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科普演讲的实践境况与传播效果研究*

2023-11-21顾敏佳

关键词:演讲者科普受众

顾敏佳

(1.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科普演讲是科普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最生动、受众最广的科学普及活动,同时也是科普活动中最古老的科学普及方式[1]。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科普演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方式,在给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让演讲者可以充分分享、传播、凝练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术思想。科普演讲在信息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对它的研究却比较薄弱。本文对关于科普演讲的三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科普演讲的内涵、特点、成效、优势以及制约因素等,并用传播学5W和AIDA模型加以分析,重点探讨了科普演讲的传播效果;二是对TED演讲、一席演讲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探究两者的异同;三是基于研究结论,分析科普政策,提出完善科普演讲的对策,加强传播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推动科普演讲走进课堂,成为当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科普演讲初探

(一)科普演讲的相关研究

科普演讲在学术交流、知识传播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融媒体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兴起,推进了科学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科普演讲在内容产出、表达技巧和传播方式等方面都更具多样性,对科普演讲的深入研究也日趋紧迫。

国内对科普演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分析上,例如,杨晓蕾等[2]整合、构建了 TED 演讲多模态互动分析框架,从语境层面、互动话语层面、模态层面探讨了TED演讲中交际模态的使用、分布情况及协同作用。洪岩等[3]介绍了TED的起源和发展,对TED独特的运作和组织机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提出了几点启示。谭炎之[4]在健康传播的视角下,以TED健康类演讲视频为例,结合经典叙述结构理论对健康类演讲的结构策略进行探究。宋志君等[5]通过剖析融媒体与演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融媒体视域下演讲的传播特点,为融媒体视域下的演讲传播提供研究参考。单雪琴[6]主要从演讲者构成、演讲议题、新媒体优势、社区化受众群体、分享五方面对“一席”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知识分享的新形式进行较为深入的观察。

国外对科普演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ED演讲,例如:Taibi D等[7]认为TED演讲涉及广泛的主题,且有近30种语言,以结构化、多语言和HTTP可访问的形式提供的元数据构成了一种重要资源。Carlo SD等[8]探讨了TED演讲的主要特征,还将科学演讲重新语境化。MacKrill等[9]对TED进行分析,调查了语言如何在TED演讲中影响人气和收视率,指出观众认为学者的演讲信息丰富且有说服力,而非学者的演讲则获得观众更高的情感评价。

上述文献表明国内外学术界对科普演讲案例已有不少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至今还缺乏对科普演讲的内涵、特点、成效、优势以及制约因素等基本问题的研究,更没有运用传播学5W模式和AIDA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外科普演讲的对比研究也明显薄弱。为此,本文开展科普演讲的实践境况与传播效果研究,希望弥补已有工作的不足。

(二)科普和科普演讲的重要性

探讨科普演讲,首先应该明确科普及科普演讲的重要性。科学普及、科学传播的活动由来已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重要性而提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两翼理论”[10],这是科普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传统的科普主要起辅助作用,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普的复杂性、交叉性、风险性、伦理性不断增加。为促进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科技持续造福人类,科普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认识水平、弘扬科学精神;二是不仅继续面对广大公众,更要面对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决策者等开展科普活动,推动交叉学科发展,丰富、健全社会的知识环境;三是科普已经成为知识创造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意味着两者共同主导科技的发展,促进科技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社会[11]。在互联网时代,科普备受重视,例如,在抖音平台上,短视频传播知识方兴未艾,在六大知识类短视频中,科普类最受欢迎[12]。同样,科普演讲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科普方式,充分发挥科普演讲的优势,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时代推动了数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数字文化消费形态。数字文化消费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以数字文化产品或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新型文化消费形态,可以促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13]。科普产业是文化产业,数字科普是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科普通过数字技术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推进科普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科普演讲的特点

科普演讲由来已久,英国皇家研究院于1799年成立并开始举办早期科普活动,宗旨是推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每周星期五举行一次科学研讨会,向贵族和平民传播科学知识[14]65。Armon等[15]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公共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新闻媒体中的框架,但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只是间接参与”。实际上,科学家应该直接参与科普工作,正如郑念等[16]指出:“很多发达国家科研机构都要求其会员与社会公众探讨研究遵循的伦理规范及其最新成果,并将这种科普行为视为科学家的一种职责和义务 ”。科学家参与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时代的科普演讲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时代的科普演讲,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演讲相比有较多的不同点,这种不同之处贯穿在科普演讲的各个方面,例如演讲内容、演讲方式、传播方式都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普演讲内容的选取、演讲方式的创新、传播形式的革新,这一系列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时代科普信息化的特点与优势。例如国内外的一席讲坛、百家讲坛、开讲啦、TED演讲等,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传播学经典的5W模式对科普演讲加以分析。拉斯韦尔[17]提出的传播五要素为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模式”。该模式已经成为传播学分析的基础,包括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与效果分析,其中成效分析不是它的重点,所以我们又同时引入AIDA模型以加强效果分析。

二、科普演讲及其传播效果

本文据此探讨信息时代的科普演讲,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科普演讲的分析(演讲主体、演讲内容、演讲途径和方式、演讲受众);二是关于科普演讲的传播效果分析。

(一)关于科普演讲的分析

1.科普演讲的主体。科普演讲的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科学家,讲述自己的科研成果;二是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不限于讲述自己的成果,乐于讲述自己熟悉的其他科研成果、成就;三是科普专家、教师、科普爱好者、科普博主、知识博主以及策展人等,在信息化时代,这类演讲者日益增多。以往大多数科学家主要致力于知识的创造而非实际应用[18]。随着科普事业越来越需要面对公众、面对市场,科普演讲的功能也趋于多元化,包括科普的公益事业、科学家个人职业发展和科学家共同体扩大社会影响的需要等。微博、短视频等传媒手段的普及,降低了科普演讲的门槛,科普演讲呈现出从精英化到精英化与大众化并存的局面,繁荣了科普演讲事业。当然,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2.科普演讲的内容。在信息化和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背景下,科普演讲内容与主题的选取呈现多样性的趋势,包括演讲人自己的研究、自己熟悉的研究、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主办方感兴趣的话题等。科普演讲的话题更具多样性与即时性,比如全球变暖问题、疫情以及各种突发事件都会成为科普演讲的内容。

3.科普演讲的途径和方式。信息化推进了科普演讲途径和方式的改变,演讲者不局限于在现场演讲,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视频网站、微博、直播平台、App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演讲。演讲方式多种多样,可通过全屏幕运用PPT、短视频、动画、游戏等多种手段来开展讲演,提升了科学普及的效率和品质。科普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科普演讲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受众用平板电脑或者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互联网将人类置于超时空、泛传播的媒介环境中,打通了普通个体信息社会化传播的渠道[19]。”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也使科普演讲模式更具广泛性与交互性,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与互动”。“科学信息建构中的不断反馈成为科学信息传播中新的现象,受传者成为新的传播主体,不同主体传播不同的科学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这个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成为科学信息成长的动因 。”[20]

4.科普演讲的受众。在知识爆炸、学科交叉和学习型社会中,科普演讲的受众不仅是公众、学生,还包括其他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科普演讲不仅传播经典知识,更及时传播科技前沿的最新知识和科研动态,备受欢迎。受众不仅是科普演讲的接受者、参与者,而且为演讲者提供反馈和建议。在社科普及演讲中,演讲过程甚至成为社科学者开展研究的一部分,受众成为研究的合作者。

(二)关于科普演讲的传播效果分析

为更好探讨科普演讲的传播效果,本文引入AIDA模型来加强成效分析。AIDA模型最早是艾尔莫·里维斯在1898年提出的。根据AIDA模式的分析,营销过程可以按照层级逐渐推进,递进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可以逐层划分为注意A(Awareness)、兴趣I(Interest)、愿望D(Desire)和行动A(Action)。在1925年,斯特朗将AIDA模型引入广告效果评价中,提出“分解效果”的概念,层次步骤也是A-I-D-A。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著名推销专家海英兹·姆·戈得曼的“AIDA推销模式”[21]。该模型问世以来不仅在营销领域成效显著,而且在小学、中学、大学的课堂教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各类应用程序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也适用于对科普演讲传播效果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AIDA模型的实施步骤为:“引起注意——知识隐藏;诱发兴趣——知识隐现;刺激欲望——知识追求;采取行动——知识求解”[22]。这与科普演讲过程类似。本文根据科普演讲的特点,提出了基于AIDA模型的科普演讲成效分析框架,见表1。

表1 基于AIDA模型的科普演讲成效分析

例如,《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HowGreatLeadersInspireAction)是TED演讲中评选出的最受欢迎的社科科普类演讲,播放量已经超过六千万。该演讲是管理学家西蒙·西内克(Simon Sinek)探讨领导者如何激发合作、信任和变革的科普演讲,其代表作是《从为什么开始》(StartwithWhy),阐述一个简洁而强大的领导力模型,列举了很多商业案例来吸引听众。西蒙通过讲怀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来引入主题,指出尽管怀特兄弟的实力并非最强,但却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还有一些以弱胜强的事例与怀特兄弟的成功都有共同之处,以此来引起受众的好奇心。西蒙在面板上画出了三个同心圆,从外至里依次是what、how、why,称之为黄金圈法则,激发了受众一探究竟的兴趣。通过对黄金圈法则的进一步解释,特别强调了why的重要性,激发了受众的需要,继而唤起了受众想要应用黄金圈法则的渴望,以此引导学以致用的行动。

在TED和一席等演讲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主题引入、引发兴趣与思考、激发需求与动力、引导行动等四个步骤层层递进,使演讲产生预期的效果。具体而言,首先,演讲主题的选择多为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前沿,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主题并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其次,通过阐述最新前沿科技、原理、发现等引起人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内容深入浅出、现身说法,使受众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运用讲故事等方法,或关乎受众自身利益,或贴近受众切身体验,以此来引起共鸣、激发受众需求,唤起其对新知的理解、把握与应用的渴望;最后,引起受众的共鸣,得到受众的反馈,包括产生点赞、评论、转发、弹幕等初步行动,激发受众学以致用等进一步行动。AIDA模型的四个步骤,展示了科普演讲传播效果逐级发生、逐渐增强的过程。

科普传播效果还可以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定量包括科普演讲的场次,受众人数、播放量、转发量、粉丝数量、点赞数量、鼓掌次数、受众反馈次数、媒体报道及后续报道等。定性评价则通过受众反馈内容(弹幕、评论区等)、受众学以致用、政府与社会各界评价,获奖等情况予以反映。科普演讲的成效与演讲者、受众都有密切的关系,演讲者的专业水平、演讲内容与形式、演讲技巧以及传播平台的规模、品质与品牌,受众的兴趣程度、思维水平、知识储备、与演讲者的交流互动等因素都会影响科普演讲的效果。增强演讲者和受众的有关能力及水平,科普演讲的成效也将随之提升。

进入信息化和开放科学时代,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刘华杰[23]提出了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传统科普(自上而下命令、教导)、公众理解科学(自上而下教育与公关)、有反思的科学传播(强调“知”和“质疑”)。科学传播力图避免只知其一(所言所述)不知其二(所作所为)的表层研究和科学传播陷阱[24],公众不仅理解科学,公众还要监督科学,纳税人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有必要面向公众。在高士其、钱学森时代,科普是辅助性工作,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目的。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性、交叉性、风险性和伦理问题的凸显,作为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监督科学的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提升,科学家做科普不仅仅是通俗易懂地传播新知,加强个人品牌塑造,促成交叉科学的交流与合作,更是参与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TED演讲、一席演讲案例研究及比较研究

TED演讲和一席演讲分别是国际国内较为著名的演讲平台,影响力较大,它们中的大多数选题都属于科普领域。可以说,TED演讲和一席演讲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其中科普演讲的成功。关于演讲中具体的科普类占比等情况前人还未做过研究。所以笔者选取这两个案例,进行相关研究和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与各自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结合上述科普演讲特点的分析,提出完善科普演讲的对策。

(一)TED演讲案例研究

TED为“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一个技术、娱乐和设计交汇的讲坛,通常以简短、有力的演讲形式进行,观点响亮、看法新颖。如今TED演讲几乎涵盖了从科学到商业,再到全球性问题的所有主题,使用了近110种语言。从2006年开始,TED将演讲视频传播到网上,专门邀请各个领域的前沿创新者、实践家做18分钟以内的演讲。TED演讲作为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演讲平台被人们所熟知,但研究者一般都从演讲技巧、语法运用、演说手法等角度来研究它,很少有人把它视为科普演讲的范例,实际上,TED演讲中科普类演讲占了很大一部分。

TED官网上的演讲视频一直在持续更新,自2006年6月上线以来,几乎每个月都会上传新的演讲视频。TED邀请的演讲者来自世界各地,包容性极强,每年还会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性演讲。笔者对官网上的五千多个演讲视频逐一观看,并进行了统计分析,截至2022年12月底,视频数量已达到5 792个。

统计表明每年上线的视频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开始减少。2018年有640个演讲视频上线,此前大约每年有200~300个视频,2019—2022年,每年约有400~600个视频。笔者对2006年6月至2022年12月历年的TED演讲视频数量与浏览量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可以反映出TED演讲的影响力。

表2 TED演讲视频历年视频数量与浏览量总和统计表

从表2可看出2018年的视频浏览总量最大,达到了十一亿多,只有2018年的浏览总量是超过十亿量级的。从2006年到2011年,每年视频的浏览总量都不足六亿,2012年开始超过八亿,之后几年的浏览总量都在九亿左右,直到2018年浏览总量直接突破十一亿,之后又有所回落。

由于TED演讲总数量较多,因2018年是所有年份中的最高数值年,具有代表性,所以笔者选取2018年作为样本,分析该年的演讲视频中科普占比情况以及科普演讲视频中社科科普和自科科普的占比情况。笔者对2018年640个演讲视频的日期、演讲主题、演讲者、演讲时长、视频浏览量等做了收集整理与统计。在2018年的640场演讲中,科普类演讲共计446个,非科普类演讲共计194个,科普类占比69.69%,非科普类占比30.31%。2018年的演讲视频中科普类演讲占比达到近7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TED演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中科普演讲的成功。

从TED演讲各年的演讲主题可以看出,TED演讲会选择当时的社会热点,选题具有即时性和多样性。科普类演讲之所以成为TED演讲中的主流,是因为知识的力量,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学术研究最为有效,加上学者出色的演讲技巧和场景支持,必然收获更多的浏览量以及关注度,提高TED的传播力与知名度。

通过分析2018年演讲视频中的446个科普类演讲,得知其中229个为自科科普类演讲,217个为社科科普类演讲,自科科普类演讲占比为51.35%,社科科普类演讲占比为48.65%,自科科普类演讲占比稍高于社科科普类演讲占比。

TED平台采取精英模式,只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作为演讲者,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研究发现,具有名人效应。经过笔者对众多演讲视频的分析,可知演讲者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演讲的质量,经过TED平台对演讲者的演讲培训之后,TED演讲的质量与水平在同类型的演讲中具有优势。随着TED平台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品牌效应凸显,主办方对演讲者的选择范围更大,标准更高,不断推出更多高水平演讲,形成良性循环。

TED演讲通过信息化手段把演讲的内容、技巧、方式和信息网络传播的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此来传播其创作的演讲视频,增强传播效果。TED演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TED演讲可双向互动,观众在TED官网上可以发弹幕评论,看完演讲视频可以在视频下方留言进行反馈,鼓励观众积极发表评论并给予建议,促进演讲者与观众交流、对话,形成双向反馈;二是在TED演讲中,信息技术手段和演讲方式进行很好结合,每位演讲者的言谈举止、眼神表情、语音语调都经过TED官方的专业指导,演讲时的布景、舞台布局、灯光与PPT效果等都经过一一调试,力求整体效果最佳;三是TED平台从最初设定的精英圈内分享模式,转型为一个向全球公众开放资源的创新分享模式,相关的演讲视频除了官网以外,还在各类其他网站上发布,如YouTube、优酷等,增加了演讲及品牌的曝光度与影响力,在学习型社会及知识时代,科普演讲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关注。例如,《第六感技术的惊人潜力》(TheThrillingPotentialofSixthSenseTechnology)是TED演讲中较受年轻人欢迎的科普类演讲。麻省理工学院的普冉奈·米斯特里(Pranav Mistry)演示了几种帮助物理世界与数据世界交互的工具,包括深入研究他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可以在现实世界和数据世界之间实现新的交互的第六感设备,该演讲有近两千万的播放量。

(二)一席演讲案例研究

一席演讲是在国内较具代表性的科普演讲平台,通过现场演讲和网络视频结合的传播模式,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传播符号,向大众分享知识、信息和观点。一席平台在选择演讲者时一般不以是否为社会精英为衡量标准,更加注重演讲者自身的新思想和新观点,鼓励演讲者和选题尽可能有趣新颖且丰富多样,从而带给听众更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一席的选题很有特色,在保证内容优质多样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予演讲者选题自由度,选题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丰富多样,力求在演讲选题与公众当下关注的热点间找到最为合适的交汇点,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演讲的传播方式上,一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用数字化与交互性的新媒体技术实现演讲内容的快速传播和交互共享。一席在其演讲内容的生产过程中不断通过官方网站、官微、微信公众号、一席APP等传播渠道努力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互,以收集分析演讲视频的传播效果,分析受众偏好,为此后选题的类型做参考,往期的演讲视频一直开放,供观众反复观看。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可即时观看演讲视频,优质的演讲内容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全球共享。一席还和很多平台合作,例如优酷、抖音等视频网站以及网易云、喜马拉雅等音频网站,在多种平台都可以一键分享,形成一种网状传播结构从而提升一席演讲视频的传播度与品牌影响力。

截至2022年12月底,一席共上线视频812个,笔者对这些演讲视频的日期、演讲主题、演讲者、演讲时长等做了收集整理与统计。其中科普类视频有340个,占比为41.87%,非科普类视频有472个,占比为58.13%。

在一席科普类演讲中,自科科普和社科科普的演讲数分别为162个和178个,占比分别为47.65%和52.35%。社科科普类略高于自科科普类,反映了一席更注重社科类选题。例如,《生物大灭绝》一席中颇受欢迎的自科科普类演讲,说明在生物大灭绝之前地球上有1.5亿物种,99%现在都已经灭绝了,以引起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历史学家的美德》是一席中较具代表性的社科科普类演讲,列举很多历史案例来说明历史学家的美德是批判、怀疑和想象力,强调许多史料需要去筛选、质疑而不是全盘接受,激发听众对历史和历史学家工作的兴趣。

(三)案例比较研究

TED演讲和一席演讲都是国际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演讲平台,运用传播学5W模式和AIDA模型加以比较分析。

1.演讲主体

TED平台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演讲,要“有好奇心、创造力,思维开放,有改造世界的热情”;一席则不限于精英,更看重演讲者是否有思想、有创见、有独特的经历,一席选择的第一个演讲者是职业旅行家小鹏,分享自己在旅行中的见闻。

2.演讲内容

TED与一席都关注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TED的宗旨是“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创意”,更注重知识性,侧重科技、设计与商业话题,其中约70%的演讲为科普演讲,这与演讲人为精英有关,知识社会的精英多为知识精英;一席的宗旨是分享“见解、体验和对未来的想象”,更注重个体价值和社会发展,选题内容更倾向于教育、文化、社会、创业、艺术、医学等领域,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以成为分享内容,选题内容和领域更丰富多样。一席的科普类演讲占比约为40%,明显少于TED演讲,一席的社科科普略多,这与一席选择演讲人和内容的标准及特点有关。

3.科普演讲的途径和方式

TED与一席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取线上与线下互动配合的演讲模式,都在官网和各大社交平台上传每期的演讲视频,又在线下不定期举办现场讲演;邀请演讲者时筛选条件都比较严格,被邀请的演讲者要么是各界精英人物要么是有独特见解之人;重视演讲技巧,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故事性、趣味性与启发性;充分运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全方位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通过与YouTube、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推进信息传播与扩散,以提升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当然,TED演讲以英文为主(也包括TED to China,TED中文社区),一席演讲以中文为主。

4.科普演讲的受众

TED与一席的演讲面对各行各业的人士,TED对科技、学术、设计、商业领域的受众更有吸引力,一席则不仅对各界人士,对普通民众也同样具有吸引力。

5.科普演讲的传播效果

TED和一席的传播效果显著,传播效果导向的科普演讲,尽量实现科普演讲传播效果逐级发生、逐渐增强的过程,力求达到最好传播效果。TED和一席都是信息化时代科普演讲的代表性平台,一席是宣称并被受众接受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TED汇聚各界社会名流、举世闻名,两者都为科普演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通过考察分析可知,两者都存在不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信息时代科普演讲的内涵、特点、成效、优势等进行了讨论,对TED演讲、一席演讲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用传播学的5W模式和AIDA模型加以分析,探讨了信息时代科普演讲的实践境况与传播效果,得到四点主要结论。

1.从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科普和科普演讲的重要性。科普从以往的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到如今增加了更多的新内涵,其重要性得到空前提升,对科普和科普演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讲者的知识结构、社会责任、传播方式和传播时效及效果等方面都应该有大幅提升。

2.信息时代科普演讲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得到了全面提升。信息传播模式从“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的交互式传播[25]。传播渠道与方式充分反映出信息时代的特点,线下线上相结合,不局限于在现场演讲,还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视频网站、微博、直播平台、App等平台开展科普演讲。运用PPT、短视频、动画、游戏等多种手段来进行讲演,提升了科学普及的效率和品质。演讲者通过主题引入、引发兴趣、激发需求、引导行动等步骤层层递进,使演讲产生学以致用的预期效果。

3.科普演讲成为演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TED平台和一席平台的案例分析可知,科普演讲是最受欢迎的演讲门类,所占比重最大,接近一半甚至达到约70%。在当今的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重视科普演讲,理所当然。

4.科普演讲事业存在诸多不足与制约因素,亟待改进。主要有五点不足: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普演讲的重要性,尽管科普演讲都占有较大比例,但是没有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高度把握科普的重要性;二是缺乏对知识更新的重视,知识创新的意义和理论构建已经备受重视,但是知识更新的理论研究薄弱,宣传新思想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替换过时的旧思想、完成知识更新,则只能流于表面,科普需要知识更新理论的支持;三是缺乏深度交流和持续互动,传播效果无法得到保障。演讲和科普演讲仍然处于受众自发观看的阶段,科普演讲缺乏系统性和系列性;四是缺乏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一体化的学者,缺乏以传播需求为导向的学术研究;五是缺乏与教育工作的对接,精心制作的科普演讲,却没有制度性地走进课堂,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对策建议

针对信息时代科普演讲的不足与制约因素,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1.从知识更新与知识创新同等重要的角度进一步重视科普和科普演讲。随着知识更新、知识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备受重视,科普工作的地位从辅助性提升到主导性。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两者共同主导科技的可持续安全与发展。科普和科普演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应得到极大提升,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也至关重要。

2.加强传播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借鉴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实现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一体化,打破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线性模式,发展以科学传播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发展刘孝廷[26]提出的涵盖了体现科技与社会互动的科技、社会系统的整体科学传播观。改变重“知识创新”、轻“知识更新”的局面,大力发展知识更新理论,给科学普及、科学传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3.科普演讲走进课堂,成为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助力科普演讲蓬勃发展,其丰富性与前沿性非常适合弥补教科书的知识滞后,科普演讲走进课堂、对接教育,学习者不仅作为受众同时也作为演讲者开展科普演讲,“干中学、学中干”,科普演讲将成为重要的新型学习方式。科普演讲进入校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科普演讲,而且有助于发展科普演讲事业、提升其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猜你喜欢

演讲者科普受众
科普达人养成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会计时的话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会计时的话筒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