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目标导向与实现路径探析

2023-11-21宋敏袁茉莉

高教学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目标导向实现路径新时代

宋敏 袁茉莉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该文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具体阐释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目标导向,为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工作明确前进方向。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提出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实现路径,为培养堪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给出可行方案。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目标导向;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55-05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has put forward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take the spiritual cultivation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explains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nd clarifies the way forward for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work.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path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vides feasible solutions for cultivating new era of youth who can shoulde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goal-oriented; the path to achiev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由此可见担当精神是青年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生力军,必须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鲜活力与生机。

一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目标导向

(一)  厚植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培养民族复兴的推动者

培养民族复兴的推动者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目标靶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担当精神的情感底色,是与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追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行动激励。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旨在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以“舍我其谁”的主人翁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一方面用担当精神指引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贡献者。大学生要热爱伟大祖国,把爱国情、爱国志、爱国行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具体实际相联系,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推动国家发展。另一方面,用担当精神引导大学生用实际行动成长为忠于人民、服务人民的模范践行者。大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要拜人民为师,关心人民、服务人民,胸怀赤子之心,做人民利益的維护者和捍卫者。

(二)  施展勇立潮头的远大抱负,培养历史重任的承担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的目标激励。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时代使命。不论是从民族国家角度还是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在担当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都要注重将大学生培养成历史使命的忠实承担者,当代大学生生逢盛世,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要心怀忧患,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青年大学生要以自身积极有为的姿态,为推动世界发展、国家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面对新时代产生的新变化、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的新任务,大学生要敢冲、敢试、敢挑战,发扬勇立潮头的锐气,做到迎难而上,在新时代新天地中施展伟大抱负;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要不负时代使命,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到艰苦的基层岗位上勇当“排头兵”,用年轻的臂膀扛起如山的历史重任,以昂扬的青春斗志担难担重担险,不断开辟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

(三)  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培养时代发展的开拓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的目标重心要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定位。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打造一支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因此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要着重树立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为国家培养时代发展的开拓者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目标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3]”创新之路道阻且长,“着眼时代新人,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才能与时代相辉映、相契合。[4]”青年大学生是与新时代携手共进的一代,要以挑大梁、担重任的实际行动展现大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作为具有创新创造活力的年轻群体,大学生要聚焦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以开拓进取之姿服务国家、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努力成为打破国家科技创新“瓶颈”的先锋者,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青春责任。

二  协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实现路径

(一)  树立积极的个人态度,激发担当精神培育动力

1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担当认知

正确的担当认知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养成担当精神的行动指南,可以引导大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担当能力的行为个体。正确的担当认知是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即在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中明确何为担当、为何要担当、如何担当的过程。因此,大学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正确的担当认知。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激发担当意识的动力源泉。大学生要立志高远,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以激发个体高度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矢志不渝践行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二要强化理论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养分。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党团日主题活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勇担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三要加强实践养成,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应用所学。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广大青年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5]”大学生要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用实际行动推进强国建设,把担当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项任务、每一项职责中,不断深化对担当精神的认知,成为具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

2  强化“三个认同”,鼓足担当勇气

“三个认同”即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政治认同,对于树立大学生担当意识乃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关键作用。一要深化价值认同,甘于担当历史使命。“担当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大学生只有在践行担当精神实践中才能成长和前行。[6]”担当精神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和能力高低的试金石,能够满足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要明确担当精神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自觉主动担当,发扬“事不避难”的劲头,在多担责任、多干事业的过程中长本事、长才干,努力书写青春芳华。二要坚定身份认同,乐于担当时代责任。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业,广大青年大学生要有明确的自我认知,不妄自菲薄、不自怨自艾、不畏首畏尾,清楚认识到自身发展对于促进国家发展、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学会独立承担自己的角色任务和时代赋予自己应有的责任,用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证明,当代大学生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一代。三要提升政治认同,勇于担当党和人民交付的重任。提升政治认同是培养有立场、有情怀、有担当的大学生的必然路径,对中国未来具有深远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而大学生正处于“拔节育穗期”,容易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提升政治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兩个维护”,在学习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勇于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

3  练就过硬本领,增强担当能力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发展的重任寄托于新时代中国青年,青年一代亟需孜孜不倦地练就过硬本领,这样才能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勇担重任、挺身而出。当前,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社会分工日趋细化,这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要加强本领意识,避免“本领恐慌”,以过硬本领落实责任和担当。“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7]”一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投入学业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大学生要树立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的观念,自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用扎实的学识武装头脑,用过硬的本领武装身体,让学习成为练就过硬本领的重要基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二要自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开拓创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而青年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在学习和实践中坚持开拓创新,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敢为人先的劲头实现人生价值,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二)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筑牢担当精神培育基础

1  重视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明确家庭教育方向

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把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抓好做好。一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家庭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教育,避免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及个人责任。二要重视家风家教的教化作用。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弘扬优良家风,才能更好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培育担当精神的良好风气。好的家风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规范和约束孩子的日常行为,树立底线思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于运用家风载体的教化作用,例如家规、家训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风家教智慧,将担当精神的培育融入家风建设中,告诫孩子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和担大任,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孩子养成担当责任的行为习惯,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2  更新陈旧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引导主动担当

家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点,而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是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教育。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抓住合适的时机培养孩子的担当精神,例如教育孩子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二是发挥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家庭教育以“孩子成才、家长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为指导目标,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通过家庭教育来引导孩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社会义务,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切实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家长要加强有关担当精神培育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相关的成语典故、社会热点等正反面教材,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及成长的阶段性特征来开展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运用举例子、讲故事等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让孩子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担当,鼓励孩子用实际行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

3  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对于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既要大学生个人自觉,又要靠家庭环境的浸润。一要采取环境熏陶的教育方法。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对孩子的担当精神具有强有力的塑造作用,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具有担当精神的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融洽的家庭内部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创造和谐的家庭外部环境,重视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协同育人的家校关系、情系祖国的家国关系。二要注重以身作则的家教原则。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具有直接影响,家长是否具有担当的品质直接关乎孩子担当精神的培育,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应发挥自身对孩子的引领示范作用,率先垂范,谨言慎行,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身边的榜样。三要坚持树立权威和尊重孩子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坚持张弛有度的原则,一方面父母要树立权威,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要严格要求孩子,做到严而有方,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另一方面父母要尊重孩子人格,运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逃避、不推卸,勇于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

(三)  提高学校教育实效性,强化担当精神培育保障

1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担当精神的优良风尚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坚持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三者有机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在育人化人方面的功能,引导学生自觉养成担当的品质。一要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坚持“两手抓”原则,一手抓校园自然环境,打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怡人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为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一手抓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提供先进的设备。二要创设优良的校园制度环境。完善的校园制度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硬性规定,可以引导学生参照正确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因此学校要不断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明确担当精神培育的总基调,为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三要建设崇德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环境对师生起着不可或缺的塑造作用,学校要培育良好的校园风气,打造优良的学风、师风、校风,为大学生养成担当精神创造好生态。从学校管理有担当、教师教学有担当、学生学习有担当三个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各类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学生想担当、肯担当、敢担当的品格。四要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校园网络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高度重视,占据网络育人的阵地,把担当精神的培育与网络思政有机融合,在网络环境的优化整合中为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营造健康氛围,提高学校教育的渗透力。

2  丰富担当精神的教育内容,推动教育内容的守正创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担当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因此高校要不断丰富担当精神的教育内容。一要追根溯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担当精神的教学素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担当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积累了厚重的担当精神文化”[8]。担当精神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入,古人先贤的优秀事迹都是开展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的宝贵资源,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要善于将历史人物身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担当精神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培养大学生“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发大学生强国梦想、笃行报国的志向。二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主题讲好新时代担当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9]。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紧紧围绕时代主题讲好新时代担当故事,讲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勇于担当的先进典型故事,讲好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中优秀学子的故事,讲好在基层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故事等,通过他们的故事引发大学生的共鸣,激发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建设中的热情。三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校史校友中彰显担当精神的教学资源。加强校史教育,挖掘校友资源对大学生传承和弘扬担当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称“地大”)为例,利用新生第一课加强校史教育,生动讲述地大对祖国发展的突出贡献及地质报国的深厚情怀,引导大学生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中。充分发掘校友资源,校友的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并邀请优秀校友现身说法,回归现实生活生动阐述校友身上的担当品质,让大学生感受到校友的人格魅力和突出贡献,潜移默化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3  创新担当精神的培育方式,重视担当精神的外化践行

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担当精神的培育方式,在做好担当精神的内化、外化工作上下功夫,真正将担当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的担当行为。一要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总抓手,将担当精神培育融入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载体讲清楚什么是担当、为谁担当、担当什么等问题,运用真实案例科学阐述大学生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内在统一性。同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带领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国历史,找准中国梦与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结合点,使大学生在课上有启发,课后有思考,使担当精神内化于心。另一方面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品格、勇挑重担,使担当精神外化于行。二要潜移默化,以朋辈教育助力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一方面强化典型引领。以朋辈间共频与辐射效应为契机,发挥优秀朋辈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大学生向朋辈榜样看齐,不断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注重朋辈相长。朋辈之间因年龄、经历等相近,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和共鸣点,运用优秀朋辈身上的担当品质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等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为大学生培育担当精神提供支持性环境。

(四)  创造优良的社会氛围,提高担当精神培育条件

1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把准担当精神培育的前进方向

建设好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可以在全社会凝聚激发起大学生养成担当品质的强大精神力量。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既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历史课题,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10]”当前,意识形态工作日趋激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在思想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和方法理解好、解决好“为谁担当”和“为何担当”这两个深刻问题,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自觉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二要辩证对待西方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一方面要坚决摒弃西方思潮中所包含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落后的东西,树立尊重担当、鼓励担当的社会风气。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与担当精神的核心价值背道而驰。因此,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倡导集体主义,营造全社会担当的良好风气,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社会主义核心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代表着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在社会层面,要充分发挥党群、社群的领头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好党风引领好社风,用好家风支撑好社风,为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守好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

网络空间是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根据地和桥头堡,要利用好网络平台来加强思想引领、舆论宣传,为担当精神培育工作创造优良的网络浸润环境。一要提升新时代主流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营造正能量和主旋律相协同的网络舆论环境。主流媒体要加强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注重形成重视担当、崇尚担当的媒体舆论。主流媒体要积极打造新媒体矩阵,根据不同的媒体平台的特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采用不同的内容形式向受众宣传具有担当品质的人物事迹及相关的新闻热点事件,寻找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连接点,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价值导向,为大学生勇于发声、彰显担当意识创建最优场所,营造大学生想担当、愿担当的舆论氛围,发挥网络舆论环境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积极导向作用。二要完善奖惩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打造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网络法治环境。在“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的网络时代,网络信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充斥着大量误导性、迷惑性的信息,例如为了过度追求“眼球效益”,故意歪曲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英雄形象,这对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打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法治环境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利用法律的强制性惩戒网络失责之人,严厉打击拒绝担当和逃避担当的行为,以此来约束少数大学生拒绝承担责任的意识或行为;另一方面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依靠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借助网络平台褒奖和表彰各类道德榜样,引导大学生养成内在的道德自律、自觉,从而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三  结束语

青年一代的担当精神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更要发扬担当精神,努力在民族复兴的青春赛场上交出更好答卷。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长久性、经常性工作,常抓常新、久久为功,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宏伟目标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同青年代表座谈: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1367211.

[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4] 章琳.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120-123.

[5]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6] 赵爽.提升大学生践行担当精神的教育高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34-35.

[7] 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1367227.

[8] 朱志明,刘映芳.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118-121.

[9]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5-4(1).

[10] 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37-42.

基金项目:中央其他部門社科专门项目“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新时代地质学家优秀学风宣传”(96312023002)

第一作者简介:宋敏(1982-),女,汉族,河南鹿邑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目标导向实现路径新时代
目标导向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目标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研究