐庵是一个聪明人,他先辞官,后又退役,总是在关键时刻抽身而去。他的这种“离开主义”不但帮他避开了危险,还让他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

再回苏州,施耐庵已了无牵挂,在幽深的小巷中以教书的方式隐居,并开始动笔写《水浒传》。先前几次汹涌的创作激情,历经数次生命波折,终于可以付诸行动了。

逃亡途中的写作

施耐庵写得很顺利,先前的准备让他拥有了丰富的资料,而且腹稿也已基本成形,他只需坐下来,一章一章地写便是。

他在隐居中的写作生活安静从容,而离他不远的张士诚和朱元璋却打得不可开交。很快,张士诚便被朱元璋一举击溃,朱元璋开始建立他大明王朝的巨厦。这一切,施耐庵无暇顾及。

但事情很快便发生了变化,朱元璋攻入苏州后,开始搜捕张士诚的残留党羽,施耐庵的大名赫然在搜捕名册上。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背着写好的书稿,匆忙逃出苏州,找了一个隐秘的地方,继续写《水浒传》。虽然顺利脱身,但施耐庵的心理上已经有了阴影,觉得危险随时会降临,所以他在与时间赛跑,想早日完稿。

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梁山人物在他笔下一个比一个生动,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李逵的粗豪,鲁智深的豁达,林冲的隐忍,武松的快意恩仇,杨志的决绝,燕青的聪明,以及宋江的谨小慎微,高俅的奸诈,等等,都写得活灵活现。因为施耐庵的写作依据是宋元话本,所以他极大胆地使用了白话,使得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施耐庵边写边把书稿传入民间,一时间,《水浒传》被争相传阅,掀起一股“梁山热”。施耐庵很高兴,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没等他高兴几天,大麻烦来了——书稿鬼使神差地传到了朱元璋手里,朱元璋大怒,觉得施耐庵在书中影射自己,于是再次下令搜捕他。

很快,施耐庵便被抓获,打入刑部大牢。此时《水浒传》还没有写完,如果他被砍头,《水浒传》就变成了一部残缺之作。施耐庵创作的激情,为一部书的疯狂,一下子被浇上了现实世界的冷水,他该怎么办?

天无绝人之路,不久,施耐庵生命中的一个贵人出现了。此人乃他的同年进士刘伯温,因赏识施耐庵的才华,便设计让他逃出牢狱,嘱他悄悄去写,朱元璋在世时不可让《水浒传》面世,否则他还会有生命危险。

施耐庵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出牢狱,他的学生罗贯中已闻讯在外等他多时,两人相对无语,迅速离开。罗贯中把施耐庵悄悄接到淮安,隐居起来,从此不再露面。此时,民间仍在流传《水浒传》,读者都渴望能读到新的故事,但施耐庵像神秘遁迹似的,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事实上,经历了生死危难的施耐庵,这时反而更不甘心,他把自己一生的唯一目标制定成一部书——《水浒传》。那几年,在淮安的隐蔽角落,罗贯中一直在照顾他,帮他整理书稿,他憋足劲创作,直至书成。

由于《水浒传》的前半部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当整部作品出现后,很快便被读者热捧,从此,广泛流传于世。

LX//摘自《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刊有删节,佟毅/图

猜你喜欢

张士诚施耐庵动笔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大云寺里感恩碑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大云寺里感恩碑
毛毛雨
春天的雨
一盆鸡肉破了城
一只鸡破了一座城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无巧不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